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恭仁,隋观王雄子也。仁寿中,累迁甘州刺史,临事不苛细,徼人安之。文帝谓雄曰:“匪特朕得人,乃卿善教子矣。”大业初,转吏部侍郎。杨玄感叛,诏率兵经略,与玄感战破陵,败之。遂与屈突通追获贼。炀帝召见曰:“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苏威曰:“仁者必有勇,殆谓此邪。”时威及宇文述、裴蕴、裴矩参掌选事,皆受赇不法,恭仁素廉正,故恶之,出为河南道大使,使捕寇贼。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寻为凉州总管。恭仁久乘边,习种落情伪,悉心绥慰。由葱岭以东,皆奉贡贽。就加纳言。突厥颉利率众数万猎其境,恭仁应机设拒,张疑屯虚帜示之,颉利惧而走。瓜州刺史贺拔行威叛,朝廷未即讨。恭仁募趫荡,倍道进,贼不虞其来,遂克二城。纵所俘还之,众感悦,遂相与缚行威降。召拜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检校凉州诸军事。迁左卫大将军。武德末,拜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迁洛州都督。太宗劳谓曰:“洛阳要重,朕子弟不为少,恐非所任,故以委公。”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既贵,不以势尚人,故誉望益重。病,乞骸骨,诏以特进归第。卒,赠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杨恭仁传》)
【注】①汉石庆:汉武帝时期的丞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B.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C.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D.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在文中是隋文帝的年号。仁寿在古代有“仁德而长寿”之意,如《汉书·董仲舒传》中就有“尧舜行德,则民仁寿”的记载。
B.河南道,是唐朝地方行政区名。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文中河南道是指现在的河南省。
C.拜,在古代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有授予官职之意,如《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也省作“乞骸”。文中的“乞骸骨”就是自动请求退职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恭仁不苛求细节,令边民安宁。他曾多次迁任为甘州刺史,处理政府的事不存细节上作严格的要求,边境地区的老百姓非常安定。
B.杨恭仁作战很勇敢,得皇帝赏识。他奉命平定杨玄感叛乱,打败了叛贼;又和屈突通追赶捕获叛贼。因此隋文帝夸奖他是难得的人才。
C.杨恭仁因清廉正直,遭贪官憎恨。杨恭仁向来清廉正直,宇文述等受贿做不法之事的人因此憎恨他,他出京任河南道大使,讨捕盗贼。
D.杨恭仁全心为部落,受百姓拥戴。他长期在边远地区担任官职,全心抚慰部落的百姓。从葱岭以东的百姓,都来朝贡他,并给他献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
(2)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1:20: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府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十二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谥号既扬善又不讳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家族和谐,其祖先自渤海迁至幽州后,家族七代人均聚居在一起。他的家族在开元年间两次受到皇帝表彰。
B.高崇文能征善战,屡获军功。当刘辟反叛,朝廷遴选将领时,在宰相杜黄裳的推荐下,高崇文不负众望,被任命讨伐刘辟。
C.高崇文治军有方。他勤于训练兵士,武器精良;约束军队,令行禁止。他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
D.高崇文不通文字,厌恶公事文书,害怕入朝觐见,却恃功而奢。他依仗功劳,尽享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衣冠胁污者诣府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衮,京兆人也。父无为,三原县丞,以衮累赠仆射。衮,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知制诰。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时朝廷多事,西北边虏,连为寇盗。衮累上章陈其利害,代宗甚顾遇之,加集贤院学士。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威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与杨绾同掌枢务,代宗尤信重馆。绾弘通多可,衮颇务苛细,求清俭之称,与绾之道不同。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然太子洗马,实司经局长官,文学为之武。其轻重任情,不通时政,多如此类。无几,杨绾卒,衮独当政。故事,每日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衮特请罢之,迄今便为故事。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政事堂有后门,盖宰相时到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以自广也,衮又塞绝其门,以示尊大。既惩元载为政时公道梗涩,贿赂朋党大行,不以财势者无因入仕,衮一切杜绝之。中外百司奏请,皆执不与,尤排摈非文辞登科第者。衮与绾志尚素异,嫉而怒之。有司议谥绾为文贞,衮微讽比部郎中苏端令驳之,毁绾过甚,端坐黜官。时既无中书侍郎、舍人崔祐甫省事,衮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得总中书省,管综中书胥史、省事去就及其案牍,祐甫不能平之,累至忿竟。遂令祐甫分知吏部选事,所拟官又多驳下。建中四年正月,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旧唐书·常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B.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C.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D.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原是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也是古代行政单位,隋唐均设京兆尹管理该地区。
B.贡部是主持贡举的部门.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例的“贡举”和皇帝因事临时设置的“制举”。
C.“领省事”中“领”一般指高级官员兼任低级职务,也可指低级官员暂时代理高级职务。
D.卒指人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不禄,士日卒,庶人日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衮出身不高,后来历任要职。他父亲只是县丞,他凭借科举走上仕途,前后担任多个官职,最终位居宰相。
