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芙蕖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恢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父某,亦工书画,名噪江右,然喑。哑不能言。
甲申国亡,父随。人屋承父志,亦喑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领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曰“雪个”。未几病颠,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跿跔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市人恶其扰,醉之酒,则颠止。岁余,病间,更号曰“个山”。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遂更号曰“个山驴”。数年,妻、子俱死。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号“八大山人”。其言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人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B.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C.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D.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小题2】下列与文中划线字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有错的一项是()
A.江右: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
B.甲申:这是中国历法上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等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
C.卒:古人身份等级不同,死亡的指称也不一样,天子死为“崩”、“驾崩”或“薨”,大夫死为“卒”或“填沟壑”,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D.蓄发:佛教僧人剃度,要削掉头发,去除了烦恼和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修行,如果中途还俗,又可以蓄发,文中的蓄发,指的是八大山人还俗。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八大山人颖异绝伦。幼年就能诗能书特别擅长绘画。曾经画一枝荷花,在衰残破败的荷叶中欲开还闭,非常有生气。
B.八大山人嗜酒,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以酒招待他,准备好笔墨纸砚,就可以得到他的画。
C.八大山人患颠病时,或痛哭,或大笑,或高歌,或混舞,疯疯癫癫,其实,在疯癫的外表下,更多的是国破父死的悲痛。
D.妻子孩子死后,八大山人因他人劝说,不想断了宗嗣,又准备还俗娶妻子了。
【小题4】翻译。
(1)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
(2)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7 12:4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文言文阅读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小题2】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官职,位于士之下、卿之上,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D.四维,指礼、义、廉、耻等,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牙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是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2)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约以为適嗣。

(节选自《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B.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C.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D.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適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此处实指王位的继承人。適,通“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
B.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可作平辈之间的拜礼,也可作请罪之辞,还可用于重大的事情请求时。
D.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如虎符、符节。玉符,指玉制的一种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他以商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子楚身上隐含的巨大利益,并由此拉开了以重金对子楚进行政治投资的序幕。
B.子楚一开始并不信任吕不韦,直到吕不韦道出“自己的门庭要等待子楚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的一席话,子楚才感觉到吕不韦不简单,并与之深入交谈。
C.吕不韦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能够为子楚正确分析所处形势,并指明前进方向,使子楚叹服并承诺将来共享政治利益。
D.吕不韦做事非常讲究策略,为了帮助子楚接近华阳夫人,他就先接近华阳夫人的姐姐,还将自己购买的奇物玩好都送给了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2)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颛字诚之,青州寿光人。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至卫尉丞,上其文,乃赐,擢盐铁判官。陕西铸康定大铜钱,颛曰:“坏五为一,以一当十,恐犯者众。”卒如其言。

夏人纳款,遣使要请十一事,甚者欲去臣称男。颛押伴,一切晓以义,辞折而去。又再遣使来欲自买卖,且通青盐,增岁赐。诏许置榷场,其议多颛所发。出为京西转运使,奏计京师。元昊为下所杀,遣杨守素来告哀。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为谅祚册礼使,采摭西夏风物、山川、道里、出入攻取之要,为《治戎精要》三篇上之。

进直史馆,迁河东转运使。帝尝以禁帑金帛赐河北,亦欲与河东。颛辞曰:“受委制财用,而先有求,不敢。”颛每行部,必择僚佐之贤者一人与俱,凡事必与议,未尝以胥吏自随,人安其政。

侬贼犯岭外,以知潭州。宣抚司以宣毅卒有功,檄补军校,颛察其色动,曰:“必有异志。”执按之,具服为贼内应。搜其家,得所记潭事甚悉,枭首以徇。诏书褒激,赐白金五百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坐在潭日贱市死商珠,降为待制。时四路以边警闻,渭独无所上,朝廷疑斥候不密,顓力言无他虞,帝使觇之,信。乃还学士,徙徐州,以太子宾客致仕。积官户部侍郎,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任颛传》)

注①谅祚:李元昊之子,西夏第二位皇帝。②侬贼:侬智高,北宋广源州壮族首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B.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C.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D.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风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可以表示科举考试的等次,也可以指封建官僚贵族的大宅子。文中指宅子。
B.榷场,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各取经济所需。
C.转运使,是唐以后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在北宋前期是一路最高行政长官。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顓料事准确,铸钱果然出事。任颛认为毁五个钱铸成一个,把一个钱当十个钱用,以后会有很多人犯禁私自铸钱,后来确实如此。
B.任颛折服西夏使者,保卫国家。西夏派使者来宋朝提出不合理的请求,任颛对使者晓以大义,令西夏使者折服,无功而返。
C.任颛敢于拂逆圣意,独立为政。皇帝想把库藏金帛赏赐给河东,任颛认为皇上干扰了自己主政,拒绝了皇上的请求,没有赴任。
D.任颛善于察言观色,处事果断。在给宣毅卒补发檄文时,任颛见此人脸色有异,立即将其抓捕,证据确凿后,立即处死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颛每行部,必择僚佐之贤者一人与俱,凡事必与议。
(2)朝廷疑斥候不密,颛力言无他虞,帝使觇之,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益封五千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上在勉百姓,悉所有佐,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茍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贳(shì):赊买。  ②貣(tè):向人求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惟平独吊吊:忧虑
B.非被矢石之难被:蒙受
C.君自谢民谢:谢别
D.吾故系相国故:故意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   ②让封辞赏    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 ⑤后何为民请  ⑥跣入谢
A.②③⑥B.①②④C.①⑤⑥D.③④⑤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3分)
译文:  
②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3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齐,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总曰:“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请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总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魏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后涂上墨,又称“墨刑”。②梁: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后,又称“梁”。③重射:下很大的賭注打赌。射:打赌。④樊:通“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庞涓行三日/大喜/日/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B.刑徒指被判处剥夺一定时期自由的罪犯。徒本指服徭役的平民,因长期被囚拘的犯人也要服役,故当时人以刑徒来称呼他们。
C.君是对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此处指田忌。
D.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中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合称为三晋,文中的“三晋之兵”指三国之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才能出众。他曾受到一起学习兵法的庞涓的残酷迫害,后见到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不同凡响,就偷偷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B.孙膑智慧过人。到齐国后,孙膑帮助将军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并被任命为军师,获得了与庞涓较量的入场券。
C.孙膑作战善抓主要矛盾。魏攻打赵,孙献计齐军攻魏,迫使魏军回救本国,赵因面解围,孙膑因此取得了与庞涓比拼的阶段性胜利
D.孙膑打仗善于因势利导。他利用庞涓骄做自大、魏兵胆小怯懦的心理以及险峻的地理条件,在马陵一战击溃魏军,迫使庞涓拔剑自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