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韂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觽,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2分)
A.得与丧归。丧:灵柩B.夫创少瘳。少:不多时,一会儿
C.及出壁门。壁:营地  D.走入汉壁。走:跑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士亦以此多之B.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C.上以夫为中郎将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小题3】下列关于这段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2分)
A.灌夫本姓张,因其父跟随颍阴侯做舍人得到了颖阴侯的信任和奖赏,所以冒用了颍阴侯灌婴的姓,将自己的姓改为灌。
B.吴楚反时,太尉嫌灌孟年老本无意让灌孟做校尉,是颍阴侯强请而后才用的他。这是灌孟郁郁不得志乃至后来战死吴军中的主要原因。
C.本段选文以稍详细的笔墨叙述了灌夫在战场上的勇猛无畏以及因此而名扬天下的过程,以稍略的笔墨刻画了他拜官后的一些经历和“不好面谀”、“荐宠下辈”的性格特征。
D.灌夫为人正直,不在别人面前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而且十分礼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颇得人心,有许多门客归附于他。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21 05:2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馀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选自《宋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谢弘微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谢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被称为微子。
C.谢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谢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服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十余所园宅,他一无所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同类题2

阅该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泉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曰:“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称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敕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宣政元年,拜露门博士、下大夫,时年八十余。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 服膺:铭记子心
B.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    发明:研究创造
C.当为次第陈之 次第:按照顺序
D.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    繁兴:繁多繁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道。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小题5】把上面课外文言文中加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崇、观法慧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博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上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博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博舍人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博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博,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亭。
D.孙博不畏金人,努力全保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太后者,高祖时妃,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谋大臣多吕后力。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鸠,置前,令齐王起为寿。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供为寿。太后乃恐,自起孝惠卮。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问,知鸠,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齐内史士说王日:“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余城,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吕后喜,许之。乃置酒齐邸,系饮,罢,归齐王。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哀。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太史公曰:孝慈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嫁穑衣食滋殖。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时妃也 微:低贱,卑下
B.见上 希:希望
C.自起孝惠卮 泛:覆,翻倒
D.王陵陈平、绛候曰   让:责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高祖微时妃 何为其然
B.知皆出于此乎
C.公主乃食数城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D.其哭哀     今其志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一方面认为赵王如意非常像他,另一方面认为太子孝惠优柔寡断,想要废弃太子,而立赵王。幸好有大臣的力争,太子才得以保全。
B.留侯之子张辟疆看出吕后在儿子孝惠帝死去后却哭得并不悲戚的原因,向丞相献计解救了他们,但吕氏一族也由此掌握了朝堂政权。
C.与王陵的直言抗争不同,陈平、周勃等人,表面上顺从吕后之意,实际上是想保存实力,保全刘氏的江山社稷。
D.选文用一系列事件写出了吕后的残忍和狡诈,但司马迁并没有一味否定她,对她在治国上的成就,还是加以肯定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嫁穑衣食滋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新州刺史。弘机仕贞观时为左千牛胄曹参军,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修学官,画孔子、七十二子、汉音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司农卿。

帝尝言:“两都,我东西宅,然因隋宫室日仆不完,朕将更作,奈财用何?”弘机即言:“臣任司农十年,省惜常费,积三十万缗,以治宫室,可不劳而成。”帝大悦,诏兼将作、少府二官,督营缮。初作宿羽、高山等宫,徒洛中桥于长夏门,废利涉桥,人便之。天于乃登洛北绝岸,延跳良久,叹其美,诏即其地营宫,所谓上阳者。尚书左仆射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天子陂池台榭皆深宫复禁,不欲百姓见之,恐伤其心。而今列岸謻廊亘王城外,岂爱君哉?”弘机猥曰:“天下有道,百宜奉职,任辅弼者,则思献修事。我乃身藏臣,守官而已。“仁杰非之。俄坐家人犯盗,劾免官。

初,东都方士朱钦遂为武后所宠,奸赃狼籍。弘机白;“钦遂假中宫驱策,依倚形势,亏紊皇明,为祸乱之渐。”帝遣中使慰谕,敕母漏言,逐钦遂于边,后恨之。水淳中,帝幸东都,至芳桂宫,召弘机使白衣检校国苑,将复任之,为后掎而止。终检校司农少卿事。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列传第二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B.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C.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D.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亲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牛,禁卫官千牛备身、千牛卫的省称。掌执千牛刀,为君王护卫。
B.生徒,指唐代的科举制度中,经学馆选拔后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者。
C.两都,又称“两京”,即两个京城。唐代两都是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D.中宫,即宫中,此处代指宫中的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弘机处处留心,不辱使命。他出使西突厥时遇石国反叛,道路不通,于是撕下衣襟记录下途经各国的风俗、物产,撰写了《西征记》,回国后呈给皇帝,皇帝大为赞赏,升任他做朝散大夫。
B.韦弘机铁面无私,执法严明。他主管东都营田苑时,对犯法的宦官,杖打后才奏报,皇帝赞叹,赐给他五十匹绢,说:“以后有犯法的,直接处置他们,不用奏报。”
C.韦弘机节财省用,为君解忧。皇帝想要修整宫室,苦于财力不足。韦弘机提出用他担任司农卿期间节省的三十万缗营造宫室,皇帝非常高兴,下诏由他督造了多个宫殿。
D.韦弘机仗义直言,得罪武后。他告发受武后宠幸的方土朱钦遂贪赃枉法,因此得罪武后。太宗欲复韦弘机之职,受到武后阻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道,百官奉职,任辅弼者,则思献替事。我乃府藏臣,守官而已。
(2)帝遣中使慰谕,敕毋漏言,逐钦遂于边,后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