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武儒衡,字庭硕。才度俊伟,气直貌庄,言不妄发,与人交友,终始不渝。相国郑余庆不事华洁,后进趋其门者多垢衣败服,以望其知。而儒衡谒见,未尝辄易所好,但与之正言直论,余庆因亦重之。
宪宗以元衡横死王事,尝嗟惜之,故待儒衡甚厚。累迁户部郎中。十二年,权知谏议大夫事,寻兼知制诰。皇甫镈以宰相领度支,剥下以媚上,无敢言其罪者。儒衡上疏论列,镈密诉其事,帝曰:“勿以儒衡上疏,卿将报怨耶!”镈不复敢言。
儒衡气岸高雅,论事有风彩,群邪恶之。尤为宰相令狐楚所忌。元和末年,垂将大用,楚畏其明俊,欲以计阻之,以离其宠。有狄兼谟者,梁公仁杰之后,时为襄阳从事。楚乃自草制词,召狄兼谟为拾遗,曰:“朕听政余暇,躬览国书,知奸臣擅权之由,见母后窃位之事。我国家神器大宝,将遂传于他人。洪惟昊穹,降鉴储祉,诞生仁杰,保佑中宗,使绝维更张,明辟乃复。宜福胄胤,与国无穷。”及兼谟制出,儒衡泣诉于御前,言其祖平一在天后朝辞荣终老,当时不以为累。宪宗再三抚慰之,自是薄楚之为人。然儒衡守道不回,嫉恶太甚,终不至大任。寻正拜中书舍人。时元稹依倚内官,得知制诰,儒衡深鄙之。会食瓜阁下,蝇集于上,儒衡以扇挥之曰:“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同僚失色,儒衡意气自若。迁礼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六。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故待儒衡甚厚    厚:优待
B.群邪恶之   恶:讨厌
C.当时不以为累    累:劳苦
D.儒衡深鄙之  鄙:轻视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均能表现武儒衡具有“性格耿直”的一组()
①未尝辄易所好  ②儒衡上疏论列   
③论事有风彩   ④宜福胄胤,与国无穷  
⑤欲以计阻之   ⑥同僚失色,儒衡意气自若
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③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为了整肃朝纲,武儒衡论事不避权贵,这是他的可贵之处。但因为他喜欢向皇帝告密而被同僚忌恨。
B.宪宗准备重用武儒衡,令狐楚害怕他的明智俊异,便想方设法阻挠,以离间皇帝对武儒衡的宠信。
C.皇甫镈向皇帝的“报怨”有报复武儒衡的意图,但在宪宗识破并当面提出批评后,就不敢再说了。
D.令狐楚荐用狄兼谟,用意是以武氏篡权影射儒衡。武儒衡便向宪宗言明祖上武平一隐退之事来应对。
【小题4】(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国郑余庆不事华洁,后进趋其门者多垢衣败服,以望其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食瓜阁下,蝇集于上,儒衡以扇挥之曰:“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16 05:0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要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
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小题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由通过乡试合格的贡士参加殿试,被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5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在世间流传。
C.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迎接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2)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少举《三传》,后为酆州摄官。雍熙中,召授殿前承旨。淳化中,转剑门都监。李顺之乱,分其党趋剑门,时疲兵数百人,正奋励士气以御之。会成都监军宿翰领兵投剑门,与正兵合,因迎击,大破贼数千众,斩首殆尽。奏至,太宗嘉之,诏书奖饬,并赐袭衣、金带,超正为剑州刺史、充剑门部署,翰自供奉官擢崇仪使、领昭州刺史。数月,正被疾,请寻医,至阙。疾愈,入对,上劳问久之,复遣还任所,赐以金丹、良药,授以方略,令招抚残孽,慰勉遣之。
初,川贼甚盛,朝议深以栈路为忧,正以孤军力战挫贼锋,自是阁道无壅,王师得以长驱而入。贼众三百余,败归成都,自此沮气矣。后贼既诛,余寇匿山谷,恃险结集,剽劫为患。王继恩百计召诱不至,正谕以朝廷恩信,皆相率出降。未几,加峰州团练使,与雷有终并为西川招安使,代王继恩。
正木强好凌人,自谓平贼有劳,受人主知,无所顾忌。数面攻两川官吏之短而暴扬之,众积怨怒,多上章诉其不法者。太宗谓近臣曰:  “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盘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自全”乃赐手札戒谕曰: “言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不可不慎也。夫遇事辄发,悔不可及。傥自恃无瑕,而好面攻人之短,岂谓喜怒不形于色耶?当以和辑远民为念,斯尽善矣。”正上表谢。
真宗即位,改庄宅使。是秋,广武叛卒刘盱啸聚数千辈,略汉蜀邛州、怀安永康军。正与钤辖马知节领兵击败之,斩盱,平其党。后授左龙武军大将军、平州防御使,分司西京。寻以本官致仕,赐全俸,仍以见缗给之。四年,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上官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白全
B.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白全
C.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白全
D.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婢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白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传》,指春秋三传。即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又称《谷梁传》)。
