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绰字土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①,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②,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
(注)①裈(kūn):裤子。②厌蛊:一种用咒符来害人的巫术。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受夏官府下士擢:提拔
B.卿辛亶而不自惜也异:怜惜
C.天子之威,欲相邪挫:挫败
D.每入阁中引: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隋文帝为丞相,知清正 ②闻道也固先乎吾
B.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卿异辛亶不自惜也 ②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D.①啜羹者,热置之 ②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赵绰执法公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
②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③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④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⑤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⑥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绰初任法官时,就因政绩出色,正气凛然,受到了隋文帝的礼遇尊重;任大理少卿后,更因诚实正直被隋文帝赏识,受到了可以不拘宫廷礼仪的恩遇。
B.隋文帝因偷盗抢掠难以禁止,想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但赵绰主张法令不可失去,隋文帝欣然接受,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要他以后多多进言。
C.赵绰极力维护法律的公正,在隋文帝执意要杀一个没犯大罪的官员时,他强行劝谏,几乎招杀身之祸,但即使临刑之际,他仍坚持己见,不惜一死。
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于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
 
三、翻译句子。(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1)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
(2)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9 03:1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向、行为
B.此岂占方山冠之遗像乎? 遗像:遗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然:精神很好的样子
D.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从事:任职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
B.①呼余宿家  ②孰能讥之乎
C.①欲此驰骋当世 ②然后可就大事。
D.①闷余所以至此者 ②所以经营绥辑先后始终之际
【小题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予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简要概括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纯仁敬谢。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节选自《宋史·邹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B.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C.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D.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
B.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国家”。
C.元符:宋哲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赠:有追赠之义,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勋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
B.邹浩正视灾情,重视消灾关键。面对京东的水灾,邹浩认为虽然不能逃脱自然的变化,但是要谨慎地施行消灾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天理所致。
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D.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诤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郭从义,其先沙陀部人。父绍古,事后唐武皇忠谨,特见信任,赐姓李氏。绍古卒,从义才总角,庄宗畜于宫中,与诸子齿。明宗与绍古同事武皇,情好款狎,即位,以从义补内职,累迁内园使。

晋天福初,始复姓郭氏。坐事出为宿州团练副使。丁内艰北归,遂家太原。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领首军自太行路渡河。

汉祖入汴,以为河北都巡检使。赵思绾之叛,为行营都部署,赐戎装、器仗、金带。师至永兴,围其城,即以从义为永兴军节度。思绾粮尽,城中人相食,从义系书矢上射入城中,说思绾令降,仍表于朝廷,许以华州节制。隐帝从其计,即遣使谕思绾,思绾开门纳款。翌日,从义具军容入城,憩候馆中,思绾入谒,即令武士执之,并其党三百余人悉斩于市,以功加同平章事。世宗将征刘崇,从义适来朝,因请扈从,世宗甚悦,改天平军节度,即令从符彦卿破契丹于忻口。师还,以功加兼中书令。及世宗自迎銮至泗州,见于行在。恭帝即位,加开府阶。

宋初,太祖征扬州,从义迎谒于路,愿扈从,不允。开宝二年,改左金吾卫上将军。逾年,上章请老,拜太子太师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三,赠中书令。

从义有谋略,多技艺,尤善飞白书。从义善击球,尝侍太祖于便殿,命击之。从义易衣跨驴,驰骤殿庭,周旋击拂,曲尽其妙。既罢,上赐坐,谓之曰:“卿技固精矣,然非将相所为。”从义大惭。

初,思绾之叛也,巡检使乔守温遁去,姬妾悉入思绾。思绾败,从义尽取之,守温诣从义求其爱妾,虽不敢拒,而心衔焉,遂发守温逃遁事,坐弃市,人皆冤之。

(节选自《宋史·郭从义传》)

(注)后唐武皇,指李克用,其子后唐开国皇帝庄宗李存勖建国时, 追尊他为后唐武皇。明宗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后唐第二位皇帝。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之后是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庙号太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
B.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
C.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
D.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是指古时儿童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后代指儿童时代。《诗经·氓》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之句。
B.“丁内艰”指遭逢母丧,遭逢父丧谓丁外艰。古代朝廷官员遇到父母丧事,必须回祖籍守丧,称丁艰或丁忧。
C.“开宝二年”是帝王年号纪年。古人纪年主要有帝王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两种,《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
D.“致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吏制度。致是达到,致仕即达到某官职。常见的称谓还有“致事”“致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从义有谋略,设计平定叛乱。他把书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劝降,并上表皇帝许赵思绾以官职,皇帝采纳了他的计策。
B.郭从义有战功,得到多位君主的重用。他多次随王伴驾,征讨立功,先后官至节度使,兼中书令,左金吾卫上将军等。
C.郭从义多才艺,擅长飞白书和击球。有一次他在太祖面前大显身手,更衣骑驴表演击球,腾挪击打,技艺精妙。
D.郭从义性忠厚,秉正执法公允裁断。他处理乔守温遁逃之事,持重而谨严,敦厚而公正,使人信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颖①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㕙,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中山,将大猎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毛颖:指毛笔,产自中山。毛,指兔毛;颖,指毛笔的锋毫。②其先明眎(shì):毛颖祖先明眎。明眎,兔子的别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 次:驻扎
B. 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一:一直
C. 拂试之,因免冠谢     谢:谢恩
D. 子孙最为蔷昌 蕃昌:兴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将大猎惧楚 ②日削月割,趋于亡
B. ①载颖归   ②穷山之高
C. ①惟居中山,能继父祖业 ②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 ①独中山族,不知其本所出    ②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奇文,它把毛笔拟人化,融合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以一支毛笔的产生、发展、废置为脉络,写成了一篇历史传记。
B. 文章既叙说了毛笔在历史文化上的贡献,又以它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C. 文章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造成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开头两段是写人,写毛颖的祖先,后几段则是写物,写毛笔的产生、发展历史。
D. 《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言必有据,处处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2)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B.北蛮夷之鄙人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诸郎中执兵郎中: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恕。
【小题2】下列四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夫晋,何厌之有。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使毕使于前
D.秦王还柱而走
【小题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
B.不得持尺兵
C.诸郎中执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