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0 11:3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神龙初,诏复官。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选自中华书局《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痵:同“悸”,因受惊吓而心跳加速。②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在取名之后随即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B.“冠”即指“冠礼”,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C.“左迁”即贬官、降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D.“服除”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的规格,故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早露,少年得志。麟徳初年,他向巡行关内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之后在朝廷策试中表现出色,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
B.王勃才能出众,招人嫉妒。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因才华太突出而被同僚属官嫉妒。
C.王勃文思敏捷,文不加点。他写文章的时候,开始并不精心思考,而是先磨几升墨,酣饮酣睡之后,下笔成篇,不改一字。
D.王勃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王勃先是被高宗怒逐出府,之后又因杀死官奴差点被处死。客居剑南期间,他曾登上葛愦山,满怀感慨地地追怀诸葛亮的功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
(2)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万徹,雍州咸阳人。万徹少与兄万均随父在幽州,俱以武略为罗艺所亲待。寻与艺归附高祖。及太宗平刘黑闼,引万均为右二护军,恩顾甚至。隐太子建成又引万徹置于左右。建成被诛,万徹率宫兵战于玄武门,鼓噪欲入秦府,将士大惧。及枭建成首示之,万徹与数十骑亡于终南山。太宗累遣使谕意,万徹释仗而来。太宗以其忠于所事,不之罪也。万徹寻丁母忧解职,俄起为右卫将军,出为蒲州刺史。会薛延陀率回纥、同罗之众渡碛,南击李思摩,万徹副李勣援之。与虏相遇,率数百骑为先锋,击其阵后,骑皆散,贼顾见,遂大溃。追奔数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获马万五千匹。十八年,授左卫将军,尚丹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太宗从容谓从臣曰:“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徹三人而已。李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徹非大胜,即大败。”太宗尝召司徒长孙无忌等十余人宴于丹霄殿,各赐以貘皮,万徹预焉。太宗意在赐万徹,而误呼万均,因怆然曰:“万均朕之勋旧,不幸早亡,不觉呼名,岂其魂灵欲朕之赐也?”因令取貘皮,呼万均以同赐而焚之于前,侍坐者无不感叹。二十二年,万徹又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甲士三万自莱州泛海伐高丽,入鸭绿水,百余里至泊沟城,高丽震惧,多弃城而遁。万徹在军,仗气凌物,人或奏之。及谒见,太宗谓曰:“上书者论卿与诸将不协,朕录功弃过,不罪卿也。”因取书焚之。寻为副将裴行方言其怨望。于是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徹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徼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B.于是/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徼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C.于是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徼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D.于是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徼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太子,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玄武门事变遇害,李世民追谥曰“隐”。
B.尚丹阳公主,娶帝王之女为妻或帝王之女出嫁谓“尚”,有时也用于贵族之女出嫁。
C.长孙无忌,“长孙”为复姓,在我国姓氏中,“诸葛”“欧阳”“东方”等均为复姓。
D.高丽,即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政权,首都开京,由王建所立,曾为元朝附属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万徹胸藏武略,因而得到亲待。他和哥哥万均跟着父亲在幽州的时候,凭着武略被罗艺亲近优待;后来他又被隐太子李建成安排在身边任职。
B.薛万徹忠心侍主,但能认清形势。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率兵想攻入秦王府,李建成被杀,他逃到终南山隐居,李世民请他出山,他扔掉木杖而来。
C.薛万徹打仗勇猛,颇得太宗欣赏。他率领几百名骑兵作为先锋,袭击薛延陀的后方,并乘胜追击,斩获颇丰,唐太宗对他善于打大胜仗颇为赞赏。
D.薛万徹性情傲慢,心中不满朝廷。他在军队中不能宽厚地对待属下,曾经被人参奏,而唐太宗并没有治他的罪;但最后他因对朝廷不满而身败名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均朕之勋旧,不幸早亡,不觉呼名,岂其魂灵欲朕之赐也?