B.超,是古代官员官职变动的一种,表示官员得到提拔。本文指破格提拔。
C.栈路,即栈道。指的是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
D.手札,是专指皇帝为示礼遇,亲手为臣子书写的书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正在平定李顺叛乱时英勇作战,立下功勋;受到太宗的嘉奖和赏赐。之后遭遇疾病,病愈后皇帝亲自慰劳、勉励他。
B.四川贼寇横行,苦于地势险峻,王继恩召诱无果;上官正宣扬朝廷的恩德和信誉,招降了山贼;不久便取代了王继恩。
C.上官正性格强硬,言辞刻薄。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吏,遭受众多官吏的指责。太宗为保护他,亲自写信警告他并让他白行上表请罪。
D.上官正屡立战功,受到朝廷的重用与皇帝的恩宠;退休后,被赐予全部俸禄,并且仍旧以现钱给予。
【小题4】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木强好凌人,自谓平贼有劳,受人主知,无所顾忌。
(2)傥自恃无瑕,而好面攻人之短,岂谓喜怒不形于色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步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及魏帝告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古代常见授予官职的词有“举、辟、征、拜、授、出、放”等。
B.“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C.“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D.“太子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但在文中,李熹任此职时属掌权实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后来母亲病重,他偷偷回家,赶上母亲丧事,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李熹治军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但因擅自出兵,而被免职。
D.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步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2)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弱冠,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为来逼人。”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简文帝疾驾,桓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请量宜旋旆,并召子征虏将军琰解甲息徒,命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前锋都督玄抗威彭沛,委以董督。若二贼假延,来年水生,东西齐举。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寻,时年六十六。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
B.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
C.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
D.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因为身体尚未强壮,所以称弱冠。
B.“崩”指古代帝王或王后死亡,“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等死亡,是谦称。
C.“山陵”可比喻帝王,也可指帝王的坟墓。文中“赴山陵”指赴陵墓奔丧。
D.“祚”,本意指福,也可指君主的位置,文中的“晋祚”是指晋国的命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才思敏捷,为人赏识。他年轻时去王蒙家做客,与王蒙清谈多时,王蒙评价他勤勉不倦,日后一定会大有可为;王导也很器重他。
B.谢安胆识过人,不畏生死。面对桓温的大兵压境,他谈笑自若,与王坦之形成鲜明对比;面对待坚的百万敌军,他神情泰然,毫无惧色。
C.谢安喜怒无形,本性淡然。在关键时刻,他能够把握大局;收到获胜的消息,他看罢信便丢在床上,全无喜色,下棋如故,一点也不激动。
D.谢安志趣高雅,谋略过人。小人专权时,他重拾隐居东山之志,准备携家自水道还东;病重后,他还想好对敌之法,安排东西夹击的策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2)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待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使人耽之若是   耽:沉迷
C.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
D.亦不复之。   征:征召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长大后为世人所重。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阮裕也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D.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东面各郡的人士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又与道士许迈一起服用药石养生之法。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