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豆卢勣字定东,昌黎徒河人也。本姓慕容,燕北地王精之后也。中山败,归魏,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父宁,柱国、太保。勣初生时,周太祖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师,太祖因字之曰定东。勣聪悟,有器局。少受业国子学,略涉文艺。魏大统十二年,太祖以勣勋臣子,封义安县侯。周闵帝受禅,改封丹阳郡公,邑千五百户。明帝时,为左武伯中大夫。勣自以经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学。会武帝嗣位,拜邛州刺史。未之官,渭源烧当因饥馑作乱,以勣有才略,转渭州刺史。甚有惠政,华夷悦服,德泽流行,大致祥瑞。鸟鼠山俗呼为高武陇,其下渭水所出。其山绝壁千寻,由来乏水,诸羌苦之。我民后丁父艰,毁瘁过礼。天和二年,授邵州刺史,袭爵楚国公。复征为天官府司会,历信、夏二州总管、相州刺史。以母忧还京。宣帝大象二年,拜利州总管,进位上大将军。月余,拜柱国。益州总管王谦作乱。勣婴城固守,谦遣其将达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众十万攻之,起土山,凿城为七十余穴,堰江水以灌之。勣时战士不过二千,昼夜相拒。经四旬,势渐迫。勣于是出奇兵击之,斩数千级,降二千人。开皇二年,突厥犯塞,以勣为北道行军元帅以备边。岁余,拜夏州总管。上以其家世贵盛,勋效克彰,甚重之。后为汉王谅纳勣女为,恩遇弥厚。十年,以疾征还京师,诏诸王并至勣第,中使顾问,道路不绝。其年卒,时年五十五。上悼惜者久之,特加赗赠,鸿胪监护丧事,谥曰襄。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B.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C.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D.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学是隋以后历代王朝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专门培养皇室子弟的最高学府。
B.羌指我国西部民族之一,古代诗歌经常提及的“羌笛”这一乐器就原出于古羌族。
C.爵此处指爵位,古代爵位分若干等,豆卢勣继承的“楚国公”属于高等级的爵位。
D.妃原意为“配偶”,后来专指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子,此处指汉王的妻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勣出身名门,爱好学习。他是燕北地王慕容精的后代,功臣豆卢宁的儿子,在任左武伯中大夫时,觉得自己五经未通而请求辞职继续求学。
B.豆卢勣遵守孝道,恪守礼制。父亲去世,他哀痛伤心,居丧守孝超过礼制要求;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主动辞去地方上的职务,回到京城尽孝。
C.豆卢勣不畏强贼,出奇制胜。面对王谦叛军凿城为穴、引水灌城的紧迫形势,他率兵坚守城池数十天,后又勇敢地出奇兵袭击叛军,并以少胜多。
D.豆卢勣深得民心,极受恩遇。他担任渭州刺史,有关他施行仁政造福百姓的传说广为流传;他生前多次得到皇帝的封拜,病逝后受到特别恩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勣初生时,周太祖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师,太祖因字之曰定东。
(2)十年,以疾征还京师,诏诸王并至勣第,中使顾问,道路不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6 12:08: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殆尽:几乎罄尽。
D.休烈迁太常少卿,礼仪事,兼修国史   知:了解,熟知。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烈忠诚机敏,刚正不阿,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2)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丁母忧。嘉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之否乎 许:答应。
B.惊喜,欲冠多士   擢:选拔。
C.轼于其上 庐:房屋。
D.以水之再至 虞:防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B.吾侪小人,当效命
C.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大王来何操
B.①是擅造律也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①筑室于东坡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①欧阳修以才识兼茂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苏轼有才能、为民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③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④每因法以便民
⑤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⑥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①②④B.③④⑥C.②⑤⑥ D.①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受母亲的教育,领悟概括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远大的志向,母亲程氏就很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说自己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写文章不预先打草稿被指责态度不够端正,开始起草之后,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观,对答制策考入三等,因而才学受到欧阳修赏识。 
C.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生活安定,他还   警告提举官不能擅自制定危害百姓利益的律法。
D.宋仁宗初读苏辙、苏轼的制策,认为他们兄弟有宰相之才;宋神宗读完苏轼的文章,称他为天下奇才,只是最终都没有重用他们。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1)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使人耽之若是   耽:沉迷
C.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
D.亦不复之。   征:征召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长大后为世人所重。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阮裕也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D.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东面各郡的人士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又与道士许迈一起服用药石养生之法。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同类题4

