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澄,澄怒,叱左右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乃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王敦召为参军,转从事中郎。敦谋为逆,舒谏不从,使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尝请武昌城西地为营,太守乐凯言于敦曰:“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赡,不宜夺之。”敦大怒曰:“王处仲不来江湖,当有武昌地不,而人云是我地邪!”凯惧,不敢言。舒曰:“公听舒一言。”敦曰:“平子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头,旧疢复发邪!”舒曰:“古之狂也直。昔尧立诽谤之木,舜置敢谏之鼓,然后事无枉纵。公为胜尧、舜邪?乃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敦曰:“卿欲何言?”舒曰:“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夺人私地,以强陵弱。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敦重舒公亮,给赐转丰,数诣其家,表为梁州刺史。
(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有删节)
【注】①处仲:王敦的字。②平子:王澄的字。③疢(chèn):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多之   义:认为……仗义B.尝因酒澄   忤:抵触,得罪
C.叱左右廞 棒:木棒D.曾之 衔:怀恨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郭舒“忠亮”的一组是
①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 ②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 ③舒跪而受之
④余肉可共啖之 ⑤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  ⑥表为梁州刺史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①②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任别驾后,郭舒先后劝王敦既要以政务为重,又要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引来了王敦的不满。
B.郭舒拒绝了杜曾的征召,当郭舒转任顺阳太守后,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但是后来郭舒逃走了,免遭于难。
C.郭舒在王澄的手下曾先后担任别驾、顺阳太守;后来又受到王敦的征召,历任参军、从事中郎等职。
D.王敦让手下退还了土地,对于这件事,人们都称赞郭舒为人豪壮;王敦也敬重郭舒公正诚信,给郭舒的赏赐变为丰厚,并且多次拜访郭舒的家。
【小题4】(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曰 其 可 臣 献 其 否 以 成 其 可 是 以 舒 等 不 敢 不 言。
(2)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7 10:0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貴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仿中黄人,杀其骑且尽。中责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忍,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按,令士皆纵马卧。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将,有“飞将军”的美称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里有王昌龄对李广的赞誉。
B.匈奴是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的统称。胡人原指戈壁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族群。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匈奴则自称为胡。
C.“结发”就是“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指童年或年轻为结发。文中“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中的“结发”就是这个意思。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跟从李广训练士兵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结果宦官被匈奴人放箭射伤,逃回到李广那里。
B.面对匈奴的几千名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要逃跑李广却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以诱敌,匈奴果然中计领兵撤离了。
C.李广宽厚爱人,也为士兵爱戴,士兵乐于为他所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部队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D.最后一段末作者引用谚语,以桃李比喻李广,李广忠诚信实的品德得到人们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深深的敬佩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就佥本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徙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顷之,以疾家居。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B.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C.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D.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洒器。
C.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
(2)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椽曹,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所业文干之 干:冒犯
B.令与诸子游 游:结交
C.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累:多
D.为当涂者所薄 当涂:做官
【小题2】文中划曲线文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B.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C.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受惠于令狐楚,却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故而陷入党争之中,仕途坎坷就在所难免了。
B.李商隐先后在天平、汴州、长安、弘农、岭南、徐州一带为官,此后一生郁郁不得志。
C.令狐楚父子先前与李商隐关系十分友好,后来鄙薄李商隐的为人,不愿意举荐他为官。
D.李商隐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成就,但在文思方面,却不及温庭筠的清雅秀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献卿,字谏臣,歙人。少与兄献可以文学知名,皆中进士第。献卿起家补安丰县尉。有僧贵宁,积财甚厚,其徒杀之,诣县绐言师出游矣。献卿曰:“吾与宁善,不告而去,岂有异乎?”其徒色动,因执之,得其所瘗尸,一县大惊。调昭州军事推官,会宜州陈进乱,象州守不任事,转运使檄献卿往佐之。及至,守谋弃城,献卿曰:“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不胜,有死而已,奈何弃去。”初,昭州积缗钱巨万,献卿尽用平籴,至积谷数万,及是大兵至,赖以馈军。

