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B.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C.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D.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易、书、乐、礼、春秋五部经典,汉时订为五经。为儒家讲学的重要典籍。
B.剖符:剖分信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一分交给受封者保存。
C.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黍:黍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也是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濂为人孝顺父母。宋濂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B.宋濂是明朝开国时期的著名文臣。宋濂很有才学,做官后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作为顾问随侍朱元璋左右。
C.宋濂为官谨慎,为人正直。茹太素上万言书惹皇上震怒,宋濂让皇帝心平气和。茹太素的意见才全都被采纳。
D.宋濂文风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2)“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8 11:4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馀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录其孙为中书舍人。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B.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C.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D.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小题2】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科举考试名,明、清两朝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乡试,中试者被称为秀才。
B.庶吉士又称“庶常”,是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负责起草诏书等。
C.历法指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类。
D.文渊阁指明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的地方,《永乐大典》纂成后便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光启博学强识,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火器等技术,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遍习兵法等其他书籍。
B.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邱兆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
C.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负责编写《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后来又呈上观测天象的四条理论,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D.崇祯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监台官。但徐光启认为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出现差错,应该及时修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
(2)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 孙振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 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明史·邹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县府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住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B.邹智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C.邹智与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D.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御史。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倾邪狡猾,累劾不去。从吾发其奸,遂调外。时当大计,从吾严逻侦,苞苴绝迹。
二十年正月,抗章言:“陛下郊庙不亲,朝讲不御,章奏留中不发。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近颂敕谕,谓圣体违和,欲借此自掩,不知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外庭无不知者。天下后世,其可欺乎!愿陛下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晏安为可恃,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宗社幸甚。”帝大怒,欲廷杖之。会仁圣太后寿辰,阁臣力解得免。寻告归,起巡长芦盐政。洁己惠商,奸宄敛迹。既还朝,适帝以军政大黜两京言官。从吾亦削籍,犹以前疏故也。
从吾生而纯悫,长志濂、洛之学,受业许孚远。罢官归,杜门谢客,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造诣益邃。家居二十五年。光宗践阼,起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并以兄丧未赴。俄改大理。
已,与邹元标共建首善书院,集同志讲学其中,给事中朱童蒙遂疏诋之。从吾言:“宋之不竞,以禁讲学故,非以讲学故也。我二祖表章《六经》,天子经筵,皇太子出阁,皆讲学也。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则不为,可乎?先臣守仁,当兵事倥偬,不废讲学,卒成大功。此臣等所以不恤毁誉,而为此也。”因再称疾求罢,帝温诏慰留。而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复相继诋元标甚力。从吾又上言:“臣壮岁登朝,即与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辈立讲学会,自臣告归乃废。京师讲学,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为诟厉。”因再疏引归。
四年春,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工部尚书。会赵南星、高攀龙相继去国,连疏力辞,予致仕。明年秋,魏忠贤党张讷疏诋从吾,削籍。乡人王绍徽素衔从吾,及为吏部,使乔应甲抚陕,捃摭百方,无所得。乃毁书院,曳先圣像,掷之城隅。从吾不胜愤悒,得疾卒。崇祯初,复官,赠太子太保,谥恭定。
(原文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B.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C.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D.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C.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乞骸骨”“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从吾向上奏说皇帝不理朝政,祸乱四起,而皇帝还闭目塞听,掩耳盗铃般,身边之人稍有不慎,就招致重责。希望皇帝能以江山社稷为重。
B.冯从吾性格纯朴诚实,受业于许孚远。罢官归家后,研读先贤著作,加之以修习,有好大成就。在家中一呆就是二十五年,直至光宗登基再次为官。
C.冯从吾与邹元标创建了首善书院,召集志同道合者在这里讲学。并以宋朝能强盛和王守仁坚持讲学为例,强有力地反驳那些诋毁讲学与书院的官员们。
D.魏忠贤党人上书诋毁冯从吾。不仅如此,更有甚者,后来派人搜查冯从吾等人的罪证,查无实证,便毁掉了书院,推倒圣贤塑像。冯从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最终因此得病离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罢官归,杜门谢客,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造诣益邃。
(2)乡人王绍徽素衔从吾,及为吏部,使乔应甲抚陕,捃摭百方,无所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谀之意。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凉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2)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