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少以荫补隋右勋侍。大业末从征辽赀乏行及汾阴度后期且诛遂与其属椎牛犯法讽吏捕系。岁余,以赎论,因亡命,盗马自给。至太原,阴事高祖。又察太宗资度非常,益自托。由是蒙亲礼,出入连骑,间至卧内。兵将举,弘基募士,得二千人。王威等鲠大事,弘基与长孙顺德伏合后,麾左右执之。从攻下西河,宋老生败,弃马投堑,弘基斩其首,拜右光禄大夫。师至蒲,引兵先济河,下冯翊。为渭北道大使,命殷开山副之。西徇扶风,众至六万,南度渭,次长安故城,振队金光门。隋将卫文升来拒,弘基逆击,擒甲士千余,马数百。时诸军尚未至,弘基最先胜。高祖悦,赐马二十匹。京师平,功第一,授右骁卫大将军。
讨薛举,战浅水原,八总管军皆没,唯弘基一军战力,矢尽,为贼拘。帝以临难不屈,优护其家。仁杲平,乃克归,官之如初。刘武周犯太原,弘基屯平阳,复陷贼。俄自拔归,授左一总管。从秦王屯柏壁,以劲卒二千繇隰州趋西河,蹑贼归路。贼锐甚,弘基坚壁储勇。及宋金刚遁走,率骑尾之介休,与王合击,大破之。累封任国公。从击刘黑闼,还,除井钺将军。会突厥患边,督步骑万人备塞,自豳北东拒子午岭,西抵临泾,筑障遮虏。
贞观初,李孝常等谋反,坐与交,除名为民。岁余,起为易州刺史,复封爵。召授卫尉卿,改封夔国。以老乞骸,为辅国大将军,朝朔望,禄赐同职事。太宗征辽,召为前军大总管,战驻跸山,有功,累加封户至千一百。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日“襄”。
始,弘基病,给诸子奴婢各十五人,田五顷,谓所亲日:“使贤,固不藉多财;即不守此可以脱饥冻。”余悉散之亲党。。
(节选自《新唐书•刘弘基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业末/从征辽赀/乏行及汾阴/度后期且诛/遂与其属椎牛/犯法讽吏捕系
B.大业末/从征辽/赀乏/行及汾阴/度后期且诛/遂与其属椎牛犯法/讽吏捕系
C.大业末/从征/辽赀乏/行及汾阴/度后期且诛/遂与其属椎牛犯法/讽吏捕系
D.大业末/从征辽赀乏/行及汾阴/度后期且诛/遂与其属椎牛/犯法讽吏捕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罢免家居或丁忧回籍的官吏被重新起用,是古代选拔、授予官职的一种方式。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授” “除” “辟” “举”等。
B.乞骸: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其表示同一意思的还有“致仕” “乞身” “下车”等。
C.开府仪同三司:开府指古代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开府置官属,本系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隋、唐以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的官阶。
D.谥:就是用一两个字对逝者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分官谥和私谥两种。官谥主要是对帝后和诸侯大臣的评价,由朝廷赠予;私谥主要是对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的评价,由其亲戚、门生、故吏议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弘基非常聪明且有政治远见。还在自己是盗马贼的时候就暗中结交李渊,后又刻意结纳李世民,受到李世民的信任,为他日后出将封侯奠定了基础。
B.刘弘基作战勇敢,奋不顾身。征讨薛举,在浅水原刘弘基孤军奋战,矢尽被俘。唐太宗为了嘉奖他临难不屈,厚赐他的家属。
C.刘弘基很懂行军用兵之道。跟随秦王屯兵柏壁,阻断敌人的后路,当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 他坚壁高垒,拒不出战,当敌人退走,他却在后追击,并会合秦王,大破敌军。
D.刘弘基恩遇优渥。因罪削职却很快被重新起用,年老辞职反而受到加封,并被特许只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死后受到追封并被恩准入昭陵陪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徇扶风,众至六万,南度渭,次长安故城,振队金光门。
(2)使贤,固不藉多财;即不守此可以脱饥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8:50: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质生之夕,母梦神人授以五色笔。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及维翰出铕相州,历泰宁、晋昌二节度,皆请质为从事。维翰再相,质迁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
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 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命刺史县令,必以户口版籍为急。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世宗初征淮南,驻寿、濠,锐意攻取,且议行幸扬州。质以师老,与王溥泣谏乃止。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质趋前曰:“仪近臣也,过小不当诛。”因免冠叩头泣下,曰:“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致近臣于死地耶?愿宽仪罪。”世宗意遂解,复坐,即遣赦仪。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賜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闵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亊生产,真宰相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八》)
【小题1】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止确的一项是
A.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
B.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
C.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义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
D.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又称《书》,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B.契丹,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唐灭亡后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
C.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引中为朝廷、京城等。此处指京城。
D.世宗,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其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质喜欢读书,颇有才华,他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就能教授学生;并且凭借文章深得桑维翰的器重,被启用为监察御史。
B.范质善草诏令,深得信任。无论是少帝还是周祖,对他起草的诏令都非常满意;他生病时,世宗曾賜他钱百万就医买药。
C.犯质为人正直,敢于进谏。他曾与王溥泣谏太宗不要攻取扬州;并且为了救窦仪,曾请求世宗不要因小过错诛杀近臣。
D.犯质不受馈赠,廉洁自持。他从未接受各方人士的馈赠,身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太祖夸赞他是个真正的宰相。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
②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左尹项者,项羽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固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安在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⑤大王来何操 ⑥此天子气也
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⑧得复见将军于此
A.①⑧/②⑤⑦/③④/⑥B.①⑤/③/④⑥/②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⑥/⑦⑧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乃因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可看出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之口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对曰:“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三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选自《明史·陈献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B.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B.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C.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献章教其弟子李承箕,只是与他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却对“道”只字不提,时间长了,李承箕竟也有所领悟,辞别而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口:“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口:“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都……”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口:“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口:“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以上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栎阳:古县名,战国时秦国之都。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B.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C.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用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东向,在我国古代礼仪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
D.《史记》,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年少时不喜学文而喜学兵法。项羽少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剑术也没学成,但他主动要求学习“万人敌”。
B.项羽少有壮志,抱负远大。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羽竟然说自己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他志向远大,抱负不凡。
C.项羽豪爽直率,胸无城府。当刘邦屈尊前来道歉,阐明与项羽之间的误会后,项羽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刘邦军中内奸曹无伤。
D.项羽为人不忍,优柔寡断。当范增三次给项羽使眼色并举起玉佩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时,项羽默然不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广三子,曰当户、椒、敢,皆为郎。当户蚤死,有遗腹子陵。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

天汉二年,陵自请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引兵东南,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至遮虏障者相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壮而许之  壮:赞许。
B.期至遮虏鄣者相待    期:盼望。
C. 北首争死敌  北首:面朝北。
D.上以迁诬罔  诬罔:欺诈。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B.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C.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D.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年轻时有名气。他擅长骑马射箭,爱护关心他人,谦虚礼让,降低身份结交贤士;汉武帝认为他有其祖父李广的风度。
B.李陵指挥有方。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他沉着冷静,出营对阵,命所有士兵一起射箭,击退并追击匈奴,杀死匈奴数千人。
C.李陵未能死节。李陵率领的军队被围在谷中,损失惨重;他与韩延年率众突围,匈奴紧追不舍,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匈奴。
D.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虽然被俘,但摧败匈奴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李陵之所以投降,是想等待机会报效汉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2)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