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此!愿撤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其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②昳(dié):太阳偏西.③劳俫:劝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洁扫沐浴 除:台阶.
B.涉何心此 乡:面对.
C.其急待人如此   周:周济.
D.欲以示众俗 厉:勉励.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他父亲去世,他拒绝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服孝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B.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他听说朋友母亲生病,当即前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使丧事妥善办理。
C.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D.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他与申徒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徒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2)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9 05:5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于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教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日:“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日:“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日:“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搅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小题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豆卢勣字定东,昌黎徒河人也。本姓慕容,燕北地王精之后也。中山败,归魏,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父宁,柱国、太保。勣初生时,周太祖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师,太祖因字之曰定东。勣聪悟,有器局。少受业国子学,略涉文艺。魏大统十二年,太祖以勣勋臣子,封义安县侯。周闵帝受禅,改封丹阳郡公,邑千五百户。明帝时,为左武伯中大夫。勣自以经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学。会武帝嗣位,拜邛州刺史。未之官,渭源烧当因饥馑作乱,以勣有才略,转渭州刺史。甚有惠政,华夷悦服,德泽流行,大致祥瑞。鸟鼠山俗呼为高武陇,其下渭水所出。其山绝壁千寻,由来乏水,诸羌苦之。我民后丁父艰,毁瘁过礼。天和二年,授邵州刺史,袭爵楚国公。复征为天官府司会,历信、夏二州总管、相州刺史。以母忧还京。宣帝大象二年,拜利州总管,进位上大将军。月余,拜柱国。益州总管王谦作乱。勣婴城固守,谦遣其将达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众十万攻之,起土山,凿城为七十余穴,堰江水以灌之。勣时战士不过二千,昼夜相拒。经四旬,势渐迫。勣于是出奇兵击之,斩数千级,降二千人。开皇二年,突厥犯塞,以勣为北道行军元帅以备边。岁余,拜夏州总管。上以其家世贵盛,勋效克彰,甚重之。后为汉王谅纳勣女为,恩遇弥厚。十年,以疾征还京师,诏诸王并至勣第,中使顾问,道路不绝。其年卒,时年五十五。上悼惜者久之,特加赗赠,鸿胪监护丧事,谥曰襄。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B.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C.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D.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学是隋以后历代王朝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专门培养皇室子弟的最高学府。
B.羌指我国西部民族之一,古代诗歌经常提及的“羌笛”这一乐器就原出于古羌族。
C.爵此处指爵位,古代爵位分若干等,豆卢勣继承的“楚国公”属于高等级的爵位。
D.妃原意为“配偶”,后来专指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子,此处指汉王的妻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勣出身名门,爱好学习。他是燕北地王慕容精的后代,功臣豆卢宁的儿子,在任左武伯中大夫时,觉得自己五经未通而请求辞职继续求学。
B.豆卢勣遵守孝道,恪守礼制。父亲去世,他哀痛伤心,居丧守孝超过礼制要求;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主动辞去地方上的职务,回到京城尽孝。
C.豆卢勣不畏强贼,出奇制胜。面对王谦叛军凿城为穴、引水灌城的紧迫形势,他率兵坚守城池数十天,后又勇敢地出奇兵袭击叛军,并以少胜多。
D.豆卢勣深得民心,极受恩遇。他担任渭州刺史,有关他施行仁政造福百姓的传说广为流传;他生前多次得到皇帝的封拜,病逝后受到特别恩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勣初生时,周太祖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师,太祖因字之曰定东。
(2)十年,以疾征还京师,诏诸王并至勣第,中使顾问,道路不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哲本乡,临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着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狥地。军次鹿城,城主遣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
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B.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C.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D.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地理上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徙”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就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B.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军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屩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熙宁三年,应举入京。适安石当国,首问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安石惊曰:“何为乃尔?吾与吕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公乐闻善,古所未有,然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安石召谓之曰:“惠卿云:‘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于民无不便,佃说不行。安石以佃不附己,不复咨以政。
更先朝法度,去安石之党,士多讳变所从。安石卒,佃率诸生哭而祭之,识者嘉其无向背。迁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知江宁府。甫至,祭安石墓。句容人盗嫂害其兄,别诬三人同谋。既皆讯服,一囚父以冤诉,通判以下皆曰:“彼怖死耳,狱已成,不可变。”佃为阅实,三人皆得生。
吏部尚书,报聘于辽,归,半道闻辽主洪基丧,送伴者赴临而返,诮佃曰:“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佃徐应曰:“始意君匍匐哭踊而相见,即行吊礼;今偃然如常时,尚何所吊?”伴者不能答。
佃执政与曾布比,而持论多近恕。每欲参用元祐人才,尤恶奔竞。佃曰:“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
转左丞。御史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骤,请加镌抑,且欲更惩元祐余党。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遂罢为中大夫、知亳州,数月卒,年六十一。
(选自《宋史·陆佃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B.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C.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D.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多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熙宁、太宗、康熙等。
B.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D.御史,文中指官名,汉以后,御史职衔多有变化,职责专司纠察弹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佃为政务实。王安石掌权时向他咨询政事,他如实告知自己对新政的看法,王安石派人核查,核查人从中使坏,致使王安石疏远了他。
B.陆佃有情有义。朝廷排斥王安石党徒,他却在王安石去世后带学生痛哭祭奠;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言辞激烈。
C.陆佃执法公正。他在江宁府任职时,有人杀兄害人,诬陷无辜的人,案件审讯已定,他力排众议,亲自核查案情,为百姓伸冤。
D.陆佃睿智善言。他出使辽国,回国途中遇辽主去世,辽国陪同的人返回吊唁,而讥讽他无礼,他给予辛辣回击,使辽国人无言以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衰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
(2)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历开封盐铁判官、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风波,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隤,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孙长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B.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C.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D.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B.漕,指漕运,古代利用水道将粮食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
C.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后来泛指城或城市。
D.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屯田等事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长卿有勇有谋,及时化解危机。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他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在军营中留宿,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明察秋毫,断清诬告案件。有人上诉弟弟被人所杀,他察觉此人所言不合情理,通过询问,断定此人正是杀弟凶手。经审问,此人认罪。
C.孙长卿讲求实效,反对不切实际。议论的人请求开通盱眙河,从淮河通到高邮,他却认为工役大难以成功。最终工程无法完成,他也被罢免。
D.孙长卿心系百姓,为民开辟通途。泥阳罗川、马岭一带山上的栈道下临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他寻访到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通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
(2)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