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六年上疏乞纂修《大明通典》,并续成《宋元纲目》,章下所司。十一年迁礼部右侍郎,辞,不许。丁父忧,服除,起南京吏部右侍郎,就改礼部左侍郎。

二十二年春,召佐兵部。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诏从之,命都御史屠滽往。贵州镇巡官奏苗反,请发兵,廷议将从之。直言起衅邀功,不可信。命官往勘,果无警。是年九月改户部兼翰林学士,入内阁。逾月,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直明敏博学,练习朝章,而躁于进取。而性矜忌,不自检饬,与吏部尚书尹旻相恶。直初觊礼部侍郎,而旻荐他人。直以中旨得之。次日遇旻于朝,举笏谢。旻曰:“公所谓简在帝心者。”自是怨益深。后在南部八年,郁郁不得志,属其党万安、彭华谋内召,旻辄持不可。诸朝臣亦皆畏直,幸其在南。及推兵部左、右侍郎,吏部列何琮等八人。诏用琮,而直以安、华及李孜省力,中旨召还。至是修怨,与孜省等比。陷旻父子得罪,又构罢江西巡抚闵珪,物论喧然不平。刑部郎袁清者,安私人,又幸于内侍郭闰。勘事浙江,輘轹诸大吏,吏部尚书李裕恶之。比还,即除绍兴知府。清惧,累章求改,裕极论其罪,下诏狱。安、闰以属直,为言于孜省,取中旨赦之,改知郧阳。孝宗立,进士李文祥,御史汤鼐、姜洪、缪樗,庶吉士邹智等连章劾直。给事中宋琮及御史许斌言直自初为侍郎以至入阁,夤缘攀附,皆取中旨。帝于是薄其为人,令致仕。弘治九年表贺万寿,并以太子年当出合,上《承华箴》,引先朝少保黄淮事,冀召对。帝却之。正德中卒,谥文和。

(节选自《明史•尹直传》)

(注释)①輘轹(línɡ lì):车轮碾压。比喻践踏,欺压;②出合:皇子出宫接受和管理封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B.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C.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D.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B.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直人仕以后,建言积极、有实干精神。他上疏请求修纂《大明通典》,并续写完成《宋元目录》,在处理占城王以及贵州镇巡官求援等问题上表现出果决、明察的优点。
B.尹直聪敏博学,熟悉朝纲,但求官心切。他一心想要担任礼部侍郎一职,但当尹曼举荐了他人之后,他凭借内宫直接下旨夺得此位,与尹旻之间的怨恨逐步加深了。
C.尹直结党营私,在朝廷内部多不得人心。在尹旻等人的阻挠下,尹直在南部为官八年,郁郁不得志,等他回来便开始勾结万安、彭华、李孜省以及袁清等复仇,后他被李裕贬为绍兴知府。
D.尹直被人弹劾,被皇帝鄙薄,后来借上表为皇帝祝贺生日谋求复出,但是没有成功,死后谥为“文和”。
【小题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矜忌,不自检饬,与吏部尚书尹旻相恶。
(2)陷旻父子得罪,又构罢江西巡抚闵珪,舆论喧然不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1 05:2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在明官抚顺所游击。太祖克乌喇,乌喇贝勒布占泰走叶赫。太祖伐叶赫,叶赫诉于明。明使告太祖,诫毋侵叶赫。太祖以书与明,言叶赫渝盟悔婚,复匿布占泰,不得已而用兵,躬诣抚顺所,永芳迎三里外,导入教场,太祖出书畀永芳,乃引师还。

后三岁为天命元年,又三岁,始用兵于明。师至抚顺所,遂合围,使持书谕永芳曰:“明发兵疆外卫叶赫,我乃以师至。汝一游击耳,战亦岂能胜?汝多才智,识时务,我国方求才,况如汝者有不加以宠荣与我一等大臣同列者乎?汝若欲战,我矢岂能识汝?若我师入城,男妇老弱必且惊溃。勿谓我恫喝,汝思区区一城且不能下,安用兴师?

永芳得书,立城南门上请降,而仍令军士备守具。上命树云梯以攻,不移时,师登,斩守备王命印等。永芳冠带乘马出降,匍匐谒上,上于马上以礼答之,传谕勿杀城中人。明日,命隳其城,编降民千户,迁之赫图阿喇。命依明制设大小官属,授永芳三等副将,以上第七子贝勒阿巴泰女妻焉。太祖伐明取边城,自抚顺始;明边将降太祖,亦自永芳始。

六年,下辽、沈。永芳皆从,以功授三等总兵官。明巡抚王化贞及诸边将屡遣谍招永芳,永芳辄执奏,上嘉奖,敕免死三次。

太宗即位,以朝鲜与明将毛文龙相应援,命贝勒阿敏等帅师讨之,永芳从。上谕阿敏等曰:“朝鲜理当讨,然非必欲取之。凡事相机度义而行。”克义州,分兵攻铁山,击走文龙;进下定州、安州,次平壤,遂渡大同江。

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阿敏欲遂攻其都城,永芳进曰:“前与朝鲜书,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今食言不义。盍暂驻待之?”诸贝勒皆是其言,阿敏怒,叱永芳曰:“尔蛮奴,何多言!我岂不能杀尔耶?”师再进,次平山,倧所遣大臣至师,卒如永芳议,遣刘兴祚、库尔缠如倧所,莅盟而还。

