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劝民学业,风化颇行。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卒,年九十八,谥“文”。(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2 05:1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文诏,大同人。勇毅有智略。从军辽左,积功至游击。贼渠王嘉胤入据河曲。崇祯四年四月,文诏克其城。嘉胤脱走,转掠至阳城南山,文诏追及之,其下斩以降,以功临洮总兵官。点灯子自陕入山西,文诏追之,及于稷山,谕降七百人,点灯子伏诛。李老柴陷中部,会文诏西旋,馘(guó)老柴,与游击左光先分剿余党,皆大捷。红军友、杜三、杨老柴者,神一魁余党也,屯镇原,将犯平凉。檄甘肃总兵杨嘉谟扼之,贼走庆阳。五年三月,文诏大战西濠,斩千级,生擒杜三、杨老柴。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

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文诏乃纵反间,鲐其党,杀红军友,遂蹙败之水落城,殄其众。关中巨寇略平。巡抚御史汇奏首功,文诏功第一,承畴不为叙。巡按御史昊址推奖甚至,疏复上,兵部抑其劝,卒不叙。吴姓荐文诏知兵善战,请用之晋中。当是时,河南祸尤剧,敕文诏驰剿河南贼。蛀复抗疏力争,请令先平晋贼,后入豫,帝不许。而文诏以姓有恩,竞取道太原,为姓所留。已而闯王、八大王诸贼犯风翔,前锋中军刘弘烈被执,文诏闻之,嗔目大骂,亟诣承畴请行。承畴喜曰:“非将军不能灭此贼!”丈诏乃以三千人自宁州进,贼伏教万骑合围,矢猬集。有小卒缚急,大呼日:“将军救我!”贼中叛卒识之,恭贼曰:“此曹总兵也,”贼喜,围益急。文诏左右跳荡,手击杀数十人,转斗数里。力不支,拔刀自刎死。承畴闻,拊膺大哭,帝亦痛悼,赠太子太保、左都督,赐祭葬。文诏忠勇冠时,称明葭将第一。其死也,贼中为相庚。

(节选自《明史·曹文诏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
B.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
C.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富用被执/
D.追败之成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夹击/复败之/其逸出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与升相同,都是指官员由向高级的升迁;超擢、超迁则为越级破格提升。相反,罢、免、解、 黜、滴、夺指官员因为过失而被解除职务。
B.兵部,是六部中掌管选用武官及军籍、军械、军令等事务的部门。隶属于“三省”中的尚书省,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C.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合称为“东宫三师”,部是太子的老师。太保又与太师、太傅合称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D.古代贵族男子常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作为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字后加“甫”或“父”表男性。排行中,伯是老大,而不管少于或多于四个,季都是最末,明季即为明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文诏有勇有谋,却无论功之赏。他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用计平定关中贼寇,但在论功行赏时,却屡遭他人抑制。
B.曹文诏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他立下了攻克被贼寇占领的城池,杀死贼将王嘉胤,消灭反贼点灯:-并招安七百余众等赫赫战功:
C.曹文诏知恩图报,有情有义。他为报吴牲知遇之恩,违背圣意,去太原平定贼寇,在风翔之战中,听闻将士被捕,主动请缨击敌。
D.曹文诏坚毅顽强,宁死不屈。他在陷入敌人包围,被叛兵出卖的绝境下,仍坚韧不屈,以一敌十,最后体力不支自刎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老柴陷中部,会文诏西旋,馘老柴,与游击左光先分剿余党,皆大捷。
(2)而文诏以牲有恩,竟取道太原,为姓所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 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

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圣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墓,文中指墓志,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入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2)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毕自严,渴川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松江推官,年少有才干,征授刑部主事,迁淮徐道参议。内艰阙,分守冀宁,天启元年四月,辽阳覆,廷议设天津巡抚,专饬海防,改自严右佥都御史以往。置水军,战舰,备戎器。用继光遗法,水军先习陆战,军由是可用。魏忠贤令锦衣干户刘侨逮天津废将,自严以无驾帖疏论之,报闻,初,万历四十六年,辽左用兵,议行登、莱海运。明年二月,特设户部侍郎一人,兼右都御史,出督辽饷,语详《李长庚传》。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邴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京师数地震,因言内批宜慎,恩泽宜节,人才宜惜,语甚切直,自严在事数年,综核搏节,公私赖之。五年,以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明年正月,改户部尚书。忠贤议鬻南太仆牧马草场,助殿工。自严持不可。崇横元年,召拜户部尚书。自严以度支大蚰,请核逋赋,督屯田,严考成,汰冗卒,停蓟、密、昌、水四镇新增盐菜银二十二万,俱报可。又疏言:“最耗财者无如客饷。诸镇年例合三百二十七万,而客饷居三之一,室大截省。其次则有抚赏、召买、修筑诸費,皆不可不节,”帝褒纳之。其冬,京师被兵,帝忧劳国事,旨中夜数发。自严奏答无滞,不敢安寝,头目肿,事幸无乏。明年夏,以六罪自劾,乞罢,优旨慰留。先以考满加太子少保,叙遵化、永平克复功,再进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梁廷栋请增天下田赋,自严不能止。又以兵饷日增,屡请清核,而兵部及督抚率为寝阁。复乞汰内地无用之兵,帝即令严饬,然不能尽行也。

