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②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 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 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 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
①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
②上:汉武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涉:到,进入。
B.徒斩车辐而持之徒:仅仅。
C.单于遮其后 遮:遮盖。
D.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脱:逃脱。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B.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C.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D.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敢。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因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阅读《苏武传》选段,回答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 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小题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殿阶
B.子卿不欲降,何以陵过:过错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让:责备
【小题5】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武父子无功德,皆陛下所成就阉竖恐终其患,遂共谗之
B.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
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前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D.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9 05:0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列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霫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B.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C.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D.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称进士。一甲授官,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C.路,我国古代宋元时期最高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划。
D.薨,古代用于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从汉朝开始太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桢少年好学。即使祖上为官,也不曾荒废学业,还曾经学习准备考取进士。
B.高桢不畏权贵。痛打海陵王宠爱之人,检举官吏罪状无所回避,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
C.高桢尽责政事。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
D.高桢方正严肃,简朴沉静。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和妻子女儿端坐一整天,也不苟言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
(2)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玮,何伯祥之子,袭父职,知易州.从围襄樊,宋将夏贵率舟师来救,玮时建营于城东北,当其冲.贵兵纵火焚北关,遂进逼玮,万户脱因不花等呼玮入城, 玮曰:“建功立业,此其时也,何、避焉!”乃率其众,誓以死战,开营门,以身先之,贵败走。至元十一年,丞相颜伯受名伐宋,辟玮为帐前都镇抚。师次阳罗堡,夏贵率战舰列江上下,玮从元帅阿术,率众先渡,诸军继之,贵复败走。宋丞相贾似道率舟师拒于丁家洲,玮将勇敢士出战,夺舟千余艘,似道遁去。三十一年,拜中书参知政事。时宰执凡十一人,玮曰:“古者一相,专任贤也,今宰执员多,政出多门,转相疑忌,请损之。”不从,遂乞代。
大德四年,授侍御史,以母病辞。七年,授御史中丞,陈当世要务十条,成宗嘉纳之。京师孔庙成,玮言:“唐、虞、三代,国都、闾巷莫不有学,今孔庙既成,宜建国学于其侧。”从之。赛典赤等还自贬所,复相位,玮言:“奸党不可复用,宜选正人以居庙堂。”帝深然之。监察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剌哈孙受赃,具服,而哈剌哈孙密结权要,以枉问诬章。玮率台臣入奏,辨论剀切,章遂得释。成宗崩,丞相阿忽台奉皇后旨,集廷臣议袱庙用摄政事,玮难之,阿忽台变色曰:“中丞谓不可行,独不畏死耶?”众皆危惧,玮从容曰:“死畏不义耳,苟死于义,夫复何畏!”未几,以疾去位。武宗即位于上都,授太子副詹事,遣使促使就职,复遥授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节选自《元史·何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B.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C.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D.武宗至自上都/临朝/问曰/孰为何中丞/玮出拜/帝曰/朕知卿以忠直为国/朕有不逮卿/当勉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从1264年到1294年忽必烈驾崩,一共使用了31年,因此忽必烈又被称为“至元大帝”。
B.丞相,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战国秦悼武王二年始设,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
C.孔庙,是祭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庙,其中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孔庙。
D.成宗,文中指元成宗,“成宗”是其庙号,即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玮英勇善战。宋军援救襄樊,何玮所部位于首当其冲的城东北,但何玮毫不畏惧,及时鼓舞士气,拼死作战,打败了宋军。
B.何玮战功卓著。在元军打败宋朝将领夏贵率领的水军和击败宋朝丞相贾似道率领的水军的战斗中,何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C.何玮关心国事。他担任御史中丞时,向成宗上奏陈述十条当时的重要事务,包括在孔庙旁建立国立学校的建议,得到成宗嘉奖和采纳。
D.何玮正直敢为。他先反对赛典赤等人出任宰相,后在监察御史郭章被诬陷时率谏官陈奏皇上,辨明了事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玮将勇敢士出战,夺舟千余艘,似道遁去。
(2)今宰执员多,政出多门,转相疑忌,请损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欲之    士兵  舆马者 凭借
B.扶而之 使……离开    而江河 断绝
C.伯夷叔齐之  以……为耻    贵无贱 没有
D.我安归矣    往,到 作《师说》以之 赠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怨是希     心一也
B.盍往归     风雨兴
C.不知非矣   皆出于此乎
D.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死。
C.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司马迁在记叙先贤的事迹时也提出了疑问。
D.作者认为世俗浑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了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了清高之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钦若早孤,郁爱之。太宗伐太原时,钦若才十八,作《平晋赋论》献行在。郁为濠濠州判官,将死,告家人曰:“吾历官逾五十年,慎于用刑,活人多矣,后必有兴者,其在吾孙乎!”
