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刚,字悫人,上海人。崇祯三年举于乡。见海内大乱,慨然有济世之志。交天下豪俊,与东阳许都善,语之曰:“子所居天下精兵处,盍练一旅以待用。”都诺而去。
十七年正月,入都上书,言:“今日救生民,匡君国,莫急于治兵。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教习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臣读戚继光书,继光数言义乌、东阳兵可用。诚得召募数千,加之训练,准继光遗法,分布河南郡县,大寇可平。”帝壮其言,即擢刚职方主事,募兵金华。
刚出都,都城陷,驰还南京。先是,贼逼京师,刚友陈子龙、夏允彝将联海舟达天津,备缓急,募卒二千人,至是令刚统之。子龙入为兵科,更乞广行召募,委刚训练,从之。刚乃上疏言:“臣请陛下三年之内,宫室不必修,百官礼乐不必备。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优游岁月,润色偏安,锢豪杰于草间,迫枭雄为盗贼,是株守以待尽也。惟庙堂不以浮文取士,而以实绩课人,则真才皆为国用,而议论亦省矣。分遣使者罗草泽英豪,得才多者受上赏,则枭杰皆毕命封疆,而盗魁亦少矣。”时不能用。
寻进本司员外郎,以其兵隶史可法。可法大喜得刚,刚亦自喜遇可法知已。士英恶之,出刚遵义知府。可法垂涕曰:“子去,吾谁仗?”刚亦泣,愿死生无相背。逾月,扬州被围,佐可法拒守。城破,投井死。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B.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C.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D.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三年”是年号纪年法,古代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几年,并同时改变年号。
B.“书”“疏”在这里都是指奏章,奏章是封建时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C.“擢”与“拔”“超擢”相同,都是提拔的意思,用于官职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D.“庙堂”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也可指朝廷或帝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刚有济世之志。时天下大乱,他认为东阳是出精兵之地,建议许都训练一支军队待用,许都允诺。
B.何刚颇有谋略。他认为拯救人民和国家,治兵最为重要,应训练精兵,部署在河南各郡县,敌寇就可平定。
C.何刚勇猛果敢。都城沦陷后,临危受命,率领自己招募的两千士卒疾驰返回南京,进行救援。
D.何刚忠烈节义。与史可法意气相投,愿死不背弃;后帮助史可法据守扬州城,城池被攻破后,投井而死。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教习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1 09: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B.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C.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D.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易、书、乐、礼、春秋五部经典,汉时订为五经。为儒家讲学的重要典籍。
B.剖符:剖分信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一分交给受封者保存。
C.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黍:黍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也是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濂为人孝顺父母。宋濂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B.宋濂是明朝开国时期的著名文臣。宋濂很有才学,做官后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作为顾问随侍朱元璋左右。
C.宋濂为官谨慎,为人正直。茹太素上万言书惹皇上震怒,宋濂让皇帝心平气和。茹太素的意见才全都被采纳。
D.宋濂文风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2)“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贡入太学,顺天乡试第一。万历十一年,会试复第一,以进土第二授编修。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餽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大学士沈一贯欲藉妖书倾正域,廷机与御史沈裕、同官涂宗浚俱署名上,趣定皦生光狱,株连遂绝。秦王谊漶由中尉进封,其庶长子应授本爵,夤缘欲封郡王,廷机三疏力持。王遣人居间,廷机固拒,特旨许之。