(节选自《明史·毕自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郎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
B.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郎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
C.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郎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
D.及是/长庚迁/乃命自严代/叙前平贼/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时议省天津巡抚/令督饷侍郎兼领/其事即以委自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遭遇母丧的一种说法,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则称为外艰。
B.巡抚,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巡行天下,抚军安民,掌管数省军政、民政。
C.驾帖,古代逮捕犯人使用的凭票,明代厂卫捕人,必须将案由上报,签发驾帖。
D.考满,指官员的考绩期限已满,一考或数考为一任,故考满也常为任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自严治军有方,颇见成效。他到天津后,设置水军,修造战舰,准备武器,用戚继光留下的战法,让水军先练习陆战,使军力大为增强。
B.毕自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魏忠贤派人逮捕被免职的将领,毕自严上疏议论;魏忠度主张卖掉南太仆寺牧马草场,毕自严又坚决反对。
C.毕自严精心筹划,为国理财,他提出停征蓟州等四镇盐菜银的建议,又建议节省客饷,抚恤赏赐、采办购买等费用,为国家聚总核算,节省用度。
D.毕自严勤勉国事,严于责己,京师受到攻打,他为了及时奏答皇帝旨意,不敢安睡;他因为未能阻止增加田赋,弹劾自己六条罪状,请求免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严以度支大绌,请核逋赋,督屯田,严考成,汰冗卒。
(2)复乞汰内地无用之兵,帝即令严饬,然不能尽行也。

同类题4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年数岁,中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家人皆异之。元嘉末,为国子生,再迁湘东王国常侍,转浔阳王府墨曹参军。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番国旧恩,意遇甚厚。帝性猜忌,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堂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愿又曰:“尧以此教丹朱注,非人主所宜好也。”虽数忤旨,而蒙赏赐,犹异余人。迁兼中书郎。
  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产。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在郡立学堂教授。郡旧出蚺蛇,胆可为药。有饷愿蛇者,愿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归,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澈无隐蔽。后琅邪人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寻除后军将军。褚渊尝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而去。
  注丹朱:尧的儿子。尧认为他不肖,不足以授天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录其儿妇质录:抓去做人质。B.除后军将军除:授予,任命。
C.虽数忤旨,而蒙赏赐忤旨:违背皇帝的旨意。D.好之愈笃笃:熟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虞愿“为人耿介”和“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
A.①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②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
B.①愿徐去无异容②愿更令远,乃不复归
C.①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②愿往观视,清澈无隐蔽
D.①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②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明帝为湘东王时,虞愿任湘东王国常侍。明帝即位后,虞愿因与他有旧恩及有才华,因而受到重用。尽管皇帝生性猜疑,仍让虞愿负责灾异预报。
B.虞愿尽管因私人关系而得到皇帝的信用,仍还是敢于犯颜直谏。皇帝耗巨资建造寺院,他认为劳民伤财,罪孽比佛塔还高;皇帝爱好围棋他也当面指责;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C.虞愿在晋平郡任太守时敢于为民做主,并且仁爱廉洁,深受同僚和百姓的称道;但作者同时也指出他不关心郡内的农业生产。
D.虞愿除了勤于吏治外,对儒学也很有研究,并且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皇帝也因此很器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有何功德?(5分)
(2)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谓之方山子。

居于黄,过岐亭,适见。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见之欤?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 宗:尊崇,推崇。
B.晚乃于光、黄间 遁:逃跑。
C.余居于黄     谪:贬官。
D.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可能。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晚遁于光、黄间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①谓之方山子    ②击沛公于坐
C.①过岐亭,适见  ②犹且从师而问
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  ②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地方,过着隐居生活。
D.好文章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2)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