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父一相,由进士历南京吏科给事中。追论故相张居正事,执政忌之,出为陇右佥事。终陕西副使。

万历四十一年,鸿训登第,由庶吉士授编修。神、光二宗相继崩,颁诏朝鲜。甫入境,辽阳陷。朝鲜为造二洋舶,从海道还。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遭母丧,服阕,进右中允,转左谕德,父丧归。天启六年冬,起少詹事,忤魏忠贤,斥为民。

庄烈帝即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三辞,不允。崇祯元年四月还朝。当是时,忠贤虽败,其党犹盛,言路新进者群起抨击之。诸执政尝与忠贤共事,不敢显为别白。鸿训至,毅然主持,斥杨维垣等,人情大快。而御史袁弘勋本由维垣辈进,思合谋攻去鸿训,则党人可安也。弘勋诋鸿训使朝鲜,满载貂参而归。锦衣佥事张道浚亦讦攻鸿训,鸿训奏辩。给事中颜继祖言:“鸿训先朝削夺。朝鲜一役,舟败,仅以身免。乞谕鸿训入直,共筹安攘之策。至弘勋之借题倾人,道浚之出位乱政,非重创未有已也”帝是之。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七月,以四川贼平,加鸿训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帝数召见廷臣。鸿训应对独敏,谓民困由吏失职,请帝久任责成。以尚书毕自严善治赋,王在晋善治兵,请帝加倚信。帝初甚向之。关门兵以缺饷鼓噪,帝意责户部,而鸿训请发帑三十万,示不测恩,由是失帝旨。无何,御史田时震劾鸿训。鸿训数被劾,连章力辩,帝不听,下廷臣议罪。

明年正月,鸿训谪戍代州。鸿训居政府,锐意任事。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帝闻,深衔之,欲置之死。赖诸大臣力救,乃得稍宽。七年五月卒戍所。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B.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C.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D.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明代选举人中文学优等及善书者担任,三年后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编修、检讨等职。
B.“服阕”,指服丧期满。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阕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的人),主管某一事务的人,宋金某些高级官员的通称。
D.“文渊阁”,指明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的地方,《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文渊阁编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鸿训的父亲刘一相是一位性格刚直的人。进士出身,后来担任吏科给事中一职,因为追究之前的首辅张居正的事情被执政者嫉恨。
B.刘鸿训在出使朝鲜时遭遇国内战乱。神宗、光宗去世后,刘鸿训到朝鲜颁布诏令,但遇到国内的战乱,就乘坐朝鲜专门为他建造的两艘大船,从海上回国。
C.刘鸿训出任礼部尚书时处在斗争的漩涡当中。此时,魏忠贤虽然失败,但其党羽还比较兴盛,因为刘鸿训能够主持公道,而遭受杨维垣等人的合谋排斥。
D.刘鸿训因为敢于直言而失去皇上的宠信。刘鸿训被召见时应对敏捷,并推荐自己喜欢的人担任要职;在关门之兵起哄的事上受到皇上的责难,从此失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
(2)鸿训居政府,锐意任事。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6 11:4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①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陶谐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陶谐善于地方理政。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一百二十五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
(2)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邦奇,字汝节,朝邑人。父绍宗,福建副使。邦奇登正德三年进士,吏部主事,进员外郎。六年冬,京师地震,上陈时政阙失。忤旨,不报。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吏部已议留,帝竟以前疏故,黜为平阳通判。迁浙江佥事,辖杭、严二府。宸濠①令内竖②假饭僧,聚千人于杭州天竺寺,邦奇立散遣之。其仪宾③托进贡假道衢州,邦奇诘之曰:“入贡当沿江下,奚自假道?归语王,韩佥事不可诳也。”时中官在浙者凡四人,王堂为镇守,晁进督织造,崔主市舶,张玉管营造。爪牙四出,民不聊生。邦奇疏请禁止,又数裁抑堂。

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作歌哀之。堂遂奏邦奇沮格上供,作歌怨谤。帝怒,逮至京,下诏狱。廷臣论救,皆不听,斥为民。起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入佐院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日出俸米易肉一斤。居四年,引疾归。中外交荐,以故官起督河道。迁刑部右侍郎,改吏部。拜南京右都御史,进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致仕归。三十四年,陕西地大震,邦奇陨焉。赠太子少保,谥恭简。邦奇尝庐居,病岁余不能起。邦靖药必分尝,食饮皆手进。后邦靖病亟,邦奇日夜持弟泣,不解衣者三月。及殁,衰绖蔬食,终丧弗懈。乡人为立孝弟碑。

(选自《明史·韩邦奇传》,有删改)

注 ①正德二年,宁王朱宸濠贿赂宦官,密谋起兵。②内竖:指宦官。③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B.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C.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D.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有任命官职的意思,例如“除臣洗马”;“除”在文言文中与“迁”“拜”“授”等意思相同。
B.“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C.“刑部”为六部之一,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其主官称为刑部尚书。
D.“庐居”也称“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其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服丧的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邦奇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京师发生地震之后,邦奇上书指出了当时政治上的弊端,违背了皇帝的心意,没有得到回复,后来还因此遭到贬黜。
B.韩邦奇恪尽职守,遇事明察秋毫。他任浙江佥事时,识破了宁王朱宸濠的奸计,遣散了聚集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严词拒绝了朱宸濠仪宾假托进贡借道衢州的请求。
C.韩邦奇为民请命,同情关心百姓。王堂等四名宦官的爪牙四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韩邦奇上书请求对他们加以禁止,并作诗表达对宦官为害百姓的忧虑。
D.韩邦奇以孝悌为重,兄弟感情深厚。他因病不能起床时,得弟弟周到照顾;后弟弟病重,他衣不解带地照顾了三个月,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
(2)入贡当沿江下,奚自假道?归语王,韩佥事不可诳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日:“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自请为前锋。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 兵 薄 牛 渚 矾 元 兵 陈 矶 上 舟 距 岸 且 三 丈 余 莫 能 登 遇 春 飞 舸至 太 祖 麾 之 前 遇 春 应 声 奋 戈 直 前 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总管都督。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从取安庆。汉军出江游徼,遇春击之,皆反走,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

