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B.乡人以无细谨,之 薄:接近
C.遣使者四辈敦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  除:官阶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B.②③④
C.①②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擅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C.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直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 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8 11:3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颍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颗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享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芳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加此。若其位居尊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阂,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颍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思,死无所恨。”谏谤逾切,承乾不能纳。二十二年卒,陪荠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B.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C.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D.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氏易》指曹魏时期玉弼注解的《周易》,以对《周易》独到的解读流行于六朝隋唐。
B.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辽宁省、陕西省全境及内蒙地区。
C.庶人,本指平民,有时也能指太子。如李承乾即当时储君,贵为太子,又被称为庶人承乾。
D.释奠,即释奠礼,国子祭酒率领师生陈设乐舞呈献牲酒拜祭孔子,以示对先圣的祟敬之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颖达聪慧好学,多才多能。他幼年就能日诵千余字,长大以后,对五经甚为熟悉,而且还精通算术和历法,也懂得作文的方法。尽管如此,还能向同郡前辈虚心求教。
B.大业初年,孔颖达明经及第。后来参加东都儒学辩论大会,舌战群儒,荣获第一,这也引发了学术权威的极大嫉妒,甚至要杀掉他来稳固其学术地位。
C.孔颖达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他为唐太宗讲解《论语》,能结合太宗特殊的身份来阐述孔子的精义,使得圣贤的意自能够直抵帝王的心灵,从而达到规讽和劝谏的积极作用。
D.孔颖达精忠报国,不避祸福。太子李承乾不守法度,孔颖达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来进呈谏言。有人劝他收敛刚气,他说为国捐躯,死而无恨,劝谏更加猛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2)若其位居尊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
欧阳修
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吏无远近,皆望风恶民言水旱,一以农田敕限.甚者笞而绝之。
畿之民诉其县,不听;则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之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爱人,而仁人之心易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见之事,告易恻之仁,然吏一壅之,几不得达。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讵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
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
(选自《欧阳修文选读》)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兵食亏:短少
B.皆望风民言水旱恶:凶狠
C.告易之仁恻:同情
D.然吏一之雍:堵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朝廷举田令不如而厚遇之
B.得免租盖万计廉颇,赵之良将也
C.是在上者爱人盖当蓼洲周公被逮
D.州不壅闻于上源不深望流之远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小题4】作者“以夫素所叹着告之”的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陈元达,字长宏,后部人也。本姓高,以生月妨父,故改云陈。少而孤贫,常躬耕兼诵书,乐道行咏,忻忻如也。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②元海之为左贤王,闻而招之,元达不答。及元海僭号,人谓元达曰:“往刘公相屈,君蔑而不顾,今称号龙飞,君其惧乎?”元达笑曰:“是何言邪?彼人姿度卓荦,有笼罗宇宙之志,吾固知之久矣。然往日所以不往者,以运期未至,不能无事喧喧,彼自有以亮吾矣。卿但识之,吾恐不过二三日,驿书必至。”其暮,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人曰:“君殆圣乎!”既至,引见,元海曰:“卿若早来,岂为郎官而已。”元达曰:“臣惟性之有分,盈分者颠。臣若早叩天门者,恐大王赐处于九卿、纳言之间,此则非臣之分,臣将何以堪之!是以抑情盘桓,待分而至,大王无过授之谤,小臣免招寇之祸,不亦可乎!”元海大悦。
③在位屡进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而知也。刘聪即位,聪每谓元达曰:“卿当畏朕,反使朕畏卿乎?”元达叩头谢曰:“臣闻师臣者王,友臣者霸。臣诚愚暗无可采也,幸邀陛下垂齐桓纳九九之义,故使微臣得尽愚忠。昔世宗遥可汲黯之奏,故能恢隆汉道;桀纣诛谏,幽厉弭谤,是以三代之亡也忽焉。陛下以大圣应期,挺不世之量,能远捐商周覆国之弊,近模孝武光汉之美,则天下幸甚,群臣知免。”元达苦谏不从,忧愤而死。及其死也,人尽冤之。
注:⑴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⑵亮:通“谅”。⑶捐:除去。⑷免:同“勉”。
(《晋书•陈元达传》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吾知之久矣() ⑵卿但之()
⑶元海果元达为黄门郎() ⑷既至,见()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A.君其惧乎(《晋书•陈元达传》)
B.其暮(《晋书•陈元达传》)
C.及其死也(《晋书•陈元达传》)