八年,永芳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B.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C.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D.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是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
B.陴,古代指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俗称“城垛子”。
C.副将,古代指各级主将的辅佐将领,在职位上略低于偏将。
D.蛮奴,指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文中是阿敏贝勒对明朝降将李永芳的蔑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永芳给太祖留下较好印象。当年太祖攻打叶赫时,亲自前往抚顺所李永芳的驻地,李永芳出迎三里,表示出对太祖的敬意。
B.李永芳因有才能受赏识。太祖围困抚顺时,对李永芳非常赏识,认为他是一个人才,并劝他识时务。最终,李永芳权衡之后归顺了太祖。
C.李永芳军功卓著。他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在攻打辽阳、沈阳等战役中建立了功勋,因此被授予三等总兵官,并被赐予“免死三次”的特权。
D.李永芳作战讲道义。在跟随阿敏攻打朝鲜时,阿敏要攻打朝鲜的都城,李永芳认为这样做不义,应该等朝鲜的大臣来。结果遭到阿敏的训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谓我恫喝,汝思区区一城且不能下,安用兴师?
(2)上谕阿敏等曰:“朝鲜理当讨,然非必欲取之。凡事相机度义而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用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泰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和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其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奏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鼓:弹奏
B.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摩:倒下
C.赵得其情则弗予    情:真实意图
D.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 绐:欺骗,欺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为赵王击缻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因跪请秦王 因人之力而敝之
C.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是寡人之过也
D.以明大王之失信  以旌其所为
【小题3】对上面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描述渑池之会上的斗争:秦王步步紧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运用对比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蔺相如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
B.司马迁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蔺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的“前”这一动作,表现出他的机智;“跪请秦王”表现了他对秦王的恭敬,显示出两人地位的悬殊。细节描写,精炼而准确传神。
C.王世贞对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从蔺相如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形势进行周密的论证,认为应该千方百计地使秦王处于理曲的境地,而不必采取“使舍人怀(璧)而逃之”的不光明的手段。
D.王世贞把完壁归赵和赵国这种功绩的取得归功于“天”,认为这是天意的安排,并且指出蔺相如的行为可能会招致严重的后果来照应开头的“予未敢以为信也”,使得本文结构谨严,论证周密,令人叹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肖胄,字似夫,相州安阳人。曾祖、祖父两代任宰相,父韩治、以萌补承务郎,历开封府司录。与府尹同对殿中,徽宗问其家世,赐同上舍出身,除卫尉少卿,赐三品服。
寻假给事中、充贺辽国生辰使。既还,时治守相州,请祠。肖胄因乞补外侍疾,诏除直秘阁、知相州,代其父任。陛辞,帝曰:“先帝诏韩氏世官于相。卿父子相代,荣事也。”在相四年,王师传燕,肖胄策幽蓟且有变,宜阴为守备。已而金骑入境,野无所掠而去。
绍兴二年,诏百官各言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肖胄之言,时多所采纳。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三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充通问使,以胡松年副之,肖胄慨然受命。时金酋粘罕专执政,方恃兵强,持和战离合之策,行人皆危之。
肖胄至金国,金人知其家世,甚重之,往返才半年。自帝即位,使者凡六七年未尝报聘,至是始遣人偕来。肖胄先北使入对,与朱胜非议不合,力求去,以旧职知温州,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五年,诏问前宰执战守方略,肖胄言:“江之南岸,旷土甚多,沿江大将各分地而屯,军士旧为农者十之五六,择其非甚精锐者,使之力耕,农隙则试所习之技艺,秋成则均以所种之禾麦,或募江北流徒及江南无业愿迁之人分给之,创为营屯。止则固守,出则攻讨。”起知常州,召赴行在,提举万寿观,寻除签书枢密院事。
和议已定,复命肖胄为报谢使。接伴者逆于境,谓当称谢恩使。肖胄论难三四反,遂语塞。既至,金遣人就馆议事,肖胄随问随答,众皆耸听。其还,给毡车及顿递宴设,自肖胄始。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寻奉祠,与其弟膺胄寓居于越几十年。事母以孝闻,弟不至不食,所得恩泽,皆先给宗族。卒,年七十六,谥元穆。
(选自《宋史·韩肖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B.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C.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D.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的权利。文中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B.诏:皇帝的命令或文书。古人有时称皇帝的命令或文书为敕、诰、疏。
C.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也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也称作“行在所”。
D.奉祠:指五品以上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担任无职事、只领俸禄的闲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肖胄家世显赫,受到器重。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代担任宰相,徽宗知道他的家世后,授予官职;金人知道他的家世后,也非常看重他。
B.韩肖胄孝顺父母,尽心侍奉。他曾为了便于侍奉生病的父亲请求补授地方官,与弟弟寓居在南越几十年,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C.韩肖胄不惧危险,出使金国。他担任通问使时,局势艰险,他慷慨受命,出使金国,返回时,金国送给他毡车并且设宴款待。
D.韩肖胄积极建言,加强守备。他提出让以前务农的部分军士耕作,或者招募江北流民及江南无业愿意迁徙的人授给田地,创立屯田制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相四年,王师传燕,肖胄策幽蓟且有变,宜阴为守备。
(2)接伴者逆于境,谓当称谢恩使,肖胄论难三四反,遂语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世忠,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B.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C.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D.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良臣: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B.日者言当作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崇宁四年:“崇宁”以及后文的“绍兴”“建炎”“太祖”都是皇帝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
D.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官职名,宋代开始设置,以总辖诸将,元明没有设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未驯服的马驹。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B.韩世忠接到皇帝的手御,非常感动,亲自率领军队渡水驻守高邮,等候金人的步兵。
C.韩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韩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
(2)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