阅读《游侠列传》片段,回答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剌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小题1】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A.(解姊子)强必灌之
B.拔刀刺杀解姊子,(解姊子)亡去
C.(解)弃(姊子)尸于道
D.(箕踞者)居邑屋至不见敬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孝文时诛死——孝文帝时被杀死
B.具以实告解——把实情详细地告诉了郭解
C.皆多解之义——都认为郭解懂得很多道义
D.乃阴属尉史——便暗中嘱咐尉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年轻时,稍有不快,便会愤然杀掉惹怒他的人。
B.郭解年长后,转变操行,厌恶为侠,努力以德报怨,而不图回报。
C.郭解令人可敬处有很多,如虽多行善举,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D.郭解即使遇到别人的不敬,也不发怒,而是以恩德感化对方,此尤为难能可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雍,字公肃,襄邑人。进士甲科,调兖州推官。韩琦上其文,召试秘阁校理、知太常礼院。英宗之丧,论宗室不当嫁娶,与时相,通判峡州,知池州,复还太常礼院,历开封府判官。

熙宁、元丰间,更制变令,士大夫多违己以求合,雍独静默自守。改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神宗末年,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凡在邸七年,用久次,以转运使秩留。宣仁后知其贤,及临政,擢为起居郎,进中书舍人。

邓润甫除翰林承旨,雍当制。制未出,言事者五人交章攻之,换为侍读学士。雍言:“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今中外咸谓朝廷姑以是塞言者,如此则邪正何由可辨,善恶何由可明?若每事必待言,是赏罚之柄,不得已而行,非所以示信天下之道。”润甫仍为承旨。周穜乞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庙,雍言:“安石持国政,不能上副属任,非先帝神明,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今穜以小臣辄肆横议,愿正其罪。”从之。

使契丹还,徙右谏议大夫,言:“朝廷重内轻外,选用牧伯,罕辍从班,以阅轻浅者充员,不复为来日虑。愿自今稍积资望,以渐试之。”吴中大饥,方议振恤,以民习欺诞,敕本部料检,家至户到。雍言:“此令一布,吏专民而不救灾,民皆死于饥。今富有四海,奈何谨圭撮之滥,而轻比屋之死乎?”哲宗悟,追止之。侍御史贾易沽激自喜,中丞赵彦若懦不自立,雍并论之,遂罢易,左转彦若,以雍为中丞。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不许。

刑部谳囚,宰执论杀之,有司以为可生,不奉诏,得罪。雍言:“是固可罪,然究其用心,在于广好生之德耳,若遽以为罪,臣恐邻于嗜杀。今使有司欲杀而朝廷生之,犹恐仁恩德意不白于天下,而况反是者哉!”哲宗嘉纳,囚遂得生。

元符元年,提举崇福宫,归,未至而卒,年六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
B.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
C.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
D.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薄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时相 忤:违背,不一致
B.而弗用 远:疏远
C.以阅轻浅者充员 伐:讨伐
D.吏专民而不救灾 料:查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的科目,后引申为科举考试。进士指科举考试中殿试后考上的人。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文中郑雍考取进士后任职兖州推官。
B.宗庙也称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郑雍认为王安石有资格配享太庙。
C.文中有不少表示官职任用及变迁的词语,如“擢”指提拔;“除”指授予官职;“徙”指调任;“左转”指贬降。文中赵彦若因为郑雍的弹劾而被贬职。
D.刑部是尚书省下辖的一个官署,主管全国法律刑狱。除刑部外,尚书省下属部门还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谳囚”指刑部审理囚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
⑵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