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
韦珍字灵智,少有志操。高祖初,蛮首桓诞归款,朝廷思安边之略,以诞为东荆州刺史。令珍为使,与诞招慰蛮左。珍自悬瓠①西入三百余里,至桐柏山,穷淮源,宣扬恩泽,莫不降附。淮源旧有祠堂,蛮俗恒用人祭之。珍乃晓告曰:“天地明灵,即是民之父母,岂有父母甘子肉味!自今已后,悉宜以酒脯代用。”群蛮从约,至今行之。凡所招降七万余户,置郡县而还。以奉使称旨,除左将军、乐陵镇将,赐爵霸城子。
萧道成司州民谢天盖自署司州刺史,规欲以州内附。事泄,为道成将崔慧景攻围。诏珍率在镇士马渡淮援接。时道成闻珍将至,遣将苟元宾据淮逆拒。珍乃分遣铁马,于上流潜渡,亲率步士与贼对接。旗鼓始交,甲骑奄至,腹背奋击,破之。珍乘胜驰进,又破慧景,拥降民七千余户内徙,表置城阳、刚陵、义阳三郡以处之。高祖诏珍移镇比阳,萧责②遣其雍州刺史陈显达率众来寇。城中将士咸欲出战,珍曰:彼初至气锐,未可便挫,且共坚守,待其攻我疲弊,击之未晚。”于是凭城拒战,杀伤甚众。相持旬有二日,夜开城门掩击之,贼遂奔溃。
迁显武将军、郢州刺史,在州有声绩,朝廷嘉之。迁龙骧将军,赐骅骝二匹、帛五十匹、谷三百斛。珍乃召集州内孤贫者,谓曰:“天子以我能绥抚卿等,故赐以谷帛,吾何敢独当。”遂以所赐悉分与之。
(选自《魏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悬瓠,地名。②萧责,萧道成部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桐柏山,穷淮源穷:走到尽头
D、以奉使称旨称:符合
C、规欲以州内附规:规定
D、表置城阳、刚陵、义阳三郡以处之表:表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珍乃晓告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于上流潜渡于今无会因
C.未可便挫,且共坚守 且在邦域之中矣
D.遂以所赐悉分与之 为贼所杀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韦珍奉公爱民的一组是 (  )
①至桐柏山,穷淮源,宣扬恩泽
②天地明灵,即是民之父母
③以奉使称旨,除左将军
④规欲以州内附
⑤亲率步士与贼对接
⑥遂以所赐悉分与之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韦珍在少数民族地区用朝廷恩泽感化安抚百姓,收服了许多蛮夷之地;还通过巧妙的说服,使少数民族革除了以活人祭祀的陋习。
B.韦珍一心为公,功绩卓著,朝廷奖赏他,他没有将朝廷的赏赐独自享用,而是全都分给了州内的孤寒贫穷者。
C.面对来犯之敌,韦珍并不急于出战,凭借城防与敌人相持,伺敌疲顿,趁夜掩杀。比阳一战,显示了韦珍的军事才能。
D.萧道成指使手下的谢天盖自封刺史,与朝廷对抗,韦珍亲率大军采取分兵合围的方法大败敌人,并将投降的七千余户全都内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事泄,为道成将崔慧景攻围。
译文:      
⑵彼初至气锐,来可便挫,且共坚守。
译文:   
⑶天子以我能绥抚卿等,故赐以谷帛,吾何敢独当。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2 11:0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苗晋卿,上党壶关人,进士擢第。开元二十三年,迁吏部郎中。晋卿性谦柔,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天宝一载春,御史中丞张倚男奭参选,晋卿以倚初承恩,欲悦附之,考选人判等凡六十四人,奭在其首。众知奭不读书,论议纷然。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上怒,晋卿贬为安康郡太守,张倚为淮阳太守。敕曰:“门庭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仍以托人。”时士子皆以为戏笑。天宝三载,转魏郡太守,居职三年。上表请归乡里。既至壶关,望县门而步。小吏进曰:“太守位高德重,不宜自轻。”晋卿曰:“父母之邦,所宜尊敬。”大会乡党,欢饮累日而去。又俸钱三万为乡学本,以教授子弟。及朝廷失守,衣冠流离道路,多为逆党所胁,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赴行在,即日拜为左相。既收两京,以功封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肃宗晏驾,代宗践祚,诏晋卿摄冢宰。晋卿上表恳辞曰:“臣以昔者天子居丧之时百官听于冢宰者,盖君幼小。又士或墨,时遇金革,岂非衔恤,谓义在断恩。一日之内,万务在中,须达宸聪,始成国政。特乞陛下遵遗命,三日而听政。”上号泣从之。时晋卿年已衰暮,又患两足,上特许肩舆至中书,入阁不趋,累日一视事。永泰元年四月薨。太常议谥曰懿献。初,晋卿东都留守,引用大理评事元载为推官。至是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怀旧恩,讽有司改谥曰文贞。大历七年,令配享肃宗庙庭。
(节选自《旧唐书·苗晋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
B.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
C.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
D.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京:中国古代多个朝代有设立“政治副中心”的制度,这就是“陪都制”,也叫“两京制度”。
B.食实封:唐朝封爵其实既无疆土也无封户,只有加实封者,才能实际享用其封户的租赋。
C.墨:古代皇帝驾崩,举国皆哀,臣民要为国君服丧,按规制,丧服为黑色,叫“墨”。
D.配享:经批准把功臣的牌位供奉在皇家(帝王)的宗庙里接受祭拜,就叫“配享”,这是一种很高的礼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苗晋卿主持科考,欺君遭到贬谪。他为了攀附御史中丞张倚,竟然把张倚不学无术的儿子录取为第一名,此事惹怒了玄宗,他被斥责贬官,一时传为笑谈。
B.苗晋卿不忘乡里,出钱资助乡学。他是上党壶关人,对待故土非常恭谨,望见城门即改为步行,与乡亲们数日欢宴,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作为开办乡学的本钱。
C.苗晋卿三朝为官,名望雅重当时。他活跃于玄宗、肃宗和代宗年间,曾经力辞百官之长;他上年纪后,又得了脚病,入阁不便,皇帝特许他不用快步急走。
D.苗晋卿殁后改谥,有赖元载之恩。谥号是对人功过的评价;苗晋卿当年提携过元载,他去世后,元载感念他,劝说有关部门为他改了一个更为嘉美的谥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
