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化、大同。诏徙大同卫军于阳和、独石,卒聚而哗。宗宪单骑慰谕,许勿徙,乃定。
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日扰郡邑。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文华因相与力排二人。倭寇嘉兴,宗宪以毒酒,死数百人。及经破寇江泾,因宗宪有功,文华尽掩经功归宗宪,经遂得罪。寻又陷天宠,即超擢宗宪右佥都御史代之。
时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巡抚曹邦辅歼倭,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文华令副史刘焘攻之,复大败。后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徐海入犯,焚其舟,示士卒无还心。至是,宗宪使人语海曰:“若已内附,而吴淞方有贼,何不击之以立功?且掠其舸,为缓急计。”海以为然,逆击之朱泾。宗宪令大猷潜焚其舟。海心怖,献所戴飞鱼冠、坚甲、名剑及他玩好。宗宪因厚遇海,谕海缚陈东、麻叶,许以世爵。海果缚叶以献,宗宪解其缚,令以书致东图海,而阴泄其书于海。海怒,于是海以计缚东来献,帅其众五百人去乍浦,营梁庄。官军焚乍浦巢,斩首三百余级,焚溺死称是。海叩首伏罪,宗宪摩海顶,慰之。
明日,海投水死,两浙倭渐平。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 |
B.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 |
C.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 |
D.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与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 |
A.古人重礼仪,在名、字的用法上很讲究。平辈之间,一般相互称字而不称名,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出身。 |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右侍郎,兵部副长官,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 |
D.“谕”,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如:面谕,手谕,谕旨等。“谕”也同“喻”,有“明白”“理解”之意,如晓谕。文中的“谕”是第一个意思。 |
A.胡宗宪依附权贵:他诬陷李天宠,从而获得了赵文华的赏识,被赵文华提升为右佥都御史。 |
B.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
C.胡宗宪在对付倭寇时,手段多样:比如在倭寇侵略嘉兴的时候,用毒酒让倭寇死伤数百;在倭寇侵犯浙东诸州县时,用了招抚的计策。 |
D.胡宗宪屡立战功:在江泾之战中,他和张经都是有功的参与者,在徐海入犯时,他采用离间的办法,平息了战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