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珤,字邦彦,藁城人。父玉,山东按察使。珤与兄玢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数谢病居家,孝宗末,始进修撰。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延臣谏南逃,祸将不测,珤疏救之。
世宗立代王琼为史部尚书自群小窃柄栓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延和有所不悦。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明年,建世庙于太届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官监,伐林木,以通辇道。给事中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交谏,忤旨夺俸。給事中卫道继言之,贬秩调外。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帝欲奉皇太后进见,张璁、桂萼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珤乃上疏日:“陛下为天地百神之主,致皇太后无故出入太庙街门,是坤行乾事,阴侵阳位,不可之大者也。臣岂不知君命当承,第恐上累圣德,是以不敢顺旨曲从,以成君父之过,负覆载之德也。”帝大愠。
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毋急近效为帝言。帝见为迁阔,弗
善也。议“大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璁、萼辈亦不悦。璁、萼朝夕谋辅政,攻击费宏无虚日,以珤行高,不能有所加。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延和,诬瑶及宏为奸党,两人遲乞归。帝许宏驰驿,而责瑞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子。归,装被车一辆而已,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谥文隐。
(选自《明史·石珤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独/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学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B.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请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C.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D.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年号干支等方法,“成化末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陛下”指官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就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的用以表彰其功绩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珤敢于劝谏。皇帝想在世庙建成时侍奉皇太后前往谒见,石珤进言,认为皇帝让皇太后出人太庙街门是坤行乾事,阴侵阳位,皇上大怒。
B.石珤淡泊名利。嘉靖元年,石珤曾被派遣到阙里和东岳主持祭祀,事情完毕后,他多次请求辞官,但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把他留下,于是被起用任职。
C.石珤坚持原则。议论“大礼”时,皇帝想要他帮助自己,石珤却据理力争,持论坚决,没有满足皇上的愿望,张璁、桂萼等人也不高兴。
D.石珤为官清廉。石珤因受诬为奸党而被革职回家时,行囊只装了一辆车子,京城的老百姓对此感到惊异,说以往离京归家的大臣,没有像石珤这样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官监,伐林木,以通辇道。
(2)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3 03:05: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总兵官,镇凉州。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罕果叛。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击平之。移镇西宁。

仁宗立,进都督佥事。上言西宁风俗鄙悍,请设学校如中土。报可。宣德初,昭以卫军守御,不暇屯种,其家属愿力田者七百七十余人,请俾耕艺,收其赋以足军食。从之。五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邀劫西域使臣,昭率参将赵安偕中官王安、王瑾讨之。长驱至曲先,散即思望风遁,擒其党答答不花等,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十余万,威震塞外。捷闻,玺书慰劳,赏赉加等。

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孛的达里麻犯边,遣兵击之。至阔台察罕,俘获甚众。进都督同知。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剌兀速之境。边备大固。寻进右都督。时阿台、朵儿只伯数寇边。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昭切责,贬都督佥事。三年复右都督,八年以老召还。明年卒。

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兵部尚书王骥、宁夏参将王荣尝举其过。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而与昭并为边将最久、有勋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李达镇洮州至四十年。并为蕃汉所畏服。

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选自《明史•史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中土,则指中原地区。
C.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 ”即指永乐八年、宣德七年春。
D.“赞”,又叫“论赞”,即史论。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B.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C.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 至而老的罕果叛
D.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年间,史昭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和总兵官。他在镇守凉州时 平定了土军老的罕和虎保的叛乱。
B.史昭驻防西宁时,因戍守将士无暇耕种土地,便向朝廷请求允许随军家属愿意耕田者耕种土地以补充军粮,得到朝廷的应允。
C.史昭驻防宁夏时因宁夏孤悬河外,经向朝廷请求,增设了哨马营和烽火台,大大巩固了边防,史昭也很快被提拔为右都督。
D.史昭曾被兵部尚书王骥等检举,但朝议认为他戍守边境长久。光镇守西宁就长达20年,又加熟悉带兵打仗,就没有更换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日本陷朝鲜,石星惑沈惟敬言,力主封贡。国祚面诘星:“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星不能用。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撒去。尚书余继登卒,国祚摄部事。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陕西狄道山崩,其南涌小山五,国祚请修省。社稷坛枯树生烟,复陈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滥狱四事。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光宗即位,以囯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谥文恪。

(节选自《明史•朱国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B.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C.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D.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婚,指行加冠、结婚礼。加冠是古代成人的标志,表明可以结婚成家。
B.外威,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如其父母、兄弟,与皇族宗亲相对。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以代指国家。
D.赠太傅,赠与前文的“进”“改”“加”,在封建时代都指授予在世的官员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国祚敢于直言。对被沈惟敬的言论迷感力主封贡的石星,他当面诘责;对干预朝政的外戚郑国泰,他上疏直言批评。
B.朱国祚关心国本。针对皇长子储位未定,婚期过了期限,在担任尚书的近两年间,他上疏数十次,最终确定了储位。
C.朱国祚深受优待。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
D.朱国祚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对别人讽刺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
②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调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擢,有“提拔、提升”之意,在古代还有“陟”、“晋”、“转”、“窜”等表达相同意思的词。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七月壬辰朔”是七月初一那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为官忠诚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2)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戎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推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氏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葬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濠荐擢处州如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则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艘日相   衔:连接。B.代输清河征三之二   浮:超过。
C.日民挽舟   发:发送。D.清河民阙乞留 诣:往,到。
【小题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李信圭革除时弊的一组是
①信圭请免其肋役  ②信圭设教戒十三条  ③乞中明前令  ④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  ⑤清河民诣阙乞留  ⑥信圭奏之,免六人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圭勤于职守。清河县地处交通要道,官船往来频繁,调用的民夫很多,李信圭一到任就前去请示上级,得到沭阳县五百人相助。
B.李信圭勤政为民。他在为官期间,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一切妨碍农业生产的杂徭,从而使为徭役所困的百姓,能尽力从事农田耕作。
C.李信圭体恤百姓。淮安卫卒夺占民田,他上奏朝廷,还田于民;看到南来北往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便修了三座大坟来安葬他们。
D.李信圭深得百姓爱戴。他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当初被提拔做蕲州知州时,老百姓请求让他留任,在他去世后,清河百姓为他立祠纪念。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改)

注①昆山,今属江苏。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④击断,即争执。⑤迁悴,指晋升副职。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谌,造诣。
【小题1】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审理案件
B.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关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 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 妄庸:狂妄平庸
【小题2】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吏多恶  /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进士为令无迁悴  / 死长已矣
C.之赞曰  / 之奈何
D.久自伤  /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写四组,都能反映归有光“行己意”的一组是(  )
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
④留掌内阁制敕房。⑤目为妄庸巨子。⑥其推重如此。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②③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年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