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部分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家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绎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   北:指败逃者
【小题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部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9 09:4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也。与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梁太祖为翰林学士。梁兵征伐四方,所下诏书,皆琪所为,下笔辄得太祖意。末帝时,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周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二人多所异同。琪内结赵岩、张汉杰等为助,以故顷言多沮。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唐庄宗灭梁,得琪,欲以为相,而梁之旧臣多嫉忌之,乃以为太常卿。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其说漫然无足取,而庄宗独称重之,遂以为国计使。方欲以为相,而庄宗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彦威、孔循等请改国号,绝土德1。明宗武君,不晓其说,问何谓改号,对曰:“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继昭宗以立,而号国曰唐。今唐天命已绝,宜改号以自新。”明宗疑之,下其事群臣,群臣依违不决。琪议曰:“殿下宗室之贤,立功三世,今兴兵向,以赴难为名,而欲更易统号,使先帝便为路人,则茕然梓宫,何所依往!”明宗以为然,乃发丧成服2,而后即位。以琪为御史中丞。是时,枢密使安重诲专权用事,重诲前驱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之,重诲即台门斩延而后奏。琪为中丞,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豆卢革等罢相,任圜议欲以琪为相,而孔循、郑珏沮之,乃止。琪为人少持重,不知进退,故数为当时所沮。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六十。(节选自《新五代史·李琪传》)
【注】①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会王朝命运,谓土胜者为得土德。2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成服”。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B.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C.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D.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札:指帝王的书札、手诏。
B.崩:即死,古时指诸侯王的死亡,等同于“驾崩”。古代把诸侯王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诸侯王死称“崩”。
C.阙:是一种建筑物,如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有时指皇宫,代指朝廷。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为人不够稳重,仕途受阻。庄宗灭梁后,想任命他为宰相,因顾及梁朝旧臣的嫉恨而改任为国
计使;明宗时,任圜提议任命他为宰相时,又受到孔循、郑珏的阻止。
B.李琪为官长于为文,受到赞赏。他草拟的梁兵征伐四方的诏书,深得太祖之意;他在天下大水京师乏食时,上书陈事虽漫然无足取,却独受庄宗赏识。
C.李琪敢于奏议国事,建言被纳。在是否改国号一事上,他能明确表明自己的主张,反对改变国号,明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依礼发丧后才即位。
D.李琪做事凭恃意气,不居人下。在与萧顷同辅梁室时,两人意见经常不一,他就结交赵岩、张汉杰等权贵,致使萧顷的进言多次被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
(2)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吉翂,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居襄阳。翂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翂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翂乃挝登闻鼓,乞代父命。高祖异之,敕廷尉卿蔡法度曰:“吉翂请死赎父,义诚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受敕还寺,盛陈徽纆,备列官司,厉色问翂曰:“尔求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列答。若有悔异,亦相听许。”翂对曰:“囚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弟稚藐,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干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翂对曰:“凡鲲鲕蝼蚁,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囚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今瞑目引领,以听大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翂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听,曰:“翂求代父死,死罪之囚,唯宜增益,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具以奏闻,高祖乃宥其父。
丹阳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请乡居,欲于岁首,举充纯孝之选。翂曰:“异哉王尹,何量翂之薄乎!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翂有靦面目,当其此举,则是因父买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年十七,应辟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摄官期年,风化大行。自雍还至郢,湘州刺史柳悦复召为主簿。后乡人裴俭、丹阳尹丞臧盾、扬州中正张仄连名荐翂,以为孝行纯至,明通《易》、《老》。敕付太常旌举。初,翂以父陷罪,因成悸疾,后因发而卒。    
(选自《梁书》卷四十七)
【小题1】 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B.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C.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D.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遭母忧,即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古人常把亲人去世之后极尽哀伤看做是其人的至诚孝心来赞扬。
B.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挝登闻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时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