(2)及朝廷失守,衣冠流离道路,多为逆党所胁,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哲本乡,临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着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狥地。军次鹿城,城主遣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
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至/狼狈遁走
B.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C.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D.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徒”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B.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军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以迁哲信着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
(2)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有删改)

(二)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小题2】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语义都相同“引以为流觞曲水”“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C.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D.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 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 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 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②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 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 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 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③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 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 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④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⑤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 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成为榜眼,三甲成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C.“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父亲有才华和风度,受皇帝器重。他自己天资聪敏,被贬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
B.王守仁通晓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相一致。
C.王守仁刚柔并济。刘瑾逮捕戴铣等人,他上疏论救遭贬谪;张忠等纵京兵冒犯,他宽厚仁慈感化京兵。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兵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成功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固守
D.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旌:旗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中四年”是我国古代年号纪年法,始于汉武帝刘彻,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等。
B.县令,官名。一县之长。县令之名,起于战国。陶渊明义熙元年(405年)秋就出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田园。如今,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
C.“迁”指移动,搬换,转变的意思。在古代有流放的意思,例如迁谪、迁客;也可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后汉书·张衡传》“迁为太史令”,《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古代称夫之父母为“舅姑”,文中“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皆为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氏临危不惧,仁勇双全。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杨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李侃等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2)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