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焘字仁甫,眉州人。绍兴八年,擢进士第。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
知荣州。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
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总饷吕游问入奏,焘其事。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
淳熙十一年春,乞致仕,优诏不允。上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传上旨,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遗表云:“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经远以太祖为师,用人以昭陵①为则。”辞气舒徐,乃卒,年七十。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选自《宋史•李焘传》,有删改)
【注】①昭陵: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这里代指唐太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 田不能给
B.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已/ 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 田不能给
C.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 行之田不能给
D.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 行之/ 田不能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
B.政和、淳熙,都是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如《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C.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简、文正、太祖、太宗等。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焘通晓人情,以理服人。如他任双流知县时,对服丧时为争夺财产打官司的张家晓之以理,使这家人后来和睦相处,撤诉不打官司了。
B.李焘刚直不阿,秉公办事。在任潼州府路转运判官时,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不称职官员四人,就上书弹劾他们,让朝廷及时地处理了他们。
C.李焘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如在荣州,修筑堤坝抵御水患;在湖北,遇到饥荒,然决定动用鄂州大军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
D.李焘一心为国,事君尽忠。他多次向朝廷上奏,谈论财赋、度田立额等事宜,去世前还口授遗表,希望皇上能够效法宋太祖、唐太宗。
【小题4】把下面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
(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3 12:3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祖)(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到)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地名),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小),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经历)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禄山乱,天子入蜀 天大雨,道不通   会:恰逢
B.自七岁予作文以记之 属:写作  
C.伏天子哀怜之 伏惟启阿母 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D.陛下忍弃之 孰能讥之乎? 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七岁属辞,四十年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出华州司功参军 此亡秦之续耳,窃大王不取也!
C.甫抵罪,绝言者路 舍郑以为东道主
D.好论天下大事,高不切也 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是杜审言的孙子,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漂泊。后来考进士落榜,困居在长安。
B.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经常对严武无礼,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次严武想杀掉杜甫,因为严武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C.杜甫多次献上赋颂,抬高自己,陈述自己重操祖上旧业的愿望。恰逢安史之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后来杜甫身穿破旧衣衫想要从鄜州投奔玄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夸夸其谈。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但能坚守节操,没有污点。
【小题4】翻译以下三个句子
(1)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
(2)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三年进士第。宣和七年,召为给事中。为书时相,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高丽入贡,调民开运河,民间骚然。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国无功,不宜兴大役,傅坐罢。翰谓傅不当黜,时相怒,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

靖康初,复以给事中召。时金人攻京师甫退,翰造阙,即日赐对,除翰林学士,寻改御史中丞。上疏言边事,陈决胜之策。陈邦昌为太宰,翰上疏力争之。种师道罢为中太一宫使,翰言:“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钦宗谓其老难用,翰曰:“秦始皇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以古揆今,师道虽老,可用也。”且谓:“金人此行,存亡所系,令一大创,使失利去,则中原可保,四夷可服。不然,将来再,必有不救之忧。宜起师道邀击之。”上不能用。擢中大夫、同知枢密院,论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学士、知亳州。坐言者落职,提举南京鸿庆宫。

高宗即位,用李纲荐,召复延康殿学士。既至,拜尚书右丞兼权门下侍郎。时建炎大变之后,河北山东大盗李成、孔彦舟等,聚众各数十万,皆以勤王为名,愿得张所为帅。所为御史,尝论黄潜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李纲为相,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率成等众渡河,号召诸路,为兴复计。潜善力沮之。宗泽论车驾不宜南幸,宜还京师,且诋潜善等。潜善等请罢泽,翰极论以为不可。李纲罢,翰言:“纲忠义英发,舍之无佐中兴,今罢纲,臣留无益。”力求去,高宗未许。时潜善奏诛陈东,翰谓所亲曰:“吾与东,皆争李纲者。东戮东市,吾在庙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复以言者落职。

绍兴元年,召复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辞不至。二月,复资政殿学士。三年五月,卒,赠光禄大夫。

翰通经术,正直不挠,历事三朝,致位政府,徒以黼、攸、潜善辈熏莸异味,横遭口语,志卒不展。纲虽力之,不旋踵去,翰亦斥逐而死。所著书有《论语解》、《春秋传》。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注①吕望:即姜子牙,年老时得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②薰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志趣、政见不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书时相    诋:指责B.秦始皇王翦而用李信  老:认为……年老
C.将来再 举:行动,兴兵D.纲虽力之    引:引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陈决胜之策   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B.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国无功 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  无伤也,是仁术也
D.舍之无佐中兴 若所为,求若所欲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B.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C.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D.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翰对朝廷罢免李纲这样忠贞有才能可以辅佐国家中兴的人很失望,认为自己也没有必要留任,连续八次上奏请求辞职。
B.宋钦宗认为种师道年老不堪重用,许翰试图以王翦、吕望等为例来说明任用老将的必要性,但钦宗最终没有接受建议。
C.中书舍人孙傅因反对开凿运河被罢免。许翰认为不应当罢免孙傅,因而惹怒了当时的宰相,也被降为江州太平观提举。
D.许翰正直不屈,虽为三朝老臣,但因与黄潜善这类奸臣政见不合而横遭诬陷,难以施展抱负,对此,作者充满惋惜之情。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
(2)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未遑(huáng):没有闲暇。②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写
B.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秀才:才学优异
C.乃贾生曰 短:说坏话
D.自以寿不得长,又以去,意不自得   适: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廷尉言贾生年少    今君亡赵走燕。
B.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 相如持璧却立。
C.居顷,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填然鼓
D.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小题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高宗、太宗等。
B.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按内容可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迁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朝有诗赋等博士,汉朝有五经博士,唐朝有太学博士等。古代也可指专门精通某种技艺或从事某些职业的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皇上之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小题5】翻译下列各句成现代汉语。
①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②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襮,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谥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纪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B.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C.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D.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戚,指关系较远的亲属,如妻族,“亲”指直系或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亲属,“亲戚”泛指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悦亲戚之情话”。
B.节:用于代表君主出征、监察、办案、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古代可指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又特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即使节。
C.纪:古代记年的一种方式,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年,故古称十年为一纪,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中的“四纪”即为40年。
D.谥:有官谥和私谥,多为官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后妃等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李兑谥号“庄”是对他的褒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兑明察于事,知人善任。处理案件十分果断,明辨是非;仁宗时就官员任职之事进谏,帮助朝廷选拔合适的官员。
B.李兑家风淳厚,受人称赞。他的堂弟在朝廷身居要职,年老时对他依旧恭敬;他的儿子恪守孝道,弃官回家供养他。
C.李兑为官敢谏,处世淡泊。在官吏俸禄不合官级时,他及时向皇帝进谏;为政简明严肃,年老精明,后来无意仕途。
D.李兑历任多职,备受荣宠。他任职期间,皇帝曾赐字赐诗;后来在便殿谒见皇帝时竭力求退,英宗还命他不要行拜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
(2)“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
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
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
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 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