D.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小题3】(小题3)第②段中,元达的话使“元海大悦”的原因,可概述为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⑵臣闻师臣者王。
【小题5】阅读全文,概括元达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见称。袭父爵阌乡侯。弱冠为魏尚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甯武子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时幽并东有务桓,西有力微,并为边害。瓘离间二虏,遂致嫌隙,于是务桓降而力微以忧死。朝廷嘉其功,瓘乞以封弟。瓘六男无爵,悉让二弟,远近称之。累求入朝,既至,武帝善遇之,俄使旋镇。性严整,以法御下,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汉末张芝亦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太康初,迁司空,。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纯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瓘于此不复有言。惠帝即位,贾后素怨瓘,且忌其方直,闻瓘与楚王玮有隙,遂谤与亮欲为伊霍之事,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瓘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聘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左右疑遐矫诏,咸谏曰:“礼律刑名,台辅大臣,未有此比,且请距之。须自表得报,就戮未晚也。”瓘不从,遂被害,时年七十二。朝廷以瓘举门无辜受祸,乃追瓘伐蜀勋,封兰陵郡公、增邑三千户,谥曰成,赠假黄钺。
【注】①甯武子,春秋卫国大夫,是我国古代“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②草圣张芝,字伯英。③伊霍,伊尹和霍光的并称,后市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
B.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
C.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
D.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并赐以字,表示已经成人,但因身体还未强壮,故称弱冠。
B.草书,为书写简便,从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汉代,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速度快。
C.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两汉以后曾经几度兴废,职责变化也较大。
D.黄钺,古代帝王所用,后用为仪仗;文中的假黄钺是指赠给已故的卫瓘以褒奖其贡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瓘明辨是非,进退有度。他作魏国尚书郎时,朝廷大臣专权争利,他积极周旋其中,与这些权臣们没有亲疏之别,很被傅嘏器重,被称作甯武子。
B.卫瓘治境有方,功不受封。他离间幽并东西的务桓和力微两股边境祸害,结果务桓降服,力微忧忿而死;朝廷因此想嘉奖他,他却请求赐封弟弟。
C.卫瓘博学多艺,擅长草书。他学问渊博,熟习经术;他擅长草书,当时人在评论他的作品时,将他与索靖并驾齐驱,认为他们都有张芝草书的骨力。
D.卫瓘曲言巧谏,正直守则。惠帝还是太子时,朝臣都认为他不能理政,卫瓘借醉巧谏,皇帝顿悟;贾后陷害他,他不听左右劝说,最后无辜被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求入朝,既至,武帝善遇之,俄使旋镇。性严整,以法御下。
(2)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士良,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孝庄末,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藩所禽,遂居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即归附。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王牙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徙封符垒县侯。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郎中。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吏部尚书。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除沧州刺史。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伐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史。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成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以老病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周书·王士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B.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C.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D.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有身份的古人在成年时,在本名之外另外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河右,泛指黄河以东地区,与“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的“河东”所指相同。
C.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唐代有京畿道,宋代有京畿路,如今指北京及周边地区。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之类似的词还有“乞身”“请骸骨”“致仕”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士良出身官宦,从小行事谨慎。他的曾祖父曾任武将,祖父为官时举家迁居代郡,父亲曾任地方行政长官;他少时就行事谨慎,不胡乱结交朋友;
B.王士良审时度势,劝谏敌军首领。他与纥豆陵步藩交战时被擒,才华受到敌军首领赏识,被授官赐婚,后来他晓以利害,成功说服敌军首领归附朝廷。
C.王士良双亲早逝,侍奉继母至孝。继母去世后,他为继母守孝,多次上书谢绝齐文宣帝的征召,他还因守丧哀伤过度长期卧病在床,皇帝亲白探望他。
D.王士良忠心事主,行事认真细致。孝昭帝即位后重视选拔人才,王士良受到皇帝的委派,和同僚到民间为皇帝悉心访求人才,还被派到地方担任长官。
【小题4】把下列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2)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