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诗文阅读
(一)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皆泣,能仰视 莫:没有
B.然今困于此 卒:最终
C.赤泉侯人马俱惊,易数里   辟:同“避”
D.复聚其骑,其两骑耳 亡:损失
【小题2】与“有中道而呼者”中“而”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B.而听细说
C.报先帝而忠陛下
D.樊哙拜谢,起,立而饮
【小题3】加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B.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C.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D.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小题4】与“我,东海之波臣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刘备,天下枭雄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小题5】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拒绝东渡乌江以求东山再起,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之所以陷入绝境,那是老天的安排,改变这种现状是无意义也是不可能的。
B.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王翳杀死的有几十人。
C.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了淮河后仅有一百余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大势已去。
D.文段结尾处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项羽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
【小题6】翻译题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05 02:2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与鲍叔牙 游:游玩
B.九合诸侯,一天下  匡:匡正
C.尝与鲍叔 贾:做买卖
D.天下不管仲之贤    多:称赞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管仲的功绩或思想的一组是( )
①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②知时有利不利也
③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④子孙世禄于齐
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知道管仲有才干,虽然管仲经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
B.鲍叔牙是管仲的知音,虽然管仲经常遭遇挫折,但鲍叔牙还是一如既往的理解他,帮助他。
C.鲍叔牙的子子孙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领有封邑达十多代,常常成为著名的大夫。
D.管仲担任齐相以后,劝说齐桓公南下袭击蔡国,讨伐楚国,征讨山戎,劝燕国实行召公时的政治,劝桓公信守与曹沫的条约,诸侯因此都归服齐国。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滑稽列传(有改动)

司马迁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为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注①赘婿:旧时男子因家贫卖身给人家,得招为婿者,称为赘婿。②禳田:祭神祈求灾异不作,庄稼丰收。③珥:与下文的“簪”相似,这里都可指女子的装饰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多辩 滑稽:能言善辩之人
B.冠缨索 绝:断
C.五谷熟 蕃:即将
D.相引为 曹:伙伴,同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礼》节人   日削月割,趋于亡
B.国危亡 彼恶乎待哉
C.先生饮一斗醉 犹且从师问焉
D.万事尽 河伯欣自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孔子与太史公的话引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这一观点,并引出文章所大力描写的主人公淳于髡,显得富有感染力。
B.淳于髡善于使用隐语来劝谏帝王,语言委婉生动,说理清晰服人,是符合孔子与太史公的观念的人。
C.齐威王因淳于髡成功出使赵国让赵王派来了救兵而大为愉悦,摆下酒宴,宴请淳于髡。
D.淳于髡说自己在“州闾之会”上“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说明他虽善用隐语劝谏,但同时也无法脱离男女情爱之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赐 酒 大 王 之 前 执 法 在 傍 御 史 在 后 髡 恐 惧 俯 伏 而 饮 不 过 一 斗 径 醉 矣 若亲 有 严 客 髡 帣 韝 鞠 侍 酒 于 前 时 赐 馀 沥 奉 觞 上 寿 数 起 饮 不 过 二 斗 径 醉 矣。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2)乃罢长夜之饮,为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B.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C.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D.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耀”是提升官职。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还有升、拔、陟、左迁等。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忧”是居丧之意,多指居父母丧。此处的“母忧”,是指居母亲的丧事。
D.“元祐”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九年。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文思敏捷,曾受到欧阳修的赞誉。
B.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文彦博做宰相时,曾极力推荐王安石,希望皇帝破格进用,以激励世风。
C.王安石曾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国家财力贫乏、世风日下的原因在于百姓不知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法律制度。
D.朝廷曾屡次征召王安石,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士大夫都很遗憾未能与他相识。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2)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仕隋,以小史累劳补万年县法曹。高祖武德初,上言三事。帝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朕惟寡德,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初,帝受禅,伏伽最先谏,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是时,军兴赋敛重,伏伽数请厘损。帝语裴寂曰:“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东都平,大赦天下,又欲责贼支党,悉流徙恶地。伏伽谏曰:“臣闻王者无戏言,今四方已定,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也。自为无信,欲人之信,岂可得哉?臣愚以为贼党于赦当免者,宜一切加原,则天下幸甚。”又表置谏官。帝皆钦纳。
太宗即位,封乐安县男,迁大理少卿。帝数出驰射,伏伽谏曰:“臣闻天子之居,禁卫九重,出也警,入也跸,非直尊其居处,为社稷生人计也。比闻陛下走马射帖,此直少年诸王务耳,安得既为天子,尚行之乎?”帝悦曰:“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瘳乎!”后坐奏囚失,免官。起为刑部郎中。累迁大理卿。时司农市木檀,倍直与民,右丞韦惊劾吏隐没,事下大理讯鞫。伏伽曰:“缘官市贵,故民直贱。臣见司农识大体,不见其罪。”帝悟,顾惊曰:“卿不逮伏伽远矣。”久之,出为陕州刺史,致仕。
显庆三年卒。始,伏伽拜御史时,先被内旨,而制未出,归卧于家,无喜色。顷之,御史造门,子弟惊白,伏伽徐起见之。时人称其有量,以比顾雍云。
(节选自《新唐书·孙伏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
B.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
C.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
D.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B.东都,历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都城。隋唐时指洛阳,时京都在长安。
C.县男,爵位名。爵制早已有之,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历代因之。
D.警、跸,古代帝王出入时,于所经路途设置侍卫警戒,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武德年间,战事不断,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孙伏伽为民请命,多次请求整治裁减;高祖不仅予以采纳,还夸他为谊臣。
B.唐太宗多次出城打猎,孙伏伽犯颜直谏,认为打猎行为,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既为天子,应有所收敛。帝欣然接受其劝谏。
C.孙伏伽认为司农加价出售木檀无过,因为官价贵,私营的相对便宜,对百姓有利。太宗顿悟,并批评了韦棕。
D.孙伏伽处事从容,有顾雍之量。拜治书侍御史时,自己已知旨意,归家后却秘而不宣,待制文到来,举家欣喜而他却若无其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伽最先谏,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
(2)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仪事秦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臣憎张仪,仪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即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

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王可伐韩临周。’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张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齐、楚攻魏,公必危矣。”张子曰:“然则奈何?”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

雍沮谓齐、楚之君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乎?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恶仪,必攻魏。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若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齐、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于魏。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B.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C.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D.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是秦王谥号。谥号是君王死后根据他们平生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表示对君王的尊重和赞美。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C.“寡”,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孤、不榖等。
D.“子”,在姓氏后加子是对对方的尊称,一般用于男性,如孔子、庄子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死后,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机毁谤张仪,指责他对武王不忠心。而此时齐国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他不该重用张仪。
B.张仪谋略深厚、反应敏捷,以自己作为齐魏相争的诱饵,告诉秦王可乘乱取利,使秦王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远离祸患。
C.张仪到了魏国,派门客把对秦王说过的话再说给齐王听,使齐王明白攻打魏国正中张仪奸计。齐王撤军,魏国得救,张仪也使自己在魏国得以保全。
D.雍沮充分利用齐楚两国对张仪的仇恨,让他们误以为行使计谋会陷进张仪圈套,使他们放弃攻打魏国,从而挽救了张仪。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
(2)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