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北齐太子太保隆之孙。父子绣,隋通州刺史。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

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狐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每有承受,多失事机。伦又托附之,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顺主心。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宇文化及之乱,逼帝出宫,使伦数帝之罪。帝谓曰:“卿是士人,何至于此?”伦赧然而退。化及寻署内史令,从至聊城。伦见化及势蹙,乃潜结化及弟士及,请于济北运粮,以观其变。遇化及败,与士及来降。高祖以其前代旧臣,遣使迎劳,拜内史舍人。寻迁内史侍郎。萧瑀尝荐伦于高祖,高祖任伦为中书令。太宗嗣位,瑀迁尚书左仆射,伦为右仆射。伦素险诐,与瑀商量可奏者,至太宗前,尽变易之,由是与瑀有隙。

史臣曰: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托之巧。党化及而数炀帝,或有赧颜;托士及以归唐朝,殊无愧色。当建成之际,事持两端;背萧瑀之恩,奏多异议。太宗,明主也,不见其心;玄龄,贤相焉,尚容其谄。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

  (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
B.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
C.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
D.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庙号,历时20年。隋朝自建立以来,便十分重视道教对社会的作用,“开皇”即取材于道教经文。
B.“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意,文中即为此意;署还可以指办理公务的机关,例如:专署、公署、官署等。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嗣作名词时有继承人、子孙等意。
D.“左仆射”为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南宋孝宗时改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伦有“揣摩之才”。隋文帝对杨素营建仁寿宫之事非常不满,杨素非常害怕。封伦深谙皇后的爱好及文帝与皇后的关系,劝杨素不必担心,结果,正如封伦所言。
B.封伦娴于吏事。大业年间,虞世基受到隋炀帝的宠幸。虞世基由于不熟悉政务,因而失误颇多。但得到封伦的帮助后,虞世基日益显贵。
C.封伦依附权贵、厚颜无耻。他曾和宇文化及结成同党历数炀帝的罪状,当时他还有些害怕担心,但他巴结依附宇文士及进而归顺唐朝,完全没有羞愧的脸色。
D.封伦背恩负义、心术不正。萧瑀曾向唐高祖推荐封伦,但在太宗面前,封伦经常把他和萧瑀事先商量好的上奏的内容任意改变,导致二人有了矛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
(2)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5 05:4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有德行的人
B.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优厚
C.洎金兵城下,始悔之攻击
D.今宜举景德故事旧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即登科,通常也叫“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相反,应试落榜则称为“落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时期则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之说,其中状元即为会试所取第一名进士。
B.“反旆”,旆是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飘带,泛指旗帜。旗帜是古时军队身份的标识,也是行军征战的指向标。“反旆”即掉转旗帜,指军队转变了行进的方向。文中的“反旆”意思是前来勤王的各路军队都调转旗帜回去了。
C.“东迁”,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即位,一年后迁都洛邑,始称东周。自此,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坐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文中何栗引用周平王“东迁”的典故,借以劝诫皇帝不要听信唐恪迁都之议。
D.“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汉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事务,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顺从臣议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府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早,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亦止。后突厥扰河北,武后以讷世将,诏摄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俄迁幽州都督、安东都护。改并州长史,检校左卫大将军。讷久处边,有战功。开元初,玄宗讲武新丰,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念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明年,契丹、奚、突厥连和,数入边,讷建议请讨,诏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与讷帅众二万出檀州。宾客议:“方暑,士负戈赢粮深讨,虑恐无功。”姚元崇亦持不可,讷独曰:“夏草荐茂,羔犊方息,不费馈饷,因盗资,振国威灵,不可失也。”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师至滦河,与贼遇,诸将不如约,为虏覆,尽亡其军。讷脱身走,而罪宣道及大将李思敬等八人,有诏斩以徇,独宾客免,尽夺讷官爵。俄而吐蕃大酋坌达延、乞力徐等众十万寇临洮,入兰州,剽牧马,诏讷白衣摄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与王睃击之。追及贼,战武阶驿,掎角劫之,破其众;尾北至洮水,又战长城堡,杀卤数万,禽其酋六指乡弥洪,悉收所掠及仗械不赀。时帝欲自将北伐,及讷大克,乃止行。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即军陟功状,拜讷左羽林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以子畅为朝散大夫。又授凉州镇军大总管,赤水、建康、河源边州皆隶节度。俄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久之,以老致仕。卒,年七十二,赠太常卿,谥曰昭定。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节选自《新唐书·薛讷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左威卫将军  摄:代理
B.士负戈粮深讨  赢:担负
C.及讷大 克:战胜
D.即军功状 陟:处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礼成/尤见慰劳/
B.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
C.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
D.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释褐”意义接近,都可指某人首次为官。
B.讲武,指讲习武事。西周有“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的说法,古时讲武多在冬季。
C.白衣,古时未做官的人穿着白色的衣服,后用来称无功名的人或平民。
D.致仕,古时候指官员退休,即把俸禄和官职还给君主之意,也称作致事、乞骸骨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讷心怀百姓,正直敢言。来俊臣受贿,打算用义仓粮食去偿债,因薛讷上书而获罪。
B.薛讷出身将门,深受重用。在代理左威卫将军后,又历任幽州都督、检校左卫大将军等职。
C.薛讷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新丰讲武之时,其部井然,即使皇帝派人前去传召,也难入其军门。
D.薛讷久戍边疆,颇有战功。虽曾败于契丹、奚、突厥联军,但后来大胜侵扰临洮的吐蕃。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
(2)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斛”,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C.“班剑”, 是有纹饰的剑的意思。“班”即“斑”。从文章里看,这里是提高了萧子良仪仗的规格。
D.“薨”, 古代称帝王、王侯的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的官死亦以此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工举子业,名倾一时。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

