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2分)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①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②,与中国侔③。
(《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剖符:皇帝分封诸侯用的符信。②称制:自称皇帝。③侔:相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番禺负山险负:背靠B.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苦:痛苦
C.即被佗书,行南海被: 给予D.佗即移檄告横浦…曰移:传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秦为无道,天下苦之②为中国劳苦
B.①且番禺负山险②盗兵且至
C.①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②佗因此以兵威边
D.①击灭南越而并王之②败数县而去焉
【小题3】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②中国扰乱,未知所安 ③恐盗兵侵地至此  
④番禺负山险,阻南海 ⑤颇有中国人相辅  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 D.③⑤⑥
【小题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小题5】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线给文中化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①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②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13 04:4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力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开禧元年进士。绍定元年,迁著作郎。入对,言边事宜夙夜震惧,以消咎殃。明年,兼权兵部郎官。时李全叛谋已露,人莫敢言,宗勉独累疏及之。又言:"欲人谋之合,莫若通下情。人多好谄,揣所悦意则侈其言,度所恶闻则小其事。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不闻则不戒,待其事至乃骇而图之,抑已晚矣。欲财计之丰,莫若节国用。善为国者常使财胜事,不使事胜财。欲邦本之固,莫若宽民力。” 寻改兼侍右郎官。明年入对,言天灾甚切。
拜监察御史。时方谋出师汴、洛,宗勉言:"今朝廷安恬,无异于常时。士卒未精锐,资粮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缮修。于斯时也,守御犹不可,而欲进取,可乎?”昭侍从、两省、台谏条陈边事,宗勉率合台奏:“蜀之四路,已失其二,成都隔绝,莫知存亡。诸司退保夔门,未必能守。襄汉昨失九郡,今郢破,荆门又破,江陵孤城,何以能立?两淮之地,人民奔迸,井邑丘墟,呜呼危哉!陛下诚能亟下哀痛之诏,以身率先,身自贬损,服御饮宴,一从简俭。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冲游兵,以补军籍。仍选沿流诸郡将士为捍御之图,犹可支吾。不然将水陆俱下,大合荆楚之众,扰我上流,江以南震荡矣。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进工部侍郎兼给事中,仍侍讲。复上疏言:“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不闻减退宫女,而嫔嫱已溢于昔时;不闻褒录功臣,而节钺先加于外戚;不闻出内贮以犒战士,而金帛多靡于浮费。陛下之举动,人心所视以为卷舒者也。陛下既不以为忧,则谁复为陛下忧。”擢谏议大夫兼侍读。首言边事当增兵防托上流。又言:“求谏非难而受谏为难,受谏非难而从谏为难。苟闻之不以为戒,玩之不以为信,卒使危言鲠论,无益于世用,无救于时危,其与拒谏者相去一间耳。”
及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守法度,抑侥幸,不私亲党,召用老成,尤乐闻谠言。以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谥文清。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B.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C.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D.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作为一种文体,属于上行公文。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奏议”。
B.拜,在古文中,既指臣子跪地行礼,接受封赐或接受官职,如“辞而不拜”;也指朝廷举行仪式,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C.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制度。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退休归家,也叫做致事、致政、休致、释褐等,如《后汉书》“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D.我国古代,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了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勉耿直敢言。他在仅担任著作郎时就面对李全反叛的阴谋暴露,多次向朝廷进谏,直言国家治理之法。
B.李宗勉认为要使君臣团结一致,就必须做到下情上达,不能皇帝喜欢的人们就说,而皇帝不喜欢的就不说。
C.对于攻打汴京、洛阳,李宗勉持反对态度。他认为现在朝廷还没有能够做到出师胜利的绝对把握,发生意外无法处理。
D.李宗勉反对史嵩之设立督府,因为史嵩之的职责不在于议和,而在于同敌人作战,在于保护国家的防御工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
