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B.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2)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小题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3 09:5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奏请皇上命儒臣每日进讲《大学衍义》,孝宗嘉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
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陶谐善于地方理政。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125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2)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万二千石以备荒,垦菜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布政使刘浑成弟灿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投,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急以并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感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已,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霪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陈幼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B.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C.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D.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牒”,指用于指称官府往来文书以及各种证件,在文中指诉状。
B.“御史”,初为史官,自秦始兼掌监察,负责对官员考察、举劾。
C.“士族”,原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文中指地方上有势力的人。
D.“檄”,是古代官方用以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的是用檄文来声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幼学勤政爱民,体恤百姓。在确山任职时,积极屯粮备荒,垦荒退地,不仅给百姓分田,发放牲畜、纺车,还为贫民建房居住。
B.陈幼学公正持平,执法严明。对违法者,不论远近亲疏、官位高低,一律秉公办理;受到汝宁知府大力举荐,升任中牟地方长官。
C.陈幼学精于治理,政绩斐然。在中牟带领百姓治理蝗灾,以工代赈修筑城墙,巧借民众开辟良田,又疏通水利,巩固了堤防。
D.陈幼学当机立断,顾虑周全。抢在巡抚要人之前杖杀施敏;处理杨升时先免其死罪,后考虑离任后杨升会再犯,又将其捕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家贫屡空,意尝豁如,父殁,弃诸生,嗣世职百户。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守御金门。

三十一年,倭贼大扰浙东。诏移大猷宁、台诸郡参将。会贼破宁波昌国卫,大猷击却之。复攻陷绍兴临山卫,转掠至松阳。知县罗拱辰力御贱,而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越二年、贼据宁波普陀。大猷率将士攻之,半登,贼突出,杀武举火斌等三百人,坐戴罪办贼。俄败贼吴淞所,诏除前罪,仍赉银币。贼自健跳所入掠,大猷连战破之。旋代汤克宽为苏松副总兵,所将卒不三百人,徵诸道兵未集,贼犯金山,大猷战失利。时倭屯松江枯林者盈二万,总督张经趣之战,大猷固不可。及永顺、保靖兵稍至,乃从经大破贼于王江泾,功为赵文华、胡宗宪所攘。

四十二年,河源、翁源贼李亚元等猖獗。总督吴桂芳留大猷讨之征兵十万分五哨进大猷使间携贼党而亲捣其果生擒亚元俘斩一万四百夺还男妇八万余人。乃还大猷职,以为广西总兵官。伍端死、其党王世桥复叛,劫执同知郭文通。大猷连败之,其部下执以献。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万历元年秋,海寇突闾峡澳,坐失利夺职。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后府佥书,领车管训练。三疏乞归。卒,赠左都督,谥武襄。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谭纶尝与书曰:“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戚谓戚继光,刘谓刘显也。

(节选自《明史·俞大猷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督吴桂芳留大猷讨之/征兵十万/分五哨进/大猷使间/携贼党而亲捣其巢/生擒亚元/俘斩一万四百/夺还男妇八万余人
B.总督吴桂芳留大猷/讨之/征兵十万/分五哨进/大猷使间携贼党而亲捣其巢/生擒亚元/俘斩一万四百/夺还男妇八万余人
C.总督吴桂芳留大猷讨之/征兵十万/分五哨进/大猷使间携贼党而亲捣其巢/生擒亚元/俘斩一万四百/夺还男妇八万余人
D.总督吴桂芳留大猷/讨之/征兵十万/分五哨进/大猷使间/携贼党而亲捣其巢/生擒亚元/俘斩一万四百/夺还男妇八万余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道家经典,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级。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C.“总督”是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尊称为“督宪”、“制台”、“制军”等。
D.“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大猷早年从军。父死后,放弃学业,继承了百户的世袭职务,从此走上军旅生涯。
B.俞大猷仕途不顺。军功被冒领,遭李良臣弹劾,兵部也附会,朝廷将他贬回原籍。
C.俞大猷屡建大功。曾先后率军在宁波昌国卫、吴淞、王江泾大破海贼倭寇。
D.俞大猷善于谋略。眼光远大,用兵不贪求眼前的小功,谭纶称他为大将之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县罗拱辰力御贼,而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
(2)伍端死,其党王世桥复叛,劫执同知郭文通。大猷连败之,其部下执以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士柔,字仲嘉,常熟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先是,魏忠贤既辑《三朝要典》,以《光宗实录》所载与《三朝要典》左,乃言叶向高等所修非实,宜重修,遂恣意改削牴牾《三朝要典》者。崇祯改元,毁《三朝要典》而所改《光宗实录》如故。六年,少詹事文震孟言:“皇考实录为魏党曲笔,当改正从原录。”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士柔愤然曰:“若是,则《三朝要典》犹弗焚矣。”乃上疏。疏上,不省。体仁令中书官检穆宗总记示士柔,士柔具揭争之。体仁怒,将劾之,为同列沮止。士柔上疏曰:“累朝实录,无不书世系之例。臣所以抉擿改录,正谓与累朝成例不合也。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当日国本几危,坤宁调护,真孝慈之极则,顾复之深恩,史官不难以寸管抹杀之,此尤不可解也。”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士柔亟以《五朝注略》进,乃得解。寻出为南京国子祭酒。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崇祯初,褒恤诸忠臣,翰林能文者或为之,而中书以为侵官。崇祯三年禁诰文骈俪语。至是攀龙家请给,去士柔草制时数年矣,主者仍以士柔前撰文进。中书黄应恩告至发诰语违禁,至发喜,劾士柔,降二级调用。士柔寻补尚宝司丞,迁少卿,卒。子琪诣阙辨诬,乃复原官。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节选自《明史·许士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B.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C.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D.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状元、榜眼、探花则是进士中的前三名。
B.疏,文中指上呈给皇帝的奏章。含有相似含义的词语还有“表”等。
C.出,可以指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文中指许士柔出京任南京国子祭酒。
D.阙,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又可代称朝廷,“诣阙”指入朝觐见君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士柔忠于职守,敢于上奏朝廷。许士柔掌管左春坊的工作后,魏忠贤按自己编辑的《三朝要典》任意删改《光宗实录》,许士柔后来就《光宗实录》相关问题上奏。
B.许士柔推崇规矩,具有抗争精神。温体仁派中书官检出穆宗的总记给许士柔看,许士柔写揭帖争论;他在上疏中认为删改后的实录和历朝老规矩不符合。
C.许士柔赞扬孝慈,讴歌皇后恩德。许士柔认为皇后在太子危险时对太子进行调养保护,是孝慈的最高法度;史官轻易抹杀皇后的深厚恩德,更是不可理解。
D.许士柔针锋相对,招致奸人报复。许士柔就先帝实录之事上奏,温体仁命令中书官将穆宗总记出示给许士柔看,许士柔做揭文与他争辩,温体仁发怒,准备弹劾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
(2)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B.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C.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D.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小题2】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B.姻戚犹姻亲。姻亲是指因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它与血亲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C.宣德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本文中还有永乐、正统、景帝、英宗等都是年号。
D.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等各郡长官深受百姓爱戴。本文除了赵豫之外又写了七位受百姓爱戴的长吏,其中没有被百姓乞留的只有两位。
C.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D.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②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