时内阁止朱赓一人。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万历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给事中曹于忭不可。相持久之,卒列以上。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机三辞始视事。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已而姜士昌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廷机力辨求罢,又疏陈十宜去,帝慰谕有加。明年四月,主事郑振先论赓十二罪,并及廷机。廷机累疏乞休,杜门数月不出。言者疑其伪,数十人交章力攻。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待命逾年,乃屏居荒庙,廷臣犹有繁言。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赠少保,谥文节。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B.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C.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D.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均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庶长子,是古代对非正妻所生且年龄最大之子的称呼,但地位远低于嫡长子,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财产等。
C.万历三十五年,中的“万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以后,新君即位就会改年号,称为“改元”。
D.礼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礼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户籍财经、典礼、科举、学校、外事活动等,相当于今日的教育部长、外交部长。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廷机学习成绩优异,科举之路很顺畅。他先被推举进入太学学习,后来参加乡试、会试都取得佳绩,最后以进士第二的身份进入仕途。
B.李廷机做事精细周密,关心百姓生活。无论是抚恤商旅的事情,还是修缮整治京城外的陵垣,费用都取自于公款,没有烦扰百姓。
C.李廷机敢于坚持原则,多次向皇上进言。秦王想让其庶长子分封为郡王,但李廷机多次上奏反对,皇上支持他,秦王愿望未能实现。
D.李廷机淡泊名利,不肯担任要职。皇帝要他担任礼部右侍郎和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都多次推辞,但皇帝都不同意,只好上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
(2)廷机累疏乞休,杜门数月不出。言者疑其伪,数十人交章力攻。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弋谦,代州人。永乐九年进士。除监察御史。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贬峡山知县。复坐事免归。
仁宗在东宫,素知谦骨鲠。及嗣位,召为大理少卿。直陈时政,言官吏贪残,政事多非洪武之旧。帝多采纳。既复言五事,词太激,帝乃不怿。尚书吕震、吴中等因劾谦诬罔,都御史刘观令众御史合纠谦。帝召杨士奇等言之,士奇对曰:“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帝乃不罪谦。然每见谦,词色甚厉。士奇从容言:“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帝惕然曰:“此固朕不能容,亦吕震辈迎合以益朕过,自今当置之。”遂免谦朝参,令专视司事。
未几,帝以言事者益少,复召士奇曰:“朕怒谦矫激过实耳,朝臣遂月余无言。尔语诸臣,白朕心。”士奇曰:“臣空言不足信,乞亲降玺书。”遂令就榻前书敕引过曰:“朕自即位以来,臣民上章以数百计,未尝不欣然听纳。苟有不当,不加谴诃,群臣所共知也。间者,大理少卿弋谦所言,多非实事。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拒而不听,但免谦朝参。而自是以来,言者益少。……朕于谦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咎。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于国家利弊、政令未当者,直言勿讳。谦朝参如故。”时中官采木四川,贪横。帝以谦清直,命往治之。擢谦副都御史,遂罢采木之役。
宣德初,交阯右布政戚逊以贪淫黜,命谦往代。王通弃交阯,谦亦论死。正统初,释为民。土木之变,谦布衣走阙下,荐通等十三人,皆奇才可用。众议以通副石亨,谦请专任通,事遂寝。廷臣以谦负重名,奏留之,亦不报。景泰二年复至京,疏荐通等,不纳。罢归,未几卒。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B.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C.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D.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乐,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自明朝始,除极少数情况外,皇帝执政期间只用一个年号,如后文“洪武”为明太祖年号。
B.中官,古代官职名,可泛指宫内、朝内之官,汉唐以后多特指宦官。宦官是专供君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
C.交阯,也作交趾,中国古代地名,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越南境内。初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这里的“名区”指的正是交趾。
D.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也借指京城。阙,意为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诣阙,可以指赴朝堂,也可指赴京都。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弋谦的耿介在仁宗皇帝还在做太子时就被注意到了。等到被任命为大理少卿,弋谦的言谈能切中时弊,常常被皇帝采纳,但也招致一些朝中要员的诬陷弹劾。
B.弋谦的直言也引起皇帝的不悦。虽有杨士奇从中斡旋,弋谦没有在吕震等人挑起的事端中获罪,却也从此被免除了上朝参拜的资格。
C.弋谦的清廉正直使得皇帝信任。他被派往四川治理伐木徭役中出现的贪腐霸行,朝廷最终废除了伐木的徭役。
D.弋谦对朝廷的忠心贯穿他的一生。虽然受王通影响曾被判处死刑,获释为民后弋谦仍极力向朝廷上疏推荐贤能之士。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
(2)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拒而不听,但免谦朝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谨闻。

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

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遺。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授”“出”“举”等,就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汉代将十二个时辰命名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人民免受祸患,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