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弟子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明日, 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新建侯,谥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勤王多指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B.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C.阳明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其学说被称为阳明学。
D.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对朝廷的贡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乡试之后,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救戴铣等人,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C.王守仁善于用兵,精于奇谋。巡抚南、赣,他亲率精锐士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计取南昌,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D.王守仁文武全才:他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下;屡次剿贼平乱,战功赫赫,朝廷颂功,时人称赞他为神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2)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3 10:2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所生母,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 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拜秘书丞。历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属,从事中郎。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
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宗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梁书•王规传》)
【小题1】对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B.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C.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D.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公、三少等侍奉太子。
B.“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丁”是“遭逢”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
C.“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D.“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规有预见性。陈庆之北伐时收复了洛阳,朝中官员都在祝贺,他却认为这场战役会成为祸端,后来果然应验。
B.王规好学才高。他十二岁时便大致通晓《五经》的大义,长大后郡里举荐他为秀才;天监十二年,他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辞十分精巧。
C.王规备受器重。他在担任新安太守时,同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都受到昭明太子礼遇。
D.王规不留恋官场。当朝廷任命他为散骑常待、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时,他称病不任职,在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耳,大梁人也。陈馀,亦大梁人。馀年少,父事耳,相与为刎颈交。陈涉起蕲至陈,耳、馀上谒涉。后,陈立为王。以武臣为将军,耳、馀为左右校尉,与卒三千人,从白马渡河。至诸县,下赵十余城,余皆城守莫肯下。乃引兵东北击范阳。

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武臣乃听,遂立为赵王。以馀为大将军,耳为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房君谏曰:“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从其计,使使者贺赵,趣兵西入关。

耳与赵王歇走入臣鹿城,王离围之。巨鹿城中食尽,耳数使人召馀,馀不敢前。耳大怒,怨馀。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赵王歇、张耳得出巨鹿。与馀相见,责让馀。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与耳,耳不敢受。馀起如厕,客有说耳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馀还,亦望耳不让,趋出。耳遂收其兵。由此有隙。田荣欲树党,乃遣兵从馀。馀悉三县兵,袭耳。耳败走,汉王厚遇之。

馀已败耳,皆收赵地。汉二年,东击楚,使告赵,欲与俱。馀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求人类耳者,斩其头遗馀,馀乃遣兵助汉。后,馀亦闻耳诈死,即背汉。汉遣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馀泜水上。五年秋,耳,谥曰景王。

曰:张耳、陈馀,世所称贤,其宾客厮役皆天下俊桀。然耳、馀始居约时,相然信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

(节选自《汉书,张耳陈馀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B.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狗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C.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人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D.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人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刎颈,古称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本意为割脖子,后来比喻共生死。
B.校尉,校是军事编制单位。校时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
C.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戴在身。也可借指官职。
D.薨,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馀是大梁人,他与张耳是生死之交。陈涉起义后,张耳和陈馀一起投奔了陈涉。陈涉称王后,他们两人一同为其作战。
B.武臣在张耳,陈馀的鼓动下造反称王,并给子张耳、陈馀重任。陈涉采纳了旁人的计策。借恭贺之机撺掇他们去攻秦。
C.张耳被围困在巨鹿城,巨鹿城兵少食尽,张耳向陈馀求援,陈馀不予援救,张耳很生气,他们之间开始有了嫌隙。
D.汉王准备进击楚国,派使者通知赵国,要和赵国共同伐楚。陈馀要求杀掉张耳才可出兵,汉只好派人拿着张耳的人头送给陈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重去将哉?”
(2)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向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也。清少以勇力端厚称于乡里。后唐明宗领行台,置步直军,清预其募,渐升为小校。明宗即位,历严卫、宁卫指挥使,加检校右散骑常侍。

天福三年,从杨光远平范延光于邺,改奉国军都虞候。六年,襄州安从进叛,从高行周讨之,逾年不下。一日,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有诏褒慰。八年,诏遣以所部兵屯于邺。九年春,契丹南牧,围其城,清与张从恩守之,契丹退,以干城功,继迁军额。