钦若擢进士甲科,为亳州防御推官,迁秘书省秘书郎,监庐州税,改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时毋宾古为度支判官,尝言曰:“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仆将启蠲之。”钦若一夕命吏勾校成数,翌日上之。真宗大惊曰:“先帝顾不知邪?”钦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与陛下收人心尔。”即日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帝益器重钦若,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
河阴民常德方讼临津县尉任懿赂钦若得中第,事下御史台劾治。初,钦若咸平中尝知贡举,懿举诸科,寓僧仁雅舍。仁雅识僧惠秦者与钦若厚,懿与惠秦约,以银三百五十两赂钦若,书其数于纸,令惠秦持去。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懿再入试第五场,睿复持汤饮至贡院,钦若密令奴索取银,懿未即与而登科去。仁雅驰书河阴,始归之。德方得其书,以告御史中丞赵昌言,昌言以闻。既捕祁睿等,亦请逮钦若属吏。帝方顾钦若厚,命邢昺、阎承翰等于太常寺别鞫之。懿更云妻兄张驾识知举官洪湛,尝俱造湛门。始但以银属二僧,不知达主司为谁。昺等遂诬湛受懿银。湛坐削籍、流儋州,而钦若遂免。
仁宗即位。兼译经使,始赴传法院,感疾亟归。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及所亲信二十余人。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
(选自《宋史·列卷第四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
B.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
C.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白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
D.会钦若已入院属/钦若客纳所书于钦若妻李氏/惠秦减所书银百两/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书懿名于臂/并以所约银告钦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甲科:唐宋时进士分甲乙科,明清时期通常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B.翰林学士:一种荣誉称号。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北宋承唐制,翰林学士仍掌制诰。
C.知贡举:唐宋时特派大臣主持进士考试,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一般以朝廷名望大臣担任。
D.削籍:籍,指做官名册,削籍是指从官名册中除去某人名氏,永不录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钦若少负才学,祖父寄予厚望。年仅十八岁的王钦若,作《平晋赋论》一文献给正在都城指挥征伐太原的太宗。祖父临死遗言中认为他以后可以光宗耀祖。
B.王钦若理政得力,亦擅逢迎圣意。任职期间,一夜之间就指挥属下算清楚五代以来百姓拖欠的赋税数额。而面对皇帝的疑问,他三言两语便使得圣心大安。
C.王钦若利用职权,趁机索贿受贿。在主持科举考试期间,他竟然让自己的家仆去向行贿者索要银两。
D.王钦若身仕两朝,均得皇帝恩宠。无论真宗朝还是仁宗朝时,他都如鱼得水,皇帝对他也是信任有加。在他去世后,仁宗更是给予他非比寻常的抚恤恩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
(2)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讳,因以字行。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父琦,晋兵部侍郎。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晋少帝弟重睿领忠武军节度,以余庆为推官。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即以为定国军掌书记。世宗尝镇澶渊,濮为属郡,故知其为人也。
太祖历滑、许、宋三镇,余庆并为宾佐。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太祖征潞及扬,并领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丁母忧。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九年,卒,年五十。赠镇南军节度。
余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
(选自《宋史•吕余庆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B.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C.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D.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讳,古人要对君主或尊长之名避讳,吕余庆本名胤,与宋太祖赵匡胤名字中的一个字“胤”相同,故称偏讳。
B.荫补,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人入学任官的待遇,虽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
C.开宝六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D.迁,指古代官职调动变迁,一般指官职的升迁,降职一般用“左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吕余庆有才干,便向周世宗举荐其为从事,不料周世宗早已对吕余庆有所了解,因为吕余庆任职的濮州曾是周世宗镇守澶渊时的属郡。
B.吕余庆在宋太祖即位后便受到恩宠,把他从一个地方的观察判官擢升为给事中,同时他的父亲也荣膺此职,父子同朝为官,官秩相同。
C.吕余庆曾经与宰相交替执掌政事印,不久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处理机务之任,朝廷便授任他为尚书左丞。
D.当权臣赵普因为忤旨被罢免后,原来的同僚们争着构陷赵普,唯有吕余庆尽力给宋太祖辨明情况,宋太祖的怒气渐渐缓释了,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一个宽厚长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
(2)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