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景泰初,由乡贡授合浦训导。瑶寇充斥,内外无备。锦条具方略,悉中机宜。巡抚叶盛异之,檄署灵山县事。城毁于贼,锦因形便,为栅以守,广设战具,贼不敢逼。满秩去官,民曰:“公去,贼复至,谁御者?”悉逃入山。盛以状闻,诏即以锦为知县。驰驿之官,民复来归。
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天顺六年破贼罗禾水,再破之黄姜岭,又大破之新庄。先后斩获千余级,还所掠人口,贼悉平,乃去栅,筑土城。
盛及监司屡荐其才。成化改元,会廉州为贼所陷,乃以锦为试知府。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四年,上官交荐,请改授宪职,令专备钦、廉群盗。乃以为按察使佥事,益勤于政。十年,赐敕旌异。久之,进副使。锦以所部屡有盗警,思为经久计,乃设团河营于西,设新寮营于南,而别设洪崖营以杜诸寇出没路。易灵山土城,更筑高墉,亘五百丈,卒为岩邑。十四年,兵部上其抚辑功,被赉。
锦在兵间,以教化为务。灵山尚鬼,则禁淫,修学校,劝农桑。其治廉、钦,皆饬学宫,振起文教。为人诚实,洞见肺腑,瑶蛮莫不爱信。其行军,与士卒同甘苦,有功辄推以与人,以故士多效死,所在祠祀。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B.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C.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D.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科举中,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乡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B.“满秩去官”中“满秩”指的是官吏任期结束。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D.“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如“祠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锦为官有谋略,针对瑶寇泛滥一事,分条陈述方略,都说中了要害,所以受到上级赏识。
B.林锦善于根据地形设置防守的栅栏和其他战争用具,在他任期内贼人不敢逼近,百姓也不用逃入深山。
C.林锦重视教化,他修建学校,鼓励农桑,因此深受瑶蛮的爱戴信赖,所在职的地方都建祠庙祭祀他。
D.林锦担任副使时,因为所管辖的地方经常发生盗贼劫掠事件,他便在西边设了团河营,在南边设新寮营,另外设洪崖营来堵塞贼寇出没的道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以状闻,诏即以锦为知县。驰驿之官,民复来归。
(2)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8 05:3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B.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2)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小题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苏无名擒盗
牛肃(唐)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直黄金千镒,公主之藏中。岁余取之,尽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摘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之。”尉白其故,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无名曰:“请与君求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天后许之。无名吏卒:“缓,急则相闻。”
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视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曰:“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
(选自《太平广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主之藏中 纳:收下
B.君可先入之 白:禀告
C.可之而报 踵:亲自
D.无名吏卒 戒:告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更不追求/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B.尉喜,请方/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即巡行冢旁,相视笑/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D.尽盗所将矣/父母宗族,皆戮没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B.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C.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D.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体现苏无名有“擒奸摘伏”之能的一组是(    )
①赐金箔,加秩二等
②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
③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
④无名戒吏卒:“缓,急则相闻。”
⑤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⑥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
A.③④⑤B.①②③C.③④⑥D.②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洛州长史要求的三日破案,下放至两县主盗官一级,限一日破案否则死罪,作品一开始便营造了案情严重、紧张急迫的气氛。
B.苏无名料定这伙贼人会在寒食节这天,借出城扫墓之机取走藏在棺中的赃物,可见寒食节是破案的关键时间节点。
C.作者善于抓住读者对侦案故事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运用设置悬念、引而不发的艺术手法,丝丝入扣地叙写出破案的过程。
D.文本并未对胡人的作案时间、手法,以及苏无名如何判断胡人所窃是太平公主之物做出解释,这是唐传奇的局限性,但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
