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顗之九世孙也。祖颙,齐中书侍郎,领著作。父宝始,梁司徒祭酒。
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起家梁太学博士。晋安王为丹阳尹,引为主簿。出为鄴令,丁母忧去职。服阕,历曲阿、安吉令。普通中,初置司文义郎,直寿光省,以弘正为司义侍郎。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大同末,尝谓弟弘让曰:“国家厄运,数年当有兵起,吾与汝不知何所逃之。”及梁武帝纳侯景,弘正谓弘让曰:“乱阶此矣。”京城陷,弘直为衡阳内史,元帝在江陵,遗弘直书曰:“适有都信,贤兄博士平安。但京师搢绅,无不附逆,王克已为家臣,陆缅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确乎不拔。言及西军,潺湲掩泪,恒思吾至,如望岁焉,松柏后凋,一人而已。”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元帝手书与弘正曰: “獯丑逆乱,寒暑亟离,海内相识,零落略尽。韩非之智,不免秦狱,刘歆之学,犹弊亡新,音尘不嗣,每以耿灼。常欲访山东而寻子云,问关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闻,迟比来邮,慰其延伫。”仍遣使迎之,谓朝士曰:“晋氏平吴,喜获二陆,今我破贼,亦得两周,今古一时,足为连类。”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授黄门侍郎,直侍中省。俄迁左民尚书,寻加散骑常侍。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注]①獯:獯鬻,我北方少数民族名。②耿灼:忧思焦虑。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舍每与谈论,辄之 异:认为……奇特
B.虽日诸生,实堪师表,无策试 俟:等待
C.弘正谓弘让日:“乱此矣。” 阶:官阶
D.元帝手与弘正日 书:写信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均能表现周弘正“博学”的一项是
①齐中书侍郎,领著作 ②年十岁,通《老子》《周易》
③仍于国学讲《周易》 ④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⑤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 ⑥俄迁左民尚书,寻加散骑常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弘正是晋光禄大夫周顗的第九世孙,是梁的司徒祭酒周宝始的大儿子,周宝始在周弘正年幼时就已经亡故,周弘正兄弟被伯父抚养。
B.周弘正十五岁时就以国子生的身份在国学讲《周易》,他应举时,学司认为他年龄小,不同意,博士到洽认为他曾自讲经,都可以做老师了。于是周弘正得以任职。
C.周弘直在衡阳担任内史时,侯景攻陷京城健康,当时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写信给周弘直称赞他的哥哥周弘正。
D.王僧辩率领西军讨伐侯景,周弘正兄弟俩逃出建康奔向西军,拜见了王僧辩,王僧辩立即派人告知了梁元帝,梁元帝亲自写焦给周弘正。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7 09:50: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宗宪,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化、大同。诏徙大同卫军于阳和、独石,卒聚而哗。宗宪单骑慰谕,许勿徙,乃定。

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日扰郡邑。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文华因相与力排二人。倭寇嘉兴,宗宪以毒酒,死数百人。及经破寇江泾,因宗宪有功,文华尽掩经功归宗宪,经遂得罪。寻又陷天宠,即超擢宗宪右佥都御史代之。

时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巡抚曹邦辅歼倭,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文华令副史刘焘攻之,复大败。后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徐海入犯,焚其舟,示士卒无还心。至是,宗宪使人语海曰:“若已内附,而吴淞方有贼,何不击之以立功?且掠其舸,为缓急计。”海以为然,逆击之朱泾。宗宪令大猷潜焚其舟。海心怖,献所戴飞鱼冠、坚甲、名剑及他玩好。宗宪因厚遇海,海缚陈东、麻叶,许以世爵。海果缚叶以献,宗宪解其缚,令以书致东图海,而阴泄其书于海。海怒,于是海以计缚东来献,帅其众五百人去乍浦,营梁庄。官军焚乍浦巢,斩首三百余级,焚溺死称是。海叩首伏罪,宗宪摩海顶,慰之。

