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卷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列其赃表:表明
B.王既受朝寄寄:托付
C.长恭总其众总:统领
D.家事亲切亲切:切近
【小题2】下列各项中,能分别表现高长恭勇武和宽容品性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①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②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B.①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②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C.①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②长恭独还,无所谴罚
D.①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②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长恭是皇上第四个儿子,当突厥入侵时,他率领五百人杀入敌阵,浴血奋战,终于扭转局势,建功邙山大捷。
B.高长恭很贪婪,在担任青州、瀛州刺吏期间,他大肆贪污受贿,被部属相愿发现后,他只好求他不要揭发检举自己。
C.高长恭外貌俊美,品德高尚,战功显赫,却因一言不合而横遭猜忌。为韬光养晦,他竟然盼着生病,有了病也不愿去治疗。
D.相愿为高长恭出主意,让他托病辞职以避灾免祸,高长恭深以为然,言听计从,但是最终仍未能幸免于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4分)
(2)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20 09:4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卢贲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嗔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贵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贲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竞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日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闲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选自《隋书·卢贲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小题2】下列对文巾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是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黄钟”是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身体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手前伸或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贲读书不多,但是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将黄钟定为宫调,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交,在高祖登基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高祖信任。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但是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靠此受益。
D.卢贲多次犯错,终遭皇帝弃用。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多次宽宥他,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最终被皇帝弃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嗔目叱之,门者遂却。
(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天祥传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
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青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日:“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日:“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上疏言:“宋惩五季之乱,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时议以天祥论阁远,书奏不报。
明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元大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辗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二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从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日:“汝何愿?”天祥对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亲拔为第一   拔:选拔
B.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庶:希望
C.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与:结交
D.南乡拜而死     乡:同“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 君其勉之 ②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① 建都督统御于其中 ②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C.① 为宰相,安事二姓 ②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D.① 然犹不忍 ②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文天祥为挽救时局所做的事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
(2)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吴元年召议礼仪,除中书考功博士。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之。而时已颁赦书,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 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一日览牒,有青蛙立案上,鼎曰:“蛙非黎异乎?果异,止勿动。”蛙果勿动,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寻进副使,徙晋王府右傅。坐累左迁,复授王府参军,召为刑部主事。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帝闻,悼惜,命葬之黄羊川,立祠,以所食俸给其家。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数:多次B.帝遣御史廉之 廉:廉洁
C.复以细故烦御史 故:事情D.鼎欲稽官吏利弊 稽:考查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熊鼎政绩的一组是
①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②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③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④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⑤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友谅胁迫熊鼎投降,他不加理睬;皇帝要授予熊鼎官职,他不为所动,等到为母亲守孝期满,他才到了京城。
B.当耿忠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后,在已经颁布大赦令的前提下,皇帝仍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这引起熊鼎的不满,并极力进谏,最终使皇帝改变了决定。
C.熊鼎治理台、温时,大力打击那些残暴凶恶的伪官悍将,使老百姓安居。他治理山东时,又采取郡县各备两份日历的办法来考查官吏。
D.熊鼎担任岐宁卫经历后,却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将情况悄悄报告给了皇帝。虽然熊鼎事先已知此事,但到敌寇反叛后,他还是被敌寇杀害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2)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历。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奏裁定官属,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有私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嘉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张瑄以财雄江南,遍以金币连结当路,及伏诛,录其家,具籍所交诸公贵人,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珪具其事以闻,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旧服。”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土,第以增金为能,加以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三年卒。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四》)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 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B.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C.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D.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世祖、武宗。
B.“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掌管那些管理全国工程、军事事务的机关。
C.“五谷”即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后用“五谷”代指粮食。
D.“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为江南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繁重,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并多有嘉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生十有六年而于轼。 (2)未期年先君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女 蚓无爪牙
B.其后轼有忘  此人一一为具言
C.已而果有穴窈
D.由是始知其敏静也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为此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小题4】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