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庾衮,字叔褒,事亲以孝友闻。咸宁中大疫,长兄已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如此十又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衮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始疑疫疠之不相染也。
抚诸孤以慈,奉诸寡以仁,事加于厚而见之义方,幼者忘其孤。以旧宅与其长兄子赓、翕。及翕卒,衮哀其早孤,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扶柩长号,哀感行路,闻者莫不垂泣。岁大饥,藜羹不糁,门人欲进其饭者,而衮每曰已食,莫敢为设。又与邑人入山捃(采拾)橡,分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初,衮诸父并贵盛,惟父独守贫。衮躬亲稼穑,以给供养,而执事勤恪,与弟子树篱,跪以授条。或曰:“今在隐屏,先生何恭之过?”衮曰:“幽易节,非君子之志也。”
尝与诸兄过邑人陈准兄弟,诸兄友之,皆拜其母,衮独不拜。准弟徽曰:“子不拜吾亲何?”衮曰:“未知所以拜也。夫拜人之亲者,将自同于人之子也,其义至重,衮敢轻之乎?”遂不拜。准、徽叹曰:“君亮直之士!君若当朝,则社稷之臣欤!方今征聘,君实宜。”于是乡党荐之,察孝廉,举秀才、清白异行,皆不降志,世遂号之为异行。元康末,颍川太守召为功曹,饰车而迎,衮逡巡辞退,请徒行入郡,将命者遂逼扶升车,纳于功曹舍。既而衮自取己车而寝处焉,形虽恭而神有不可动之色。太守知其不屈,厚为之礼而遣焉。
(节选自《晋书•孝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毗病得,衮亦无恙差:痊愈
B.衮诸父并贵盛,惟父独守贫约:贫困
C.幽易节,非君子之志也显:显示
D.方今征聘,君实宜之:前往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庾衮“事亲以孝友”的一组是()
①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   ②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
③毗病得差,衮亦无恙 ④与弟子树篱,跪以授条
⑤分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 ⑥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扶柩长号,哀感行路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衮留下来照顾染上瘟疫、生命垂危的二哥,疫势过后,庾衮无恙,父老连声感叹,认为瘟疫不传染。
B.庾衮善待他人,品质高洁。饥荒之年,他拒绝门人送的饭食;入山拾橡,也是首先考虑别人;侄子早逝他悲痛欲绝。
C.同乡陈准兄弟认为庾衮是亮直之士,能成为国家的重臣,因此劝他出来做官,有所作为,但他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D.庾衮恪守清白节操,不愿降低志向,尽管州郡考察他有孝廉的品行和杰出的才华而推举他,但他无意仕途。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
(2)衮哀其早孤,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扶柩长号,哀感行路,闻者莫不垂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09:26: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赞善。从西洋人利马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士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曰:“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古。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召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B.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C.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D.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在古代官职的任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职,“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博学强识,曾跟从西洋人利马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等技术,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遍习兵机等其他书籍。
B.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负责编写的《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中,有关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C.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光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
D.徐光启堪称治国经世之才,可遗憾的是,等到他掌握大权时,年纪已老,又赶上奸臣专权,其抱负无法得以实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2)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为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若水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兴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注】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注】外史,作者自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B.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C.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D.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人一般不直接说出尊长的名字,而要在名字前面加一个讳字,以表示尊敬。
B.挂冠,也叫“挂衣冠”,古代指夺冠登科;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故称之为挂冠。
C.同年,古代科举考试中同榜的进士互称“同年”,后来泛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的人。
D.晡,古代用来表示每天午后到傍晚的一段时间,即申时,具体是指下午三点到五点。
【小题3】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余若水为官坚贞不屈。他在任淮安宝应知县时,淮安东平伯刘泽清强行要求知县对他行下属之礼,他宁肯只任一月官职,也坚决不从。
B.余若水安贫守义。他全家生活艰辛,仍能安于贫困,当地的县级官吏都很推崇他的这种骨气,想去拜访慰问他,但几乎均被拒之门外。
C.余若水一生明节守志。他的哥哥自沉而死,他誓死不再渡江;故交沈静澜与几位同年一起探病,见了面,只谈论天气,闭口不谈时事。
D.余若水忠心不贰,气节极高。他用忠义和智慧来捍卫自己的志向,安心农圃,没有辱没故主和先人的尊严,这种风节常人是难以做到的。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
(2)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丧父,归临川,夺服起之。丧母,求终服,不许。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奉遗诏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注①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②僦舍:租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B.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C.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D.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服”指守丧服期满后,官员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B.“权”与《苏武传》“假吏常惠”句中的“假”,都指古代临时代理官职,类似表示代理的还有“摄”“行”“署”等。
C.“笏”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D.“衮冕”指衮衣和冕,即礼服和礼帽,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的,也可指入朝为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才华卓著,品德高尚。被誉为“神童”的他在复试诗、赋、论时,坦诚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要求更换考题,获得了皇帝的好感。
B.晏殊注重教育,提携贤才。他重视书院的发展,曾力邀文化名人到书院讲学,开创了自五代以后大办教育之先河;他也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很多出其门下。
C.晏殊见识过人,屡献计策。如陕西战事中,他建议朝廷罢内臣监军,不以阵图授将领,使他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D.晏殊胆识过人,敢做敢为。对于章献太后权听政一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不敢决断,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议遂定。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题目。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岁通《春秋》,能属文。后举进士擢第,应制举,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尝鲁不合用天子礼乐,乃引《公羊传》,著《鲁议》,见称时,由是授咸阳尉。
李怀光节制邠宁,奏为从事,累转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怀光背叛,将归河中,郢言:“西迎大驾,岂非忠乎!”怀光忿不听。及归镇,又欲悉众而西。时浑瑊军孤,群帅未集,郢与李鄘誓死驻之。属怀光长子琟候郢,郢乃谕以逆顺曰:“人臣所宜效顺。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况国家自有天命,非独人力。今恃众西向,自绝于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知三军不有奔溃者?”李琟震惧,流泪气索。德宗还京,命谏议大夫孔巢父、中人啖守盈赴河中宣慰怀光,授以太保;而怀光怒,激其亲兵诟詈,杀守盈及巢父。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及怀光被诛,马燧辟郢为掌书记。
【小题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尝鲁不合用天子礼乐 以:________
(2)著《鲁议》,见称时 于:________
(3)怀光忿不听 而:________
(4)今恃众西向 若:________
(5)安知三军不有奔溃者 乎: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臣所宜效顺。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
(2)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