明日,海投水死,两浙倭渐平。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
B.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
C.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
D.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重礼仪,在名、字的用法上很讲究。平辈之间,一般相互称字而不称名,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出身。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右侍郎,兵部副长官,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
D.“谕”,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如:面谕,手谕,谕旨等。“谕”也同“喻”,有“明白”“理解”之意,如晓谕。文中的“谕”是第一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宗宪依附权贵:他诬陷李天宠,从而获得了赵文华的赏识,被赵文华提升为右佥都御史。
B.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C.胡宗宪在对付倭寇时,手段多样:比如在倭寇侵略嘉兴的时候,用毒酒让倭寇死伤数百;在倭寇侵犯浙东诸州县时,用了招抚的计策。
D.胡宗宪屡立战功:在江泾之战中,他和张经都是有功的参与者,在徐海入犯时,他采用离间的办法,平息了战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
(2) 海果缚叶以献,宗宪解其缚,令以书致东图海,而阴泄其书于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
英宗立,尚书王骥言边军怯弱,由训练无人,因言洪能。诏加洪游击将军。时先朝宿将已尽,洪后起,以敢战着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未尝小挫。虽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
尚书魏源督边事,指挥杜衡、部卒李全皆讦奏洪罪。帝从源言,谪衡广西,执全付洪自治。寻命洪副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谦老而怯,故与洪左。洪每调军,谦辄阴沮之。洪尝励将士杀敌,谦笑曰:“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洪初败兀良哈兵,执其部长朵栾帖木儿。既代谦任,复败其兵于西凉亭。帝赐敕嘉奖。三年春,击寇于伯颜山。洪马蹶伤足,战益力,擒其部长也陵台等四人。追至宝昌州,又擒阿台答剌花等五人。寇大败,遁去。玺书慰劳,遣医视,进都指挥同知,赐银币。
景泰元年,于谦以边警未息,宜令洪等条上方略。洪言四事,命兵部议行。都督宫聚、王喜、张斌先坐罪系狱,洪与石亨荐三人习战,请释令立功。诏已许,而言官劾其党邪挠政。帝以国家多事,务得人,置不问。上皇还,洪与石亨俱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予世券。明年夏,佩镇朔大将军印,还镇宣府。从子能、信充左右参将,其子俊为右都督,管三千营。洪自以一门父子官极品,手握重兵,盛满难居,乞休致,请调俊等他镇。帝不许。八月,以疾召还京,逾月卒。赠颍国公,谥武襄。妾葛氏自经以殉,诏赠淑人。
(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B.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C.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D.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户,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初专授予汉人降臣,元代相沿,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于万户。
B.玺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賜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D.休致,即退休。古代官员一般退休年龄为八十岁,官员退休后的俸禄数目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洪英勇善战,数败贼寇。他跟随成祖北征,在斡难河俘获一批人马而归;还在西凉亭击败兀良哈兵,又在伯颜山擒其部长也陵台等四人。
B.杨洪深受赏识,屡受重用。他先晋升为千户,又加封为游击将军;伯颜山一战后,皇上赐玺书慰劳,并因他受伤还坚持战斗而晋升他为都指挥同知。
C.杨洪很有才华,善丁举荐。他就边境紧急情况而向皇帝提出四个建议,并与石亨共同推荐宫聚、王喜、张斌三人,请求放了他们,让他们立功赎罪。
D.杨洪为人谦逊,急流勇退。他深感到自己一门父子官级太高,担心势头太盛,难以任职办事,便请求退休,并请求将子侄们调往他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
(2)诏已许,而言官劾其党邪挠政。帝以国家多事,务得人,置不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恭仁,隋观王雄子也。仁寿中,累迁甘州刺史,临事不苛细,徼人安之。文帝谓雄曰:“匪特朕得人,乃卿善教子矣。”大业初,转吏部侍郎。杨玄感叛,诏率兵经略,与玄感战破陵,败之。遂与屈突通追获贼。炀帝召见曰:“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苏威曰:“仁者必有勇,殆谓此邪。”时威及宇文述、裴蕴、裴矩参掌选事,皆受赇不法,恭仁素廉正,故恶之,出为河南道大使,使捕寇贼。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寻为凉州总管。恭仁久乘边,习种落情伪,悉心绥慰。由葱岭以东,皆奉贡贽。就加纳言。突厥颉利率众数万猎其境,恭仁应机设拒,张疑屯虚帜示之,颉利惧而走。瓜州刺史贺拔行威叛,朝廷未即讨。恭仁募趫荡,倍道进,贼不虞其来,遂克二城。纵所俘还之,众感悦,遂相与缚行威降。召拜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检校凉州诸军事。迁左卫大将军。武德末,拜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迁洛州都督。太宗劳谓曰:“洛阳要重,朕子弟不为少,恐非所任,故以委公。”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既贵,不以势尚人,故誉望益重。病,乞骸骨,诏以特进归第。卒,赠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杨恭仁传》)
【注】①汉石庆:汉武帝时期的丞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B.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C.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D.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在文中是隋文帝的年号。仁寿在古代有“仁德而长寿”之意,如《汉书·董仲舒传》中就有“尧舜行德,则民仁寿”的记载。
B.河南道,是唐朝地方行政区名。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文中河南道是指现在的河南省。
C.拜,在古代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有授予官职之意,如《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也省作“乞骸”。文中的“乞骸骨”就是自动请求退职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恭仁不苛求细节,令边民安宁。他曾多次迁任为甘州刺史,处理政府的事不存细节上作严格的要求,边境地区的老百姓非常安定。
B.杨恭仁作战很勇敢,得皇帝赏识。他奉命平定杨玄感叛乱,打败了叛贼;又和屈突通追赶捕获叛贼。因此隋文帝夸奖他是难得的人才。
C.杨恭仁因清廉正直,遭贪官憎恨。杨恭仁向来清廉正直,宇文述等受贿做不法之事的人因此憎恨他,他出京任河南道大使,讨捕盗贼。
D.杨恭仁全心为部落,受百姓拥戴。他长期在边远地区担任官职,全心抚慰部落的百姓。从葱岭以东的百姓,都来朝贡他,并给他献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
(2)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 尉 持 天 下 平, 京 师 诸 夏 本 ,法 且 不 行 ,何 以 示 万 国 。请 自 今 非 情 ,法 实 不 相 当 ,毋 得 辄 请 ”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B.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C.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D.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2)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也。父蒙,蜀广汉太守。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师事谯周,周门人称为子贡。

②仕蜀为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焉。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

③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及成都败,城中扰动,边江长吏皆弃城走,宪斩乱者一人,百姓乃安。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加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武陵太守。

④泰始六年卒,追封西鄂侯,谥曰烈。

注释:⑴谯周,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⑵完聚:离散后重新团聚。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使于吴,吴人称焉(__________)    ⑵劝南出牂柯(__________)
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__________)  ⑷命于此矣(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厉以节义
A.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庄子《秋水》)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C.而皆背晋以归梁 (欧阳修《伶官传序》)
D.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司马光《训俭示康》)
【小题3】阅读第③段,简述吴国攻击罗宪的主要经过。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
⑵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
【小题5】阅读全文,概括罗宪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