C.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戴在手上的为梏,戴在脚上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D.辟,也称征辟,指古代自上而下授予官职的方式,专门由帝王征召来授予官职。被征召的人往往是比较有威望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翂自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在他父亲因遭诬陷入狱后,他到大路上哭号喊冤,请求高官救父,其情其景,令过路之人纷纷落泪。
B.为救父命,吉翂冒死到京城击鼓鸣冤,愿以死赎父。高祖认为其中必有隐情,下令让司法官蔡法度查个究竟。
C.吉翂刚被关押时,狱吏给他戴上很重的脚镣手铐,蔡法度为他的孝心感动,让人给他换一副小的镣铐。但被吉翂严词拒绝了。
D.丹阳尹王志想向朝廷举荐吉翂,吉翂拒绝了,认为儿子理当为受辱的父亲赴死,不能够借父亲博取名声。后应征召为本州主簿,代理万年县县令一年,仁义之风盛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
(2)顾诸弟稚藐,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干万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①,口钱②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节选自《汉书•贡禹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年岁不 登:五谷成熟
B.意岂有所与 恨:遗憾
C.以繇役 宽:放宽
D.良民以给之 税:赋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   )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数虚己问以政事
③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 ④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    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D.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
(2)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褚翜字谋远,太傅裒之从父兄也。袭爵关内侯,补冠军参军。于时长沙王乂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举翜行本县事。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
寻洛阳覆没,与荥阳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翜惧祸及,谓抚等曰:“以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数万口赖翜获全。
明年,率数千家将谋东下,遇道险,不得进,因留密县。司隶校尉荀组以为参军、广威将军,复领本县,率邑人三千,督新城、梁、阳城三郡诸营事。顷之,迁司隶司马,仍督营事。
建兴初,复为豫州司马,督司州军事。太傅参军王玄代翜为郡。时梁国部曲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曰:“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玄纳翜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奴余党聚众杀玄。
永昌初,王敦构逆,征西将军戴若思令翜出军赴难,翜遣将领五百人从之。成帝初,为左卫将军。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既而王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从乘舆幸石头。
咸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曰穆。
(选自《晋书·褚翜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翜能够审时度势。他任关内侯时,综合长沙王司马乂以及成都王、河间王的表现,便知道内乱将起,于是弃官到幽州躲避。后来河北果然发生寇乱。
B.褚翜懂得安抚人心。洛阳陷落后,褚翜与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郭秀不能安抚众人,褚翜担心祸殃降临,便安抚陈抚等人,从而保全了数万人。
C.褚翜仕途顺遂。即使是在东下途中滞留在密县时,仍得到了司隶校尉荀组的器重,从而再次管理本县,并负责新城、梁、阳城三郡各营的事务。
D.褚翜对君王忠诚。苏峻之乱时,褚翜为侍中,掌管征讨军事。王师大败,褚翜亲自抱皇帝登上太极前殿,并当堂斥责了苏峻,没有让他上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宇文之邵,字公南,汉州绵竹人。举进士,为文州曲水令。转运以轻缣高其价,使县鬻于民。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会神宗即位求言,乃上疏曰:“天下一家也。祖宗创业、守成之法具在。陛下方居谅阴,谄谀奸佞之人屏伏未动,正可念五圣之功德,常若左右前后。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勿憸薄浮侈是尚。公卿大夫,民之表也,宜以名节自励,而势利合杂是先。愿以节义廉耻风导之,使人知自重。千里之郡,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转运使、提点刑狱制之也。百里之邑,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郡制之也。前日赦令,应在公逋负一切蠲除,而有司操之益急,督之愈甚,使上泽不下流,而细民益困。如择贤才以为三司之官,稍假郡县以权,则民瘼除矣。然后监番、棸、蹶、楀之盛以保安外戚,考《棠棣》、《角弓》之义以亲睦九族,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如此,则天下之人思见太平可拱而俟也。”疏奏不报。喟然曰:“吾不可仕矣。”遂致仕,以太子中允归,时年未四十。自强于学,不易其志,日与交友为经史琴酒之乐,退居十五年而终。
司马光曰:“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今于之邵见之矣。”范镇亦曰:“之邵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少我二十一岁而先我挂冠,使吾慊然。”其为两贤所推尚如此。
(节选自《宋史﹒宇文之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B.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C.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D.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点刑狱,掌管所辖地区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并负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
B.九族,古代多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九代,今泛指亲戚。
C.挂冠,楚国龚舍、汉逢萌均有解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的事。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D.致仕,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仕,即做官,任官职,如“学而优则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之邵为官爱民,不畏强权。他担任曲水县令时,体谅民情艰难;面对转运使擅自提价强卖轻缣行为,敢于据理直言拒绝。
B.宇文之邵位低言高,学富行笃。他虽深处下位,但敢进良言;有学识,生性厌弃官场,辞官后过着勤做学问、乐于琴酒的生活。
C.字文之邵胸有韬略,明于治理。他认为朝廷在吏治方面未能真正做到选拔贤才;且上级部门对地方监管过严,造成政令不通。
D.宇文之邵进谏忠言,言之有据。他劝谏神宗应崇尚节义廉耻,勉励公卿大夫做百姓的表率;奏疏用语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勿憸薄浮侈是尚。
(2)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