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晋书·顾恺之传》)
注:①连省:官署相连    ②术:法术    ③给:欺骗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 遗:舍弃
B.人多爱狎之     狎:亲近
C.恺之与仲堪笺曰     笺:信纸
D.恺之矜伐过实 伐:自夸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仲堪特以布帆借之   人或怪之
B.遂申旦而止 合而论之
C.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 以为求之必得
D.本无关于妙处 妙绝于时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顾恺之“痴黠”性格特点的一组是(   )
①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   ②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   ③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④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⑤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⑥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①②④⑤D.①③⑤⑥
【小题4】对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顾恺之幽默风趣,与人相处很有亲和力。
B.顾恺之是当时著名的画家,画人能够画出人的神韵。
C.顾恺之喜欢自夸,少年时常常让人夸奖他来玩耍。
D.顾恺之才华卓绝但是也痴愚天真留下很多趣闻轶事。
【小题5】翻译句子
(1)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
(2)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3)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荣祖,字继先,其先太原人。何氏世业吏,荣祖尤所习通,遂以吏累迁中书省掾,擢御史台都事。始折节读书,日记数千言。阿合马方用事,置总库于其家,以收四方之利,号曰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斥其非,论甚力。阿合马知荣祖主其谋,奏为左右司都事以隶己。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又出为山东按察使,而阿合马莫逞其志矣。

有帖木刺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焚之。帖木刺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十人。狱久不决,诏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鞫之。荣祖得其情,欲抵告者罪。桢、仁杰议以失口乱言之诬坐之,荣祖不可。俄迁河南按察使,二执政竟以失口乱言杖其人,而株连者俱得释,唐卿之诬遂白。平凉府言有南人二十余辈叛归江南,安西行省欲上闻,会荣祖来为参政,止之曰:“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遁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已而逃者俱获,果人奴也,治以本罪,而付其主。时桑哥专权,亟于理算钱谷,人受其害。荣祖数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而畿内民苦尤甚,荣祖每以为辞。同僚曰:“上既为免诸路,惟未及在京,可少止勿言也。”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已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节选自《元史•何荣祖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己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
B.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己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
C.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己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
D.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已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B.“株连”是古代的一种连坐刑罚,一旦被株连,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死罪扩展成了九代人的死罪。
C.“累迁”也可说是迀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D.“谥”即“谥号”,多指古代君主、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而给予的称号,多含善意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荣祖勇于和谋私利者做斗争。阿合马当权,设置和市,收四方之利,何荣祖主使监察御史范方等人极力斥责其罪行。
B.何荣祖为官清明。李唐卿被人诬告,何荣祖查明实情,据理力争,最终为李唐卿昭雪,并使诬告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C.何荣祖有见识。有南人叛逃,安西行省要上奏皇帝,何荣祖阻止,认为这不过是奴隶叛逃,不必小题大做,最终果然如此。
D.何荣祖心系百姓。桑哥专权时,理算谷钱,百姓深受其害,畿内之民尤其困苦。何荣祖执意抗争,不惜冒犯皇帝。
【小题4】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④缗:成串的钱。
【小题1】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黍,五谷之一。关于五谷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大麻)、黍、稷、麦、菽。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因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区在南方,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后用五谷作为粮食的泛称,或择其一二代指粮食。
C.“朔”指农历每月十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D.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2)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揭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承、赞善大夫、通判晋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赐金紫。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复命经度陕西馈运事。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垂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大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徒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忽外物触于耳目,内机发于性情,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节选自《宋史·宋太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B.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C.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D.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名,始于宋代。
B.“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
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
D.“释”佛教创始人“释迪牟尼”的简称,泛指佛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初入仕后,格尽职守。他在成都府任通判期间,负有监察州府长官的责任。适逢皇上下诏征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卢之翰等运送军需时严重失职,宋太初受牵连被捕入狱。第二年,他被起用主管梓州,治理有方,很快便恢复了梓州的社会秩序。
C.宋太初身体有老毛病。晚年因长期生病,记忆力衰退,不能治理大郡,便接连调任到汝州、光州两个小州。
D.宋太初在《简谭》自序中说自己喜欢用古代圣贤之道相合当世之事,因担心未能丰富广泛,常把所见所感记下来,以防脱漏遗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2)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大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匙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B.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C.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D.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代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尊者居上位,卑者处下位。
B.“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
C.“皇帝”,自从秦始皇首立“皇帝”名号以来,“皇帝”一词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尊贵的称号。
D.“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之神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他在身边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哈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金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公今项庄拔剑舞生中欲击沛公项鱼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哈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哈哈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哈。”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哈既饮酒,提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成阳,基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麾樊哈去。是日微樊哈奔入营请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哈坚守战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以吕后女弟吕须为,生子优,故其比诸将最亲。

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蜂、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阔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意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卒,溢为武侯。子伉代侯。

大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哈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参乘,亦作“骋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黥”,是布的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哈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哈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卧于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哈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作者对他们的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