② 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冲游兵,以补军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也。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侯景之乱,忠率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会京城陷忠坚戍晋熙旋复京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王琳立萧庄,署忠为巴陵太守。华皎之举兵也,忠预其谋。及皎平,高宗以忠先有密启于朝廷,释而不问。五年,陈军北伐,忠将兵出西道,击走齐历阳王高景安于大岘,逐北至东关,克其东西二城。进军蕲、谯,并拔之。径袭合肥,入其郛。进克霍州。以功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复县侯,五百户。十一年,加北讨前军事,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步骑趣淮南。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入为领军将军,加侍中,改封梁信郡公,三千户。出为吴兴内史,加中二千石。
及隋兵济江,忠自吴兴入赴,屯军朱雀门。后主召萧摩诃以下于内殿定议,忠执议曰:“兵家称客主异势,客贵速战,主贵持重。宜且益兵坚守宫城,遣水军分向南豫州及京口道,断寇粮运。待春水长,上江周罗殉等众军,必沿流赴援,此良计矣。”众议不同,因遂出战。及败,忠云:“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后主信之,敕忠出部分。忠辞云:“臣处分讫,即当奉迎。”后主令宫人装束以待忠,久望不至。隋将韩擒虎自新林进军,忠乃率数骑往石子岗降之,仍引擒虎军共入南掖门。台城陷,其年入长安,隋授开府仪同三司。卒,时年七十七。
(选自《陈书•任忠传》,有删节)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会京城陷忠坚/戍晋熙旋复京/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B.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会京城陷/忠坚戍晋熙/旋复京/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C.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会京/城陷忠坚戍晋熙/旋复京/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D.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会京城陷忠坚/戍晋熙旋复京/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B.路,中国古代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或地区;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的“路”就是这个意思。
C.“邑”和“秩”都是古代帝王对有功的臣子的赏赐,其中“邑”属于赏赐给臣子的禄米粮食,“秩”是分封给臣子的封地。
D.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明清时专指知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景作乱,任忠随主帅击败叛军和土匪的攻击,为坚守国土、收复京城立下汗马功劳,被皇帝授予荡寇将军的头衔。
B.陈朝军队北伐,任忠从西路出击,击败历阳王高景安,将其追赶到东关,因为有功被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复县侯,邑五百户。
C.隋军渡江南侵,任忠主张坚守,不宜出击,等待敌人粮断援尽,我军后援到达,一定会打败敌军。但众人没有采纳任忠的建议,仓促出战,导致失败。
D.任忠向后主表示出城部署好军队后就立即迎接后主,结果任忠向隋将韩擒虎投降,并带领韩擒虎的军队一起进入南掖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
②忠云:“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后主信之,敕忠出部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济,巨川。其先真定人,父恕,后唐时童子及第,开宝中,知秀州。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济伏枢号恸,谓贼曰:“吾父已死,吾安用生为?但恨力不能杀汝,以报父仇尔!”贼义之,舍去。济携父骨匿山谷间。既而官军大集,济脱身谒其帅朱乙,陈讨贼之计。乙嘉之,遗以束帛,奏假驿置遣归。再调胙城尉,徙临河主簿。转运使王嗣宗被诏举法官,以济名闻。光禄寺丞、权大理丞,改刑部详覆官、通判镇州。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一夕,报有火,济部壮士数十潜往侦伺,果得数辈并所盗物,即斩之。驰奏其事,太宗大悦。召判登闻鼓院,拜监察御史。上疏陈统天下之术、节民物之道,大者有十。其言切于时,词多不载。

景德初,徙知河中府。三年,判司农寺。时周伯星(注)见,济乘间言曰:“昔唐太宗以丰年为上瑞。臣愿陛下日慎一日,居安虑危,则天下幸甚。”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林特、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四年,拜本曹郎中,出知杭州。郡城西有钱塘湖,岁久湮塞。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溃溢之患,民颇利之。大中祥符三年,徙知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属岁旱民饥,躬督官吏为糜粥,日亲尝而给之;录饥民为州兵,全活甚众。是岁卒,年五十九,遗奏大旨以进贤退谀佞、罢土木不急之费为言。

济颇涉经史,好读《春秋左传》,性刚直,无所畏避。少时,深州刺史念金锁一见器之,且托后于济。金锁没,济抚其孤,授置禄仕。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三》)