开运二年春三月,从杜重威北征,解阳城之围,加检校司徒。是岁秋七月,诏遣与皇甫遇援粮入易州。十一月,从杜重威收瀛州,闻契丹大至,重威率诸军沿滹水而西,将保常山,及至中渡桥,契丹已屯于北岸。自其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五日,军不能解。时戎王至,留骑之精者以御我,分其弱者,自故灵都城缘其山足,涉滹沱之浅处,引众而南,至赵郡,凡百余里,断我飞挽,且扼归路。清知势蹙,谓重威曰:“军去常山五里,守株于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请以步兵二千为前锋,夺桥开路,公可率诸军继之,期入常山,必济矣。”重威可之,遣宋彦筠俱行。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 ,密已贰于国矣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时年五十三。契丹寻于所战之地,筑一京观。及汉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赠清太傅。是岁,清子守钧于本邑义化别业,招魂以葬之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B.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C.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D.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台,官职名,只设置在外州的尚书省。原本专门主持军事事宜,后来开始兼理民事、财政等地方事务。
B.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的“虞候”指官僚雇佣的侍从。
C.南牧,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放牧,语出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的《过秦论》中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D.京观,亦称“京丘”。指古代战争中,胜利者为炫耀武功,收集敌军的尸首,堆积起来封土而筑成的高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清年少时勇敢力大,品性温厚,为乡邻称道。从军后从一个普通士兵被逐步提拔,先后担任指挥使,奉国军都虞侯等职务。
B.天福年间,王清参与平定范延光,安从进等人的叛乱与张从恩固守邺城,成功抵御契丹的进攻,功勋卓著。
C.在危急之时,王清分析战争形势,认为不可守株待兔,坐视军队孤立无援,于是,他主动请缨担任先锋,也得到了杜重威的认可。
D.瀛洲之战中,契丹屯兵滹水北岸,留精兵与王清的军队对抗,杜重威率军苦战多日,并分兵渡过滹水,结果粮道与归路均被契丹阻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有诏褒慰。
⑵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密已贰于国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华阴绾毅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戴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那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率,年七十。无子,吴江潘来叙其遗书行世。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注归庄:明末文学家,顾炎武友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B.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C.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D.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世之学,即治国之道,治民之术,广义指以治国治民、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问,既讲求施政功效,又谨守儒家以民为本、为民立政的信念。
B.注疏,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注又有传、笺、章句等名称。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的,叫“疏”,也称“正义”。
C.韵学,即音韵学,也叫声韵学,以研究字音为主,在古代,它和分析字形的文字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一起被称为“小学”。
D.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聪颖过人。他天生双瞳,中间白而周边黑,读书时一目十行,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讲求经世之学,治业有成。
B.顾炎武事亲至孝。南明灭亡后,他侍奉所承嗣的母亲王氏至常熟躲避战祸,因母丧不赴官,谨守嗣母遗训,终生不渝。
C.顾炎武有强烈的民族气节。明朝灭亡后,他毅然投身抗清斗争,事败后,仍怀思前明旧君,一生坚决拒绝在清朝做官。
D.顾炎武足历天下治学不辍。他到各地都用骡马载书相随,甚至骑在马上也要默诵文章,一生治学严谨,著述宏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2)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师诚传
【清】张惠言
邑有老儒师,曰经纶,字师诚,自号拙渔。先河南人,迁仪征九世矣。祖宏锡早卒。祖母吕,有苦节,事在县志。父曰文恭。师诚习举子业,喜为罗万藻之文,补学生员。屡试高等,督学使者李公因培察文行尤异,优贡之。是时,师诚请假,岁科试皆未。人李公能得人。
师诚幼则知孝,尝刲股肉疗其祖母疾。事父母,曲谨诚笃。父得痹疾,昼夜侍养,数年不衰。家贫,教授乡里以奉亲,未尝废左右。其贡成均,会父卒。服,一至京师,赴考选甫毕,忽心动,急束装归。则其母疽发背,甚殆。顾见师诚,喜,遂。师诚自此奉母以居。有劝仕进者,答曰:“吾奚资而养耶?”凡十七年,母卒,而师诚老矣。性狷絜,不妄取。虽从学者以厚币延致,度非其人,弗应也。饘粥不继,充然有自得色。性喜酒,饮数石不乱。酒间谈经史,亹亹益可听。言必信,行必果。邑之人知不知,咸谓经先生正人。尝出,遇斗者于途,愕然视曰:“先生至耶?”竟去。师诚有二弟,性皆戾,师诚遇之怡怡,卒不入于咎。君子是知师诚之德有于中也。
年七十九卒,葬城东五里王家茔。无子。其弟有二子,比师诚之卒,相继殁。经氏无后焉。
论曰:古者禄以代耕故家贫亲老而不仕比之不孝师诚以养故不敢谋仕士之处贫岂不难于古人哉然师诚以诸生行义见重于乡里父母兄弟间有足称者。师诚有诗文集曰《聊且稿》,曰《寸蚓吟》。其可传者,固不在此。
(选自《张惠言文选》,有删改)
【注】①苦节:坚守节操,矢志不渝。②举子业: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时专指八股文。③罗万藻:字文止,明末临川人。天启举人,以兴起斯文为己任。④优贡:清制,各省学政三年任满,根据府、州、县教官的上报,会同督抚,从学生员中选取文行俱优的人,由学政考定保送入京朝考。⑤成均:原指古之太学,后用为官设学校的泛称。⑥狷絜:“絜”通“洁”,洁身自守。⑦亹亹:有吸引力,动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多李公能得人  多:多数
B.服阕,一至京师  阕:终了
C.顾见师诚,喜,遂差 差:通“瘥”,病愈
D.竟解去 解:和解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岁科试皆未 邑之人知不知
B.尝刲股肉疗其祖母疾 君子是知师诚之德于中也
C.先河南人 督学使者李公因培察文行尤异
D.有劝仕进者 充然有自得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经师诚笃守孝义的一组是(   )
①有苦节,事在县志 
②岁科试皆未与 
③尝刲股肉以疗其祖母疾 
④昼夜侍养,数年不衰 
⑤师诚自此奉母以居 
⑥饘粥不继,充然有自得之色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师诚为学生员时,多次考试都获得良好的等级,成绩优异,他的文章德行都特别优秀,督学使者李因培便保送他入京朝考。
B.经师诚喜欢喝酒且酒量很大,他喝酒时喜欢谈论经史,说得很有吸引力。他为人正派,说到做到,受到乡里人的称赞。
C.经师诚洁身自守,从不随便收取别人馈赠的礼品。他一生穷困潦倒,却淡泊名利,在困厄之际仍能处之泰然。
D.经师诚是乡间一位命运蹇蹙的穷儒师,他因为奉养父母双亲,未外出谋求出仕,才华埋没,作者不赞成这一点。
【小题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古者禄以代耕故家贫亲老而不仕比之不孝师诚以养故不敢谋仕士之处贫岂不难于古人哉然师诚以诸生行义见重于乡里父母兄弟间有足称者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教授乡里以奉亲,未尝废左右。
②虽从学者以厚币延致,度非其人,弗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