(2)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仲文,南蛮校尉觊之弟也。少有才藻,美容貌。从兄仲堪荐之于会稽王道子,即引为骠骑参军,甚相赏待。俄转谘议参军,后为元显征虏长史。会桓玄与朝廷有隙,玄之姊,仲文之妻,疑而间之,左迁新安太守。仲文于玄虽为姻亲,而素不交密,及闻玄平京师,便弃郡投焉。玄甚悦之,以为谘议参军。玄将为乱,使总领诏命,以为侍中,领左卫将军。玄九锡,仲文之辞也。
玄篡位入宫,其床忽陷,群下失色,仲文曰:“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以佐命亲贵,厚自封崇,舆马器服,穷极绮丽。性贪吝,多纳货贿,家累千金,常若不足。玄为刘裕所败,随玄西走,其珍宝玩好悉藏地中,皆变为土。
帝初反正,抗表自解,诏不许。仲文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仲文素有名望,自谓必当朝政。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忽迁为东阳太守,意弥不平。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游宴弥日。何无忌甚慕之。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令府中命文人殷阐、孔宁子之徒撰义构文,以俟其至。仲文失志恍惚,遂不过府。无忌疑其薄己,大怒,思中伤之。时属慕容超南侵,无忌言于刘裕曰:“桓胤、殷仲文并乃腹心之疾,北虏不足为忧。”义熙三年,又以仲文与骆球等谋反,及其弟南蛮校尉叔文伏诛,仲文时照镜不见其面,数日而遇祸。
仲文善属文,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
(《晋书·殷仲文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桓玄与朝廷有隙    会:适逢
B.仲文素有名望 素:一向
C.以俟其至   俟:等待
D.无忌疑其薄己 薄:迫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B.左迁: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九锡:诸侯、大臣给自己加封的最高官职。
D.月朔:每月的朔日。指旧历初一。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
⑵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殷仲文遇祸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锡字公嘏,琳之第二子也。幼而警悟,与兄弟受业,至应休散,常独留不起。年七八岁,犹随公主入宫,高祖嘉其聪敏,常为朝士说之。精力不倦,致损右目。公主每节其业,为饰居宇。虽童稚之中,一无所好。十二,为国子生。十四,举清茂,除秘书郎,与范阳张缵齐名,俱为太子舍人。丁父忧,居丧尽礼。服阙,除太子洗马。时昭明尚幼,未与臣僚相接。高祖敕:“太子洗马王锡、秘书郎张缵,亲表英华,朝中髦俊,可以师友事之。”以戚属封永安侯,除晋安王友,称疾不行,敕许受诏停都。王冠日,以府僚摄事。普通初,魏始连和,使刘善明来聘,敕使中书舍人朱异接之,预宴者皆归化北人。善明负其才气,酒酣谓异曰:“南国辩学如中书者几人?”异对曰:“异所以得接宾宴者,乃分职是司。二国通和,所敦亲好;若以才辩相尚,则不容见使。”善明乃曰:“王锡、张缵,北间所闻,云何可见?”异具启,敕即使于南苑设宴,锡与张缵、朱异四人而已。善明造席,遍论经史,兼以嘲谑,锡、缵随方酬对,无所稽疑,未尝访彼一事,善明甚相叹挹。他日谓异曰:“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不有君子,安能为国!”转中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中,时年二十四。谓亲友曰:“吾以外戚,谬被时知,多叨人爵,本非其志;兼比羸病,庶务难拥,安能舍其所好而徇所不能?”乃称疾不拜。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谥贞子。

(选自《梁书·王锡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B.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C.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D.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学,是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又称服除。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子孙应服丧三年。
C.经史,指经书与史书。如加上“子集”,则是我国传统图书分类的四大部类。
D.外戚,也称外家、戚畹,是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如皇帝的岳父、舅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锡自幼聪明,仍然勤奋学习。他和哥哥、弟弟一起从师求学,到了散学时常常独自留下,不肯起来。虽然还是儿童,可他除了求学外,没有其余嗜好。
B.王锡品学俱佳,深受高祖器重。十余岁时,他就成为国子生,后来又因品行高洁淳美受到荐举,入仕做官。高祖特地嘱咐太子,应以师友之礼对待王锡
C.王锡知识渊博,力挫北国使者。南苑宴席上,魏国使臣刘善明高谈阔论,王锡随机应对,没有犹疑不决,未曾求教一事,刘善明叹服不已,不再小看南人
D.王锡襟怀淡泊,不以仕进为意。二十多岁时朝廷授予要职,他认为自己谬得时名,屡受爵禄,非本来之志,兼以体弱多病,难治公务,因而不接受任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力不倦,致损右目。公主每节其业,为饰居宇。
(2)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不有君子,安能为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天下宰:分割
B.以恶草具进楚使更:更换
C.久之,汉王之患:担忧
D.楚使归,以报项王具:详尽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C.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D.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阴险狡诈,面对项羽所派使者,他先是故意将其当成范增的使者盛重接待,又假装在知道是项羽使者后降低接待规格,这让项羽对范增起了疑心。
C.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然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D.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始终没能招致到天下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小题4】(小题4)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
⑵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