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明年,太祖即吴王位,进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遇春乘其未集,急击擒之。城中由是气夺,陈理遂降,尽取荆、湖地。从左相国达取庐州,下吉安。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会元将也速攻通州,诏遇春还备。进攻大兴州,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赐葬钟山原,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选自《明史·常遇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B.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C.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D.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这里指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B.进,指晋升官职,古汉语中,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拜”“授”“拔”“擢”“转”“调”等。
C.参知政事,是官名,协助宰相参与政事。明初行省沿元制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
D.配享太庙,指皇帝近亲或卓有功勋的皇亲及臣子,经皇帝允许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遇春处事坚决,勇猛过人。起初跟随刘聚为盗,后执意归附于朱元璋麾下;在与元军对阵时,飞舟挥戈杀入敌阵,元军溃败。
B.常遇春善于用兵,军法严整。在陈友谅攻下龙湾之后,常遇春设伏打败敌军;太祖追击陈友谅时,常遇春奉命留守,城中秩序井然。
C.常遇春忠直敢言,深明大义。邵荣谋反事发,太祖想赦免他的死罪,但常遇春认为谋反之罪不可饶恕,此后太祖更加器重欣赏常遇春。
D.常遇春听从圣命,不杀降将。围攻赣州时,朱元璋告诫他攻城不可多杀。于是常遇春围城六个月,敌将力尽而降,常遇春果然不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
(2)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新,南海人。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盆禁详拟,王府待报,多庾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内罪人应决者许收。帝知新,所奏无不允。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如新言。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浸。贼陆走,追蹑之桃源,以献。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 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B.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C.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D.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主要传授法家经典。
B.畿,古代称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亦称京畿、畿辅、畿辇。
C.微服,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的平民便服,如“微服私访”。
D.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首领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新铁面无私,耿直敢言。他对许多事都进行弹劾,贵戚们很怕他,称他为“冷面寒铁”。京师中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常被吓得谈跑躲藏。
B.周新善理政务,并爱护百姓。他巡按北京时,发现一些犯人因等待批文时间太长而庾死于狱中。于是请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
C.周新观察细致,善于断案。他发现一个身上挂着个小木印的死人。周新察看木印,知道死者是个布商,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D.周新执法严明,不惧权责。一个到浙江办事的千户收受贿赂,作威作福,周新要惩治他,却被他溜走。不久周新上京,途中碰到这个千户批把他逮捕归案。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2)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天顺初,改修撰,教小内侍书。阁臣徐有贞、李贤下狱,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王翱以正荐,遂召见文华殿。正长身美须髯,帝遥见,色喜。既登陛,连称善。问年几何,家安在,何年进士,正具以对。复大喜曰:“尔年正强仕,吾北人,又吾所取士,今用尔内阁,其尽力辅朕。”正顿首受命。趋出,石亨、张軏遇之左顺门,愕然曰:“何自至此?”比入,帝曰:“朕今日自择一阁臣。”问为谁,帝曰:“岳正。”两人阳贺。帝曰:“但官小耳,当与吏部左侍郎兼学士。”两人曰:“陛下既得人,俟称职,加秩未晚。”帝默然,遂命以原官阁。
时亨、吉祥恣甚,帝颇厌之。正从容言:“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帝许焉。正出见吉祥曰:“忠国公常令杜清来此何为者?”吉祥曰:“辱石公爱,致诚款耳。”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为耳。”因劝吉祥辞兵柄。复诣亨,谕令自戢。亨、吉祥揣知正意,怒。吉祥见帝,免冠,泣请死。帝内愧,慰谕之,召正责漏言。
亨、吉祥构蜚语,谓正卖直谤讪。帝怒,谪钦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旬日。陈汝言令巡校言状,且言正尝夺公主田。遂逮系诏狱,杖百,戍肃州。
亨、吉祥既诛,帝谓李贤曰:“岳正固尝言之。”贤曰:“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乃释为民。
宪宗立,御史吕洪等请复正与杨瑄官,诏正以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正还朝,自谓当大用,而贤欲用为南京祭酒,正不悦。忌者伪为正劾贤疏草,贤嗛之。
成化元年四月,出正为兴化知府。正至官,筑堤溉田数千顷,节缩浮费,经理预备仓,欲有所兴革。乡士大夫不利其所为,腾谤言。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B.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C.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D.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D.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正颇得皇帝喜爱。皇帝召见岳正,远远地看到岳正样貌很好,心中很是喜欢,便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鼓励他尽力辅佐自己。
B.岳正秉持正义,但处事不够严谨。当时石亨、曹吉祥非常骄横,他主动向皇帝请命离间二人,却被识破,最终遭到皇帝的斥责。
C.岳正渴望受到重用,但时运不济。官复原职后,他没有受到重用,有人还伪造了岳正弹劾李贤的奏章的草稿,岳正因此得罪了李贤。
D.岳正为官勤政为民。他出任兴化知府时,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如兴修水利、灌溉良田数千顷,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
(2)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