除殿中侍御史,为三司盐铁判官。上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淮、浙盐利不登,命献卿往经度之,更立新法,岁增盐课缗钱甚众。会其兄为盐铁副使,徙开封府判官。朝廷择陕西转运使,宰相连进数人,不称旨。他日,献卿在所拟中。帝曰:“此可以除陕西转运使。”时边吏多因事邀功,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未几,贼果至,杀将士,塞所凿壕而去。徙京西。因入对,甚言赵振堪将帅,范仲淹、明镐可大用,及条上边策甚备。

除福建转运使,还判三司盐铁勾院,累迁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知荆南,历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杭州。暴风,江潮溢决堤,献卿大发卒凿西山,作堤数十里,民以为便。还,勾当三班院,知通进、银台司,最后知应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卒。

(注)瘗(yì):埋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B.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C.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D.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
B.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
C.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官员退休制度,各朝代退休年龄不尽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献卿聪明敏捷。他少年时以文学出名;他在安丰县任职,有个和尚杀了自己的师父,却想欺瞒征服,被俞献卿识破,真相大白后,震惊全县。
B.俞献卿恪尽职守。他被派往象州协助太守处理叛乱,他反对弃城而逃;当初,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用公款购买很多粮食,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C.俞献卿深得皇帝信任。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呈上好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一次,皇帝看到名单中有俞献卿,即认可他出任这个职务。
D.俞献卿关注民生,有才能。他上书关心粮、布价格;他在杭州任职,杭州受到风暴侵扰,他挖山筑堤,百姓感到便利;他被派去管理淮、浙盐利,政绩显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
(2)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各题。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嘏弱冠知名,司空陈群辟为掾。正始初,除尚书郎,迁黄门侍郎。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荥阳太守,不行。太傅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为河南尹,迁尚书。

时论者议欲自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诏以访嘏,嘏对日: “兵出民表,寇钞不犯;坐食积谷,不烦运士;乘衅讨袭,无远劳费;此军之急务也。未若明法练士,错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余烬,斯必然之数也。”后吴大将诸葛恪新破东关,乘胜扬声欲向青、徐,朝廷将为之备。嘏议以为“淮海非贼轻行之路,又昔孙权遣兵入海,漂浪沉溺,略无孑遗,恪岂敢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微乾没乎?恪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乘海溯淮,示动青、徐,恪自并兵来向淮南耳”。后恪果图新城,不克而归。

嘏常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嘉平末,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武乡亭侯。正元二年春,毋丘俭、文钦作乱。或以司马景王不宜自行,可遗太尉孚往,惟嘏及王肃劝之。景王遂行。以嘏守尚书仆射,俱东。俭、钦破败,嘏有谋焉。及景王,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文王遂以辅政。语在《钟会传》。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 “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候,增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是岁薨,时年四十七,追赠太常,谥曰元侯。子祗嗣。咸熙中开建五等,以嘏著勋前朝,改封祗泾原子。

(节选自《三国志.傅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
B.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
C.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
D.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与“司马”“司徒”并称三公。
B.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高级妃嫔和其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C.洛阳是东汉曹魏时期的都城,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一京赋》中都有对此城的赞誉。
D.邑在文中指封邑,是古代君主赐给宗室、外戚或功臣的封地,随爵位黜升而损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嘏少时闻名,善于识人。他二十岁时就很有名望,被陈群征聘为掾属,后又一路升迁。何晏为吏部尚书时,他劝说曹羲要提防何晏,因此得罪何晏被罢官。
B.傅嘏精通战略,体恤军民。他建议把军队布置在百姓外围,保护百姓财物;驻军吃自己产的粮食,不用远途运输;抓住机会作战,不会远途耗费人力物力。
C.傅嘏审时度势,料事如神。吴将诸葛恪宣称要人侵青州、徐州时,他认为有孙权用兵失败的前车之鉴,诸葛恪一定不敢率领全部军队走海路,后来果如其言。
D.傅嘏为国立功, 荫蔽子孙。傅嘏因为有功劳,多次晋封爵位,并且享有一千二百户食邑 ,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傅祗继承爵位,因为功勋显著,改封为泾原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明法练土,错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余烬。
(2)嘏戒之日:”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