(注)周伯星,星名,有象征祥瑞和灾凶两种说法,此处象征祥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B.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C.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D.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 童生是文童的别称。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原职叫迁复。
C.“开宝”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可以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济不畏强权,在做镇州通判时,一些旧臣武将十分傲慢,他们手下为非作歹,王济毫不屈服,抓住机会狠狠打击,受到了皇上的肯定。
B.王济正直有为,受到朝廷赏识,被朝廷召判登闻鼓院,授予监察御史的重要职务。王济曾上疏陈述统一天下、节省百姓财力的十点决策,言辞切合时政。
C.王济颇有政绩,在杭州任职时,兴修水利,百姓获利很多;在洪州任职时,遇到旱灾,亲自为百姓煮粥,录用灾民做州兵,许多人得以度过饥荒。
D.王济重视承诺。年轻时,他曾深受深州刺史念金锁的器重,在念金锁死后,王济完成当年念金锁的嘱托抚养他的后代,并帮助他的后代走上了仕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
(2)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溃溢之患,民颇利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阔里吉思,性勇毅,习武事,尤笃于儒术,筑万卷堂于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靡不该贯。尚忽答的迷失公主,继尚爱牙失里公主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骑千余昼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时方暑将战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阔里吉思曰:“当署得风,天赞我也。”策马赴战,骑士随之,大杀其众,也不干以数骑遁去。阔里吉思身中三矢,断其发。凯还,诏赐黄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成宗即位,封高唐。西北不安,请于帝愿往平之,再三请,帝乃许。及行,且誓曰:“若不平定西北,吾马首不南。”大德元年夏,遇敌于伯牙思之地,众谓当俟大军毕至,与战未晚,阔里吉思曰:“大丈夫报国,而待人耶!”即整众鼓躁以进,大败之,擒其将卒百数以献。诏赐世祖所服貂袭、宝鞍,及缯锦七百、介胄、戈戟、弓矢等物。二年秋,诸王将帅共议防边,咸曰:“敌往岁不冬出,且可休兵于境。”阔里吉思曰:“不然,今秋候骑来者甚少,所谓鸷鸟将击,必匿其形。”众不以为然,阔里吉思独严兵以待之。是冬,敌兵果大至,三战三克,阔里吉思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敌诱使降,惟正言不屈,又欲以女妻之,阔里吉思毅然曰:“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敌不敢逼。帝尝遣其家臣阿昔思特使敌境,见于人众中,阔里吉思一见辄问两宫安否,次问嗣子何如,言未毕,左右即引其去。明日,遣使者还,不复再见,竞不屈死焉。。九年,追封高唐忠献王,加赠太师、开府仪向三司、上柱国,追封赵王。

(选自《元史·阔里吉思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骑千余/昼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时方暑/将战/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
B.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骑千余/昼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时方暑/将战/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
C.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骑千余/昼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时方暑/将战/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
D.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骑千余/昼夜兼行/旬日追及/之时方暑/将战/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术数”是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
B.“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公主出嫁称为“出降”,迎娶公主称为“尚”。
C.“王”是多义词,既指古代一国君圭的称号,也可指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文中指王爵。
D.“介”指古代战士戴的帽子,“胄”是用来防身的一种武器,即铠甲。介胄分别指头盔和铠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阔里吉思文武双全,学识广博。他生性勇猛,懂军事武功,学习儒家学说,曾经于自己的住宅之内建万卷堂,对于性理、阴阳等学问十分精通。
B.阔里吉思主动请缨,平叛有功。西北地区发生动乱后,他连续多次请求率兵前去平定,后在伯牙思挥军主动出击,大败敌人,擒获敌人一百多个。
C.阔里吉思富有主见,做事果决。他在征讨也不干、平定西北以及在与诸王和将帅商议防御边疆事务中,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D.阔里吉思忠心耿耿,为国捐躯。敌人想方设法以利益诱使他投降,他始终不为所动;面对家臣,他心中牵挂皇帝皇后是否安康,最终不屈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马赴战,骑士随之,大杀其众,也不干以数骑遁去。
(2)不然.今秋候骑来者甚少,所谓鸷鸟将击,必匿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