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数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也。”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德宗立,崔祐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改詹事,听致仕。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郗之间矣。”未冠为阳翟丞,佐李抱真潞州幕府。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徙。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溪州贼向子琪以众八千岨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遽上道。

改河南尹,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罢之。讨王承宗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桡,士美即斩以徇,下令曰:“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承宗大震惧。亡几,会诏班师,然威震两河。以疾召拜工部尚书。后检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选自《新唐书·士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李邕称之 数:多次
B.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   不回:正直
C.未为阳翟丞 冠:帽子
D.出禀钱市物自给    市物:购物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B.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C.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D.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郗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郗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真、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郗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多、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郗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他在讨伐判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将逗留不前的前锋王献斩首,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
(2)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23 06:2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传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藩乃焉。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1仲博:范滂之弟  2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藩乃焉(________)    (2)即自狱(_________)
(3)与俱亡(________)    (4)既有名(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藩乃谢焉       击之,必大捷
B.犹利刃齿腐朽 以逞寡君之志
C.滂死祸塞 轻寡谋
D.再拜辞 今人有大功击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划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朱零“宁受笞死”的行为可以看出范滂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5】文末用不少笔墨邪恶范母,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B.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C.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D.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以子之才”的“子”,是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类似的还有《荆轲刺秦王》中的“荆卿”,“卿”即是对荆轲的一种敬称。
C.风雅颂是《诗经》内容上的分类,其中“风”有十五国风,多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宗庙祭祀的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宫廷乐歌。
D.《离骚》多用比兴,即东汉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借芰荷、芙蓉表明诗人不断修养自身的美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田,字公载,澶渊人。登进士第。欧阳修荐其才,通判广信军。夏竦、杨怀敏建策增七郡塘水,通判集议,田曰:“此非御敌策也,坏良田,浸冢墓,民被其患,不为便。”因奏疏极论,谪监郢州税。久之,通判冀州。内侍张宗礼使经郡,酣酒自恣,守贰无敢白者,田发其事,诏配西陵洒扫。摄度支判官。袷享太庙,又请自执政下差减赉费,唐介论其亏损上恩,出知蕲州。移桂州。异时蛮使朝贡假道,与方伯抗礼,田独坐堂上,使引入拜于庭。土豪刘纪、庐豹素为边患,讫田去,不敢肆。京师禁兵来戍,不习风土,往往病于瘴疠,田奏罢戍。或告交阯李日尊兵九万,谋袭特磨道,诸将请益兵,田曰:“交阯兵不满三万,必其国有故,张虚声以吓我耳。”谍既得实,果其兄弟内相残,惧边将乘之也。宜州人魏利安负罪亡命西南龙蕃,从其使入贡,凡十反,至是龙以烈来,复从之。田因其入谒,诘责之,枭其首,欲并斩以烈,叩头流血请命。田曰:“汝罪当死,然事幸在新天子即位赦前,汝自从朝廷乞恩。”乃密请贷其死。熙宁初,知广州。广旧无外,民悉野处,田始筑东城,赋功五十万,两旬而成。初,役人相惊以白虎夜出,田迹知其伪,召戒逻者曰:“今夕有白衣人出入林间者,谨捕之。”如言而获。城既就,东南微陷,往视之,暴卒,年五十四。田为人伉直自喜。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作钦贤堂,绘古昔清刺史像,日夕师拜之。苏轼尝读其书,以侔古廉吏。

(选自《宋史•张田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
B.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
C.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
D.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文中意为皇帝下达命令。
B.太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禁兵,即禁军,是封建时代由皇帝直接控制,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D.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如《木兰诗》中“出郭相扶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田处事镇静,很有主见。有人谣传交阯国军队图谋来犯,他冷静分析,指出这是他们在虚张声势吓唬人,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混乱。
B.张田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他反对扰民的提议,揭发放肆的官员,请求减少官员们的赏赐;他在广州时,为民办实事,不幸在任上去世。
C.张田很有威望,为官刚直。他为官一方,一向是边界祸患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逃犯魏利安和龙以烈勾结,他毫不留情地处死了他们。
D.张田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他曾经拒绝亲戚提出的无理要求,把古今清廉的刺史视为偶像,苏轼把他跟古代的廉吏相提并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时蛮使朝贡假道,与方伯抗礼,田独坐堂上,使引入拜于庭。
(2)田因其入谒,诘责之,枭其首,欲并斩以烈,叩头流血请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的制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徐州知:担任知州
C.轼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
D.轼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小题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轼若为滂,母许否乎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B.虽禁军且我尽力为大王此计者
C.使官吏分堵守,卒全其城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神宗尤爱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孰能讥之乎
【小题3】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B.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C.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其母程氏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如果苏轼能做范滂那样的人,她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苏轼路过金陵,劝王安石就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的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的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后汉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者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B.“再迁为太史令”中的“迁”、“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积年不徙”中的“徙”都是指官职调动。
C.“举孝廉不行”中的“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荐的要求是品行端正的人。
D.《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汉代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学”,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
C.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