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木赐,卫人,子贡,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谓门弟子曰:“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至齐,说田常曰:“君之鲁过矣,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吴王曰:“善。虽然,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子贡之越。越王除道郊迎,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如此,破越必矣。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许诺。于贡报吴王。吴王遂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修兵休卒以待之。”吴王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吴王去晋而归,三战不胜,越遂杀夫差。破吴三年,东向而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图,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B.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C.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D.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反义,或同义,如:韩愈,字退之。
B.二三子,敬称,指诸位。古人敬称对方的词还有“子”、“君”、“吾属”、“足下”、“殿下”“阁下”等。
C.乘,古时指四匹马拉的一辆车。春秋时代习惯用车辆的数目来衡量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指中等诸侯国。
D.泗,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曲阜孔庙杏坛对联曰:“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洞彻时局,目光长远。在他出使齐国之前,他就清楚了田常伐鲁的根本目的,所以他的游说关键点放在伐吴将会对田常有利的方面。
B.子贡富有谋略,豪迈慷慨。子贡在田常犹豫时,慨然赴吴游说吴王,让吴王知道攻打齐国的好处,从而解决了田常的顾虑。
C.子贡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在游说越王时,先恐吓后利诱,建议越国派出军队攻打吴国,越王同意他的建议。
D.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与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纵横捭阖。子贡的这次出使,堪称“上兵伐谋”的典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越王除道郊迎,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辱而临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2 11:2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跟从)
B.刑人如恐不(尽)
C.为大王不取也(偷偷地)
D.芷阳间行(道路)
【小题2】下面哪幅图中的场景与节选部分内容无关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中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来刻画樊哙,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B.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南向北,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西面东,最卑是坐东面西。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D.文章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从一个侧面集中描写了刘邦、项羽之间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故址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小题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汉王项羽曰   范增目项王
B.汉王欲而西归 以为流觞曲水
C.汉王伤胸,扪足曰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遂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亦足畅叙幽情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B.为政不平,主约不信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至固陵,不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以为汉尽得楚地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B.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C.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D.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B.弑,本意是指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
C.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属陕西一带。
D.本纪,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史记》,其中有十篇。
【小题5】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和他的挑战。
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项羽有着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等缺点,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所以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小题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
(2)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摘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贾竖”,与“竖子”“鲰生”同为秦汉时骂人之语,此为对“屠者子”——屠夫的贱称。
B.子房,为张良之字,古时称人,直接称名不礼貌,即使贵为天子的刘邦,也称张良之字。
C.“崩”。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皇后和宠妃死叫“薨”。
D.《史记》是开创纪传体撰写史书,一般帝王用本纪,项羽不是帝王,列入世家,《鸿门宴》选自《项羽世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忠君护主。沛公时兴兵从之,汉王时献计画策,高祖时不邀功自傲,自始至终追随刘邦,护卫大汉天下。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颖上人。②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③任政:掌理政事。④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⑤召忽:当初与管仲都为公子纠手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___________)    (2)鲍叔终善之(___________)
(3)鲍叔遂管仲(___________) (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管仲囚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B.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C.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D.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分财利多自与”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君何以知燕王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夫子何哂由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