B.常衮关注边疆,严守科举公正。他陈述边疆利害的奏章受到皇帝重视,在科举选拔中严拒权贵亲属请托。
C.常衮务求清廉,为政不讲私情。他在处理政事时对各方面要求严格且琐碎,相比之下,杨绾则宽宏通达。
D.常衮心胸狭窄,有时做事武断。他即使在杨缩死后也一直对其心存怨恨,在选官任人上比较武断,违背常情。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
(2)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的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下列小题。
裴光庭,字连城,早孤。开元中,擢兵部郎中、鸿胪少卿。性静默,寡交游,虽骤历台省,人未□许,既而以职业称,议者更推之。玄宗有事岱宗,中书令张说以天子东巡,京师空虚,恐夷狄乘间窃发,议欲加兵守边,召光庭与谋,对曰:“封禅者,所以告成功也。夫成功者,德无不被,人无不安,万国无不怀。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此三者,名实乖矣。且诸蕃,突厥为大,贽币往来,愿修和好有年矣,若遣一使,召其大臣使赴行在,必欣然应命。突厥受诏,□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我偃旗息鼓,不复事矣。”说曰:“善,吾所不及。”□奏用其策,突厥果遣使来朝。东封还,迁兵部侍郎。久之,迁黄门侍郎,拜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撰《摇山往则》、《维城前轨》二篇献之。手制褒美,诏皇太子、诸王于光顺门见光庭,谢所以规讽意。光庭又引寿安丞李融、拾遗张琪、著作佐郎司马利宾直弘文馆,撰《续春秋经传》,自战国讫隋,表请天子修经,光庭等作传。书久不就。时有建言唐应为金德者,中书令萧嵩请百官普议。光庭以唐符命表著天下久矣,不可改,亟奏罢之。二十年,封正平县男。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禳之。光庭曰:“使祸可禳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
初,吏部求人不以资考为限,所奖拔惟其才,往往得俊乂①任之,士亦自奋。其后士人猥众,专务趋竞,铨品枉桡。光庭惩之,因行俭长名榜,乃为循资格,无贤不肖,一据资考配拟。又促选限尽正月。任门下省主事阎麟之专主过官,凡麟之裁定,光庭辄然可,时语曰:“麟之口,光庭手。”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节)
注①乂:yì,贤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无不安,万国无不怀 怀:归附
B.性静默,寡交游 游:游玩
C.则福可祝而来也 祝:祷告
D.贽币往来,愿修和好有年矣    币:礼物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性静默,寡交游,虽骤历台省,人未□许
②突厥受诏,□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
③□奏用其策,突厥果遣使来朝。
A.①所  ②且  ③因B.①之  ②则  ③因
C.①所  ②则  ③若D.①之  ②且  ③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
B.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
C.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
D.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光庭性情恬静沉默,虽然迅速登上台省高位,还没有被认可,后来因为称职,舆论才变为推崇他。
B.裴光庭认为到泰山祭祀天地,是报告功业圆满,所以不必采用军事措施,增加军队防守边境。
C.裴光庭曾推荐寿安丞李融、拾遗张琪、著作佐郎司马利宾到弘文馆供职,撰写完成了《续春秋经传》。
D.裴光庭沿用他父亲裴行俭创造的长名榜,依照资格拟议官员,改变了读书人追名逐利的局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guàn)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pí):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
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从课文中选取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姚、巂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怀古得其枉,为后申诉,不听,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即其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阎知微之使突厥,怀古监其军。默啜胁知微称可汗,又欲官怀古,不肯拜,将杀之。辞曰:“守忠而死与毁节以生孰愈?请就斩,不避也。”遂囚军中,因得亡,而素尪弱,不能骑,宛转山谷间,仅达并州。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急执之。有果毅尝识怀古,疾呼曰:“裴御史也。”遂免。迁祠部员外郎。姚、巂酋等叩阙下,愿得怀古镇安远夷,拜姚州都督,以疾辞。始安贼欧阳倩众数万,剽没州县,以怀古为桂州都督招尉讨击使,未逾岭,逆以书谕祸福,贼迎降,自陈为吏侵而反。怀古知其诚,以为示不疑,可破其谋,乃轻骑赴之。或曰:“獠夷难亲,备之且不信,况易之哉!”答曰:“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身至壁抚谕,倩等大喜,悉归所掠出降,虽诸洞素翻覆者,亦牵连根附,岭外平。徙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长史,所至吏民怀爱。神龙中,召为左羽林大将军,未至官,还为并州。人知其还,携扶老稚出迎。崔宣道始代为长史,亦野次。怀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驱迎者还,而来者愈众,得人心类如此。俄转幽州都督,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而孙佺代之,而佺不知兵,遂败其师。卒于官。 
(节选《新唐书·裴怀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仪凤”指年号,这种年号纪年法开始于汉武帝刘彻时期,一直沿袭到民国。
B.祠部是官署名,在唐代是六部之一,祠部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
C.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有时也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D.刺史是古代官职,掌管一个州的最高权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怀古不畏武后,努力保全无辜。当僧人被他的徒弟诬告,致使武后发怒,执意要查办这位僧人时,裴怀古据理力争,才使僧人得以幸免。
B.裴怀古坚守气节,险被突厥所害。在他监阎知微出使突厥时,断然拒绝默啜的胁迫利诱,不肯称臣,差点被杀,后因囚禁军中,得以逃脱。
C.裴怀古讲究策略,轻松止息岭外叛乱。他先用书檄向贼人宣示祸福后,贼人迎降;后又轻装骑马前往贼营安抚劝导,叛军悉归所掠后归附。
D.裴怀古为人着想,深得百姓爱戴。在他重返并州任职时,为避免也在郊野排队迎接的代长史崔宣道难堪,就派人驱赶迎者还,但来的人却更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急执之。
(2)俄转幽州都督,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