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见其父,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①为精舍,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②,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
①鹿床:古人坐卧具。②木行:五行属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而其见父冠:戴帽子
B.欲造而不敢造:造次
C.以免尘累累:牵累
D.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颠覆:倾败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云是王家所得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
B.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C.其亲戚咸为之惧亲友因呼为“居士”
D.追许由于穹谷后于钟山听讲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阮孝绪有“隐士”风范的一项是()
①幼至孝,性沉静    ②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
③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④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⑤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⑥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孝绪不是阮胤之的亲生儿子,胤之的母亲周氏死时,有遗产一百多万,但孝绪一点没留,全部给了琅邪王晏的母亲。
B.阮孝绪的表哥琅邪王晏多次去见孝绪,但他都或逃或藏,不与相见,因为他不喜欢与显贵的人来住。
C.阮孝绪为人至孝,母亲有病,他心有所感,不需兄弟召唤,就主动返回,并亲自到山中寻找生人参为母亲治病。
D.阮孝绪不贪财这一性情,主要通过他对待遗产和亲友馈赠两件事的态度上来表现的。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上书戒帝曰:“伏愿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5分)
译文:
(2)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5分)
译文: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09 03:49: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冉故德公矣。”于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馀。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馀,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馀。
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
(选自《史记》,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2)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
(3)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孺被下狱执:执行
B.燕兵久大名顿:驻扎
C.成祖之颔:点头
D.予欲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C.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伦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半,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叔父。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B.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C.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此处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与陆贾会面时,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为说服尉佗,陆贾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東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汴州,至荣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幕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典,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抚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向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
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文中的“事”指政事,文中指王淑妃用事擅权。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B.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小题4】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议语。
(1)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2)明宗抚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体仁,字长卿,乌程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礼部侍郎。崇祯初迁尚书,协理詹事府事。为人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
崇祯元年冬,诏会推阁臣,体仁望轻,不与也。侍郎周延儒方以召对称旨,亦弗及。体仁揣帝意必疑,遂上疏讦谦益关节受贿,神奸结党,不当与阁臣选。先是,天启二年,谦益主试浙江,所取士钱千秋者,首场文用俚俗诗一句,分置七义结尾,盖奸人绐为之。为给事中顾其仁所摘,谦益亦自发其事。法司戍千秋及奸人,夺谦益俸,案久定矣。至是体仁复理其事,帝心动。次日,召对阁部科道诸臣于文华殿,命体仁、谦益皆至。谦益不虞体仁之劾己也,辞颇屈,而体仁盛气诋谦益,言如涌泉,因进曰:“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帝久疑廷臣植党,闻体仁言,辄称善。而执政皆言谦益无罪,吏科都给事中章允儒争尤力,且言:“体仁热中觖望,如谦益当纠,何俟今日。”体仁曰:“前此,谦益皆闲曹,今者纠之,正为朝廷慎用人耳。如允儒言,乃真党也。”帝怒,命礼部进千秋卷,阅意,责谦益,谦益引罪。叹曰:“微体仁,朕几误!”遂叱允儒下诏狱,并切责诸大臣。
体仁荷帝殊宠,益忮横,而中阻深。所欲推荐,阴令人发端,己承其后。欲排陷,故为宽假,中上所忌,激使自怒。帝往往为之移,初未尝有迹。姚希孟为讲官,以才望迁詹事。体仁恶其逼,乃以冒籍武生事,夺希孟一官,使掌南院去。
体仁自念排挤者众,恐怨归己,倡言密勿之地,不宜宣泄,凡阁揭皆不发,并不存录阁中,冀以灭迹,以故所中伤人,廷臣不能尽知。复有张汉儒讦钱谦益、瞿式耜居乡不法事。体仁故仇谦益,拟旨逮二人下诏狱严讯。谦益等危甚,求解于司礼太监曹化淳。汉儒侦知之,告体仁。体仁密奏帝,请并坐化淳罪。帝以示化淳,化淳惧,自请案治,乃尽得汉儒等奸状及体仁密谋。狱上,帝始悟体仁有党。会国弼再劾体仁,帝命汉儒等立枷死。体仁乃佯引疾,意帝必慰留。及得旨竟放归,体仁方食,失匕箸,时十年六月也。逾年卒,帝犹惜之,赠太傅,谥文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
B.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
C.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
D.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来往之事。
B.“讲官”,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明清定制,侍读、侍讲学士等为翰林院职官之名称。
C.“太傅”本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明清时称太子太傅,是一虚衔。
D.“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体仁巧于言辞,在重提钱谦益受贿一案中,他先是言如泉源地把钱谦益驳得毫无招架之力,又驳斥了替钱谦益争辩的章允儒。
B.温体仁深有城府,他常常采取先宽容某人而使这个人犯皇上所忌来激这个人自己发怒的方法来达到排挤陷害某人的目的。
C.温体仁深受恩宠,皇上先是对他在钱谦益一案中为国着想的言辞大加赞叹,后又在温体仁去世后因惋惜他而赠给他太傅的称号。
D.温体仁自私无德,他因讨厌姚希孟爱到亲近而借故夺去他一级官衔并让他去掌管南院,后又借张汉儒的揭发置钱谦益于死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体仁揣帝意必疑,遂上疏讦谦益关节受贿,神奸结党,不当与阁臣选。
(2)帝以示化淳,化淳惧,自请案治,乃尽得汉儒等奸状及体仁密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