申甫者,僧也,好谈兵,方私制战车火器。帝纳声言,取其车入览,授都司佥书。即日召见,奏对称旨。超擢副总兵,敕募新军,便宜从事。改声御史,参其军。甫亦阵亡。声痛伤之,言甫受事日浅,直前冲锋,遗骸矢刃殆遍,非喋血力战不至此。帝亦伤之,命予恤典。

声耻无功,请率参将董大胜兵七百人,甫遗将古壁兵百人,及豪杰义从数百人,练成一旅,为刘之纶奇兵,收桑榆之效,不许。俄以清核军需告竣,奏繳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东江自毛文龙被杀,兵力弱,势孤。声因东宫册立,自请颁诏朝鲜,俾联络东江,张海外形势。帝虽嘉其意,亦不果用。

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帝未及报,声再疏恳言之,终不用,遂屡疏乞归

后大学士徐光启荐声同修历书,辞不就。以御史召,亦不赴。八年春,起山东佥事,复两疏力辞。乡郡多盗,声团练义勇,为捍御。十六年,风阳总督马士英遣使者李章玉征贵州兵讨贼,迂道掠江西,为乐平吏民所拒击。比抵徽州境,吏民以为贼,率众破走之。章玉讳激变,谓声及徽州推官吴翔风主使。士英以闻,声两疏陈辨。帝察其无罪,不问。其年冬,廷臣交荐,即命召用,促入都陛见,未赴而京师陷。

福王立于南京,超摧声左佥都御史,声坚不起。大清兵破南京,列郡望风迎降。声纠集士民保绩溪、黄山,分兵扼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贵池吴应箕等多应之。乃遣使通表唐王,授声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诸道军。拔桂德、宁国诸县。九月下旬,徽故御史黄澍降于大清,王师间道袭破之。

声被执至江宁,语门人江天一曰:“子有老母,不可死。”对曰:“天一同公起兵,可不同公殉义乎!”遂偕死。唐王赠声礼部尚书,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金声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
B.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
C.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
D.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子业,即“举业”,科举时代指为应考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B.桑榆,即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文中指傍晚。
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又曰“储宫”。
D.乞归,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声擅长举业,颇受赏识。崇祯元年中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宫廷召对时,得到崇祯皇帝激赏,升任御史、监军。
B.金声性格刚直,拒不受命。他上书建议破格用人御敌,被皇帝斥责并罢官,后徐光启推荐他修历书,他坚持不就。召他当御史,也不赴任。
C.金声拒不投降,坚持抗清。清军攻陷南京,金声同门生江天一率众在徽州起兵抗清,应者甚众,连克旌德、宁国、宣城和泾县等地,一时声威大震。
D.金声兵败被捕,慷慨就义。徽州的原任御史黄澍向大清投降了,与清军里应外合,金声与门生江天一就义。唐王追赠金声为礼部尚书,谥文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
(2)即日召见,奏对称旨,超擢副总兵,敕募新军,便宜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