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啖:吃,这里引申为“引诱”。
B.战不利而壁固陵  壁:营垒,军营。
C.大父开地 大父:指祖父。又可称为“王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D.谥为文成侯     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它可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张良认为秦军可能是诈降,建议攻打秦军,最终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急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最终被封为留侯。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6:3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zhì)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立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B.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C.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D.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与之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均指皇帝的死亡。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一直进退有度,患病之后,她请求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
C.邓皇后顾大局,不恃宠。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丰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2)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韩凤,字长鸾,昌黎人也。凤少聪察,有膂力,善骑射,稍迁乌贺真、大贤真正都督。后主居东宫,年尚幼,武成简都督三十人,送令侍卫,凤在其数。袭爵高密郡公,位开府仪同三司。武平二年,和士开为厍狄伏连等矫害,敕咸阳王斛律明月、宜阳王赵彦深在凉风堂推问支党。其事秘密,皆令凤口传,然后宣敕号令文武。禁掖防守,悉以委之。侍中、领军,总知内省机密。
祖珽曾与凤于后主前论事,珽语凤云:“强弓长槊,容相推谢;军国谋算,何由得争?”凤答云:“各出意见,岂在文武优劣!”后主将诛斛律明月,凤固执不从。祖珽因有谗言,既诛明月,数日后主不兴语,后寻复旧。仍封旧国昌黎郡王,又加特进。
进位领军大将军,余悉如故。息宝行尚公主,在晋阳赐甲第一区。其公主生男满月,驾凤宅,宴会尽日。每旦早参,先被敕唤顾访,出后方引奏事官。若不视事,内省急速者,皆附奏闻。军国要密,无不经手。东西巡幸,及山水游戏射猎,独在御傍。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共处衡轴,号曰三贵。
寿阳陷没,凤与穆提婆闻告败,握槊不辍曰:“他家物,从他去。”后帝使于黎阳临河筑城戍,曰:“急时且守此作龟兹国子。更可怜人生如寄,唯当行乐,何用愁为?”君臣应和若此。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凤于权要之中,尤嫉人士,朝夕宴私,唯相谮诉。崔季舒等冤酷,皆凤所为也,每一赐与。动至千万。恩遇日甚,弥自骄恣,意色严厉,未尝与人相承接。朝士谘事,莫敢仰视,动致呵叱,辄詈云:“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若见武职,虽厮养末品,亦容下之。仕隋,位终于陇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B.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C.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D.凤恒带刀/走马未曾安行/瞋目张拳/有啖人之势/每咤曰/恨不得剉汉狗饲马/又曰/刀止可刈贼汉头/不可刈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B.诏,在古代指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颁发的命令。如昭告天下、口诏、手诏等。
C.除,在古代常常指降低官员官职,义同“左迁”,如除拜、除授、除书等。
D.幸,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到某地去,如巡幸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
A.韩凤体力强壮,擅长骑马射箭。少年时就被升任为乌贺真、大贤真正都督;后主年幼时迁住东宫,皇帝挑选的三十个侍卫中就有韩凤。
B.韩凤聪明多智,深得皇帝信任。在和士开一案中,皇帝下令审讯罪犯同党,先有韩凤亲口传告,然后再下命令,后令其总管内省机密。
C.韩凤仇视汉人,性情暴戾野蛮。寿阳陷落后,韩凤常常带刀驰马,神色严厉,大声喝叱说汉人不可忍受应该杀掉,并说要杀汉狗喂马。
D.韩凤骄横恣肆,特别嫉贤妒能。韩凤深得皇帝宠幸,特别是身居要职期间,早晚饮宴,与贤才士人互相诽谤,并亲自制造了许多冤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弓长槊,容相推谢;军国谋算,何由得争?
(2)若不视事,内省急速者,皆附奏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⑵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暹xiān,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明经,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qì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guàn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D.文中有关古代官职任免的术语中, “举”“授”“擢”“拜”表示官职授予,“补”“迁”表示官职调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尹继伦,开封浚仪人。父勋,郢州防御使。尝内举继伦以为可用,太祖以补殿直,权领虎捷指挥,预平岭表,下金陵。太宗即位,改供奉官。从征太原,还,迁洛苑使,充北面缘边都巡检使。
端拱中,威虏军粮馈不继,契丹潜议入寇。上闻,遣李继隆发镇、定兵万余,护送辎重数千乘。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于越径趋大军,过继伦军,不顾而去。继伦谓其麾下曰:“寇蔑视我尔。彼南出而捷,还则乘胜驱我而北,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但当卷甲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足以自树。纵死犹不失为忠义,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鬼乎!”众皆愤激从命。继伦令军中秣马,俟夜,人持短兵,潜蹑其后。行数十里,至唐河、徐河间。天未明,越去大军四五里,会食讫将战,继隆方阵于前以待,继伦从后急击,杀其将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皮室既擒,众遂惊溃。于越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善马先遁。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至道二年,分遣将帅为五道,以讨李继迁。时大将李继隆由灵环路往,逗挠不进。上怒,急召继伦至京师,授灵、庆兵马副都部署,欲以夹辅继隆也。时继伦已被病,强起受诏。上素闻其嗜酒,以上尊酒赐而遣之。即日乘驿赴行营,至庆州卒,年五十。上闻之嗟悼,赙赗加等,遣中使护其丧而归葬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
B.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
C.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
D.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拱,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个新君即位,必改年号。
B.权领,“权”,暂代官职;“领”,兼任,通常是兼任较高职务。
C.金陵,今天的南京,也称建康、江宁、石头城、应天、天京等,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D.行营,出征或者狩猎时的营帐,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继伦不负父亲厚望。被父亲举荐后,深得太祖、太宗信任,先后权领虎捷指挥、充任北面边疆都巡检使。
B.尹继伦有勇有谋,善于鼓动士气,端拱年间大胜契丹,使之不敢入侵边境,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尹继伦为国忠义,即使临危受命也毫不畏惧。第一次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契丹,第二次也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叛将李继迁。
D.尹继伦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去世的时候,皇帝给予加等的赏赐,并派宦官送他的灵柩回乡埋葬。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足以自树。
(2)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