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中宗将南郊,诏定仪典。时祝钦明、郭山恽建言皇后为亚献①,无量以不副礼而固争,时左仆射韦巨源佐钦明,故无量议格。
玄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封舒国公。母丧解,诏州刺史薛莹吊祭,赐物加等。庐墓左,群鹿犯所植松柏,无量令毋捕杀之,但号诉日:“山林不乏,忍犯吾茔树耶?”自是群鹿驯顺,不复枨触。无量为终身不御其肉。丧除,召复故官。
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无量鄙其言,以为不足听,乃上疏曰:“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②则天人和会,灾异讫息。”帝是崇语,车驾遂东。无量又上言:“自古受命之君,必兴灭继绝,崇德报功。故存人之国,大于救人之灾;立人之后,重于封人之墓。愿到东都,收叙唐初逮今功臣世绝者,虽在支庶,成得承袭.”帝纳其言。
初,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无量建请缮录补第,以广秘籍。天子诏于东都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无量为之使。因表闻喜尉卢馔、江夏尉陆去泰、左监门率府胄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尉徐楚璧分部雠定。卫尉设次③,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不数年,四库完治。
卒,年七十五。帝闻悼痛,赠礼部尚书,谥日文,葬事官给。
(节选自《新唐书·褚无量传》)
【注】①亚献,祭祀时第二个献酒称“亚献”。②绝世,断绝禄位的世家。③设次,
设置帐棚,供临时居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B.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C.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D.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攉,这里是提升官职之意。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晋、迁、陟、加等。
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无量学问渊博。他少年时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经学,专心攻读,尤其精通《礼》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凭借对《礼》和《史记》的精通被提拔为官。
B.褚无量心地仁慈。在墓旁构筑小屋守丧期间,群鹿冲犯他种植的松柏,他下令不要围捕猎杀,以后群鹿也不再前来触犯松柏,为此他终生不再吃鹿肉。
C.褚无量敢于直谏。在太庙坍塌的情况下,姚崇执意提出不改变皇帝到东都的行程,褚无量反对姚崇的建议,并劝谏皇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灾异。
D.褚无量注重文化典籍的修订。唐高宗时藏入宫中的旧书,次序杂乱无章,他建议请人整理誊写,补订次序,扩充珍贵的典籍,为此事的主管官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量以不副礼而固争,时左仆射韦巨源佐钦明,故无量议格。
(2)愿到东都,收叙唐初逮今功臣世绝者,虽在支庶,成得承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4 05:18: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登进士第(__________) 
(2)操行坚正,于世务(____________) 
(3)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____________) 
(4)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 (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小题3】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思安,陈留张亭里人也。初事汴将杨彦洪为骑士。好拳勇,未弱冠,长七尺,超然有乘时自奋之意。唐中和三年,太祖镇汴,尝大阅戎旅,睹其材,甚伟之,因锡名思安,字贞臣。思安善飞槊,所向披靡,每从太祖征伐,常驰马出敌阵之后,测其厚薄而还。或敌人有恃猛自炫者,多命取之,必鹰扬飙卷,擒馘于万众之中,出入自若,如蹈无人之地。太祖甚惜之,命副王虔裕为踏白将。
时巢、蔡合从,太祖每遣侦逻,必率先独往。巢败走,思安领所部百余人追贼,杀戮掩夺,众莫敢当。寻领军袭蔡寇于郑,都将李唐宾马而坠,思安援槊刺追者,唐宾复其骑而还。又尝与蔡人斗,当阵生擒贼将柳行实。其后渡长淮,下天长、高邮二邑,又拒孙儒,濠州,皆有奇绩。累迁为诸军都指挥使,奏官至检校左仆射,寻拜亳州刺史。练兵御寇,边境肃然。思安为性勇悍,每统戎临敌,不大胜,必大败。
开平元年春,率兵伐幽州,营于桑乾河,掳获甚众,燕人大惧。及军回,率诸军伐潞,累月不克,师人多逸。太祖怒甚,诏疏其罪,尽夺其官爵,委本郡以民户系焉。逾岁起之,复令领兵,亦无巨绩可纪。太祖尝因命将授钺,谓左右曰:“李思安当敌果敢,无出其右者,然每遇藩方择材,吾将用之,则败闻必至,如是者二三矣,则知飞将数,前史岂虚言哉!”乾化元年秋,又以为相州刺史。思安自谓当拥旄仗钺,及是殊不快意,但日循安,无意为政。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选自《旧五代史·卷十九列传第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唐宾马而坠    踬:绊倒。
B.又拒孙儒,濠州   迫:逼迫。
C.则知飞将数 奇:命运不好。
D.但日循安 晏:安乐。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B.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C.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D.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思安英勇善战,梁太祖很看重他,命令他做王虔裕的副手担任踏白将。
B.李思安渡过长淮,经过天长、高邮二座城邑,又抗拒孙儒,无不立下奇功。
C.梁太祖曾经感叹道:李思安临敌果断勇敢,没有人能超过他,但每当我挑选人才,准备任用他的时候,总会传来他失败的消息。
D.在相州任刺史时,李思安自认为应当统领士兵,而不应屈居于此,所以心中很不愉快。
【小题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镇汴,尝大阅戎旅,睹其材,甚伟之。
②及军回,率诸军伐潞,累月不克,师人多逸。
(2)请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思安“勇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每
B.大王必欲
C.而相如叱之
D.以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是随侍在王公贵族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东西两汉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害怕看见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列小题。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父谏,擢明经第,仕至右补阙,以武略改崇仪使。利用少喜谈辨,慷慨有志操。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迁为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武帝设立,至宋后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
B.“改”,古代官职调动说法之一,文中的“迁”、“擢”、“补”、“进”等与之类似,有降职之意。
C.京师,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开封。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利用智勇过人,承继父亲基因。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曹利用生性勇悍,年少便睿智善辩。
B.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面对契丹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慷慨陈词,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能智击贼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平定了岭南的骚动;最终官至尚书右仆射。
D.曹利用恃功而骄,终无罪而冤死。梗直而仗恃有功的曹利用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也因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2)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人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大子与之进论访白鹿洞书院址奏复其旧为《学规》倪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栗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单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中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注)①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B.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C.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所欲
旧/为《学规》俾守之
D.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登旧/为《学规》俾守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B.“九考”指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每年秋天,各州举行,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C.“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它们都是儒家经典。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与“乞骸骨”“下车”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自小聪慧过人。读《孝经》,只看过一遍,就知道为人的是与非;和小伙伴玩耍,只有他能画出八卦图形,他的父亲感到惊奇。
B.朱熹注重人才培养。任同安县主簿时挑选德才优异之人做学生,每天给他们传授古圣先贤提升自身修养之事和治理人民的学问。
C.朱熹关心民众疾苦。浙东闹大饥荒,在朝廷奖赏救荒之人后,他才肯再次受职赴任,并随即写信召募米商,免商税,征粮救灾。
D.朱熹一生著书颇丰。认为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并著书共一百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