(2)上书者论卿与诸将不协,朕录功弃过,不罪卿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暹xiān,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明经,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qì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guàn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D.文中有关古代官职任免的术语中, “举”“授”“擢”“拜”表示官职授予,“补”“迁”表示官职调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璹字令璋,少孤,抚昆媦友爱。力学,才辩掞迈。永徽中,举明经第,补太子宫门郎。武后时,擢夏官侍郎。坐从弟敬节叛,贬桂州长史。后方以符瑞自神,璹取山川草树名有“武”字者,以为上应国姓,类以闻。后大悦,耀文昌左丞。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璹以帝王谟训不可阙纪,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责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授史官。从之。时政有记自璹始。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璹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璹曰:“王敦犯顺,导典枢机;嵇康被戮,绍以忠死。是能为累乎?”后曰:“此朕意,卿无恤浮言。”证圣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琦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况明堂布政之宫,非宗庙,不宜避正殿,贬常礼。”则天乃依璹奏。后封嵩山,诏璹总知仪注,为封禅副使。时九鼎成,后欲用黄金涂之。璹奏:“鼎者,神器,贵质朴,不待外饰,岂待涂金为符曜耶?”后乃止。契丹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坐累,下迁益州长史。始,蜀吏贪暴,璹瓋发之,无所容贷。后闻,降玺诏慰劳,因谓左右曰:“为二千石清其身者易,使吏尽清者难,唯琦为兼之。”新都丞朱待辟坐赃应死,待辟所厚浮屠理中谋杀璹,据剑南。有密告后者,诏璹穷按。璹深探其狱,迹疑似皆捕逮,株党牵联数千人。监察御史袁恕己动奏璹狱不平,有诏勿治。久之,致仕。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赠越州都督,谥曰成。

(节选自《新唐书·姚瑞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B.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C.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D.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B.宗庙:即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C.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这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D.九鼎:象征九州,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亦曾屡次重铸九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璹处事圆滑,善于讨好逢迎。担任夏官侍郎期间,为免受堂弟案子的牵连,他迎合武后心意,寻找“吉兆”来神话武后,博得了武后的好感。
B.姚璹重视史料,建言记载时政。他首创《时政记》,作为实录类史学体裁,这有益于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后世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C.姚璹敢于进言,屡次劝谏成功。九鼎铸成以后,武后想用黄金涂饰,姚璹指出鼎贵在质朴,无需黄金修饰,阻止了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D.姚璹律己律人,赢得武后称赞。在任益州长史期间,他严厉揭发当地官吏贪婪残暴,武后不仅下诏书慰劳,还对着身边的人夸他实在难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璹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
(2)契丹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坐累,下迁益州长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背参军,数赋颂,因言:“臣自七岁辞,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今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会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肃宗立,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客罪故,罢宰相。甫上疏言:“罪,不宣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称:“琯,宰相子,有大臣体,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以客罪故罢宰相。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数:多次
B.臣自七岁辞,且四十年  属:归属
C.罪,不宜免大臣 细:微小
D.左右其母,奔救得止    白:告诉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琯客罪故,罢宰相   武世旧,待甫甚善
B.自七岁属辞,四十   甫谢,
C.陛下果委相之 好论天下大事,高不切
D.唑下忍弃之 观深念主忧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家贫,科举不中,后因赋文被赏识。皇帝称赞他文风“沉郁顿挫,随时敏给”,可及扬雄、枚皋。
B.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之交。房琯获罪时,他挺身而出,上疏劝谏,不顾安危,在皇帝面前反复为房琯求情。
C.杜甫一生漂泊贫困,秦州时甚至负薪拾橡栗自给。流寓蜀地,幸得好友严武接济。严武死后,他辗转于梓、夔之间。
D.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加约束,也因此被严武怀恨在心。后来严武心起杀意,幸得严母解劝才得幸免。
(4)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河西尉    
若今执先臣故事
臣叹其功名未    
圣心
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