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节选自《项羽之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没营驻守
B.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骑:单人乘一匹马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追随
D.田父给曰“左”   给:随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2 11:4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文后的要求答题
  威王八年①楚大发兵加齐___齐王使淳于髡②之赵请救兵____黄金百斤③____车马十驷____淳于髡仰天大笑____冠缨索绝_____王曰______先生少之乎_____髡曰_____何敢____王曰_____笑岂有说呼_____髡曰_____今者臣从东方来_____见道旁有禳田者④___操一豚蹄___洒一盂___祝曰__瓯窭满篝⑤____污邪满车⑥____五谷蕃熟____穰穰满家_____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______故笑之____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⑦____白璧十双____车马百驷___髡辞而行___至赵___赵王与之精兵十万____革车千乘___楚闻之___夜引兵而去。
(选自《史记》)
  注释:①威王: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②淳于髡(kūn):齐人,滑稽善辩,多次出使诸侯国都出色地完成使命。③赍(jī)金百斤:把百斤黄金送人。④禳(ráng)田者:向田神祈祷丰收的人。⑤瓯窭(ōu lóu)满篝:瓯窭,狭小的高地。篝,笼筐。意为狭小的高地也能丰收,使谷类装满筐。⑥污邪(wūyě):低洼的劣田。⑦溢:同“镒”,古代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要求:
  (1)先在文中空格处加上标点
  (2)回答下题
  ①“笑岂有说乎?”有三种译句,哪句对?
  A笑难道有说的吗?
  B笑难道有高兴的吗?
  C笑难道有道理可讲吗?
  ②“冠缨索绝”中各词的解释哪一种是对的?
  冠:A戴帽子 B第一 C帽子
  缨:A饰物 B红缨子 C帽带
  索:A绳子 B索取 C尽,全
  绝:A停止 B穷尽 C断
  ③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 “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小题1】下列句子停断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A.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B.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C.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D.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小题2】(小题2)以下四项文化常识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十八年”,是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的一种纪年方式。如“咸丰十年”、“德祐二年二月”等也是属于此类纪年方式。
B.除。拜官授职,如本文的“除户部侍郎”“除太府少卿”、“ 除知秀州”中的“除”,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C.“ 除户部侍郎”中的“户部”,属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和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
D.“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右丞相”要大于“左丞相”,前者为正职,后者为副职。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官,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B.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C.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D.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B.“洪熙元年”中,“洪熙”是指明仁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
C.“海盐民”中,“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和足下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小题6】【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居官,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注】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粥:通“鬻”,贩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大司寇行相事    摄:代理
B.沮之而不可则致地,迟乎 庸:难道
C.桓子受齐女乐 卒:最终
D.送冉求,因曰 诫:勉励
【小题2】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C.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D.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行摄相事以后,面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鉏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先送女乐和文马给鲁国国君。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说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自己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2)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革传(节选)

李革字君美,河津人。父余庆,三至廷试,不遂,因弃去。革颖悟,读书一再诵,辄记不忘。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真定主簿。察廉,迁韩城令。同知州事纳富商赂,以岁课军须配属县,革独不听,提刑司以为能。迁河北东路转运都勾判官、太原推官。丁母忧,起复,迁大兴县令、监察御史。丁父忧,起复,签南京按察事。

泰和六年,伐宋,尚书省奏:“军兴,随路官,差占者别注,阙者选补,老不任职者替罢,及司、县各存留强干正官一员。”革与签陕西高霖、签山东孟子元俱被诏,体访三路官员能否籍存留正官,行省、行部、元帅府差占员数及事故阙员,老不任职。赴阙奏事,改刑部员外郎,调观州刺史兼提举漕运。知府徒单南平贵幸用事,势倾中外,遣所亲以进取诱革,革拒之。

兴定元年,胥鼎自平阳移镇陕西,革以知平阳府事,权参知政事,代鼎为河东行省。是时兴兵伐宋,革上书曰: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不纳。太原兵后阙食,革移粟七万石以济之。二年,宣差粘割梭失至河东,于是晚禾未熟,牒行省耕毁清野。革奏:“今岁雨泽及时,秋成可待,如令耕毁,民将不堪。”诏从革奏。

十月,平阳被围,城中兵不满六千,屡出战,旬日间伤者过半。征兵吉、隰、霍三州,不时至。裨将李怀德缒城出降,兵自城东南入。左右请革上马突围出。革叹曰:“吾不能保此城,何面目见天子!汝辈可去矣。”乃自杀。赠尚书右丞

赞曰:《传》曰:“君子之言,其利博哉。”徒单镒拱挹一语而宣宗立,厥功懋矣。徒单镒亦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古所谓斗筲之人,即康之谓矣。贞祐执政李革,可谓君子,其进退之际,有古人为相之风焉。

(节选自《金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B.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C.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D.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东汉有尚书台,魏晋之后称尚书省,唐时主要负责执行诏令,为中央政府最高政令执行机关。
B.“权参知政事”中“权”即代理、暂代。“署、行、守、摄、假、迁”都有代理官职之意。
C.“赠尚书右丞”中“赠”指古代朝廷给官员已故曾祖父母、祖父母、妻室的荣典。
D.“赞曰”中“赞”是古人作品中作者或注家用来对作品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论、阐发观点的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革聪明机敏,正直廉洁。他才华出众,过目不忘,拒绝权贵亲信的功名引诱,被朝廷赏识。
B.李革恪尽职守,奉公敬业。两次伐宋他均积极支持,认真递选官员,转运粮食,以济金朝军队。
C.李革体恤民情,保护农耕。他考虑民意,上奏反对朝廷毁耕清野,意见最终为朝廷所采纳。
D.李革竭忠尽智,忠君爱国。平阳被围,他奋勇抵抗,城破之时,他放弃突围,自杀以殉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知州事纳富商赂,以岁课军须配属县,革独不听,提刑司以为能。
(2)徒单镒为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古所谓斗筲之人,即康之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