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平赣州寇。成化元年,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迁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十二年,大学士商洛等以云南远在万里,西控诸夷,南接交胝,镇守中官钱能贪咨甚,议遣大臣有威望者力巡抚镇压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能大惧,急属贵近请召恕还。遂改恕掌南京都察院,参赞守备机务,能事立解,置不问,还南京数月,迁兵部向书,考逸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威不悦。而钱能归,屡谱恕于帝。帝亦街恕数直言,遂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鱼。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时钱能亦守备南京,语人日:“王公,天人也,普敬事而已。”恕坦怀待之,能卒敛戢。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章。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不可,必日:“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日“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于是贵近皆侧目,帝赤颇厌苦之。
孝宗即位,召入为吏部尚书,寻加太子大保。先是,中外劾大学士刘吉者必荐恕吉以是大老凡恕所推举必阴挠之。陕西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桢,诏别推,恕执奏日:“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是必左右近臣意有所属。臣不能承望凤指,以圃禄位,且陛下既以桢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帝乃卒用祯。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拨擢之恐后。弘冶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
正德三年四月卒,年九十三,讣闻,辍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节选自《明·列传第七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断彼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外劾大学士刘吉者/必荐恕吉/以是大老/凡恕所推举/必阴挠之
B.中外劾/大学士刘吉者/必荐恕吉/以是大老/凡恕所推举/必阴挠之
C.中外劾大学士刘吉者/必荐恕/吉以是大老/凡恕所推举/必阴挠之
D.中外劾大学士/刘吉者必荐恕吉/以是大老/凡恕所推/举必阴挠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在明朝中后期被委任为内阁长官,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令批签奏章。
B.诸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泛指四方边远地区的民族。
C.中官:在明代多指宦官,是专供阜帝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人员。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古代官作老退休被称为“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客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恕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在被派到云南处理钱能的问题时,钱能事先得到消息非常害怕.侧面写出王恕奸人的威慑力。
B.王海为官有方,政绩突出。他在天顺四年,因为政绩考核成绩最好而被朝廷破格提拔为江西内政使,平定了地方上的寇乱。
C.王恕坚持原则,正道直行。他屡次直言进谏,皇上称赞他贤能,虽有小人说他坏话,仍命他兼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缴。
D.王恕引荐人才,匡扶社稷。他举荐人才坚守原则,为弘治年间极盛局面的出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逸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威不悦。
(2)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拨擢之恐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3 02:1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熊浃,宇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准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古代监察官,历来负责纠察弹劾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东厂,即东缉事厂,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C.兵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藉、兵械、军令等。
D.谥,古代帝王、官员等死后,由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给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将其抓捕革职;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不苟且违心,多次遭罚,最后被革职为民。
D.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甚有口碑。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编撰《明伦大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
(2)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从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注 。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府、大同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注 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八》)
(注)墩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詈:责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B.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C.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D.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可以年号称之。
B.抚辑,亦作"抚缉",为安抚辑和之意。文中指官员到地方安抚灾民的行为。
C.刑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D.朔望,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在文中,皇帝照顾魏源有足疾,此两日朝见即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源心存正义,勤政爱民。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赋税。
B.魏源颇有作为,深得信任。他成功整治大同、宣府等边务,皇帝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
C.魏源治政有力,却遭弹劾。治边时,请求换掉不称职的官员,却被谏官以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弹劾。
D.魏源勤于政务,他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得到了朝廷许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2)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淮举洪武末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既而与缙等六人并直文渊阁,改翰林编修,进侍读。议立太子,淮请立嫡以长。太子立,迁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黜,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明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同辅导太孙。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皇太子监国。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还,太子遣使迎稍缓,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忠皆坐系十年。
仁宗即位,复官。寻擢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同掌内制。丁母忧,乞终制。不许。明年以疾乞休,许之。父性年九十,奉养甚欢。及性卒,赐葬祭,淮诣阙谢。值灯时,赐游西苑,诏乘肩舆登万岁山。命主会试,比辞归,饯之太液池,帝为长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复来。”明年入贺。
淮性明果,达于治体。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淮曰:“彬,老将,必能灭贼,愿急遣。”彬卒擒法良。又时有告党逆者。淮言于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复理。”吏部追论“靖难”兵起时,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淮曰:“如是,恐示人不广。”帝皆从之。阿鲁台归款,请得役属吐蕃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饮诸酋长以盟。众议欲许之。淮曰:“彼势分则易制,一则难图矣。”帝顾左右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西域僧大宝法王来朝,帝将刻玉印赐之,以璞示淮。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明史一百四十七卷》,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B.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C.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D.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嫡以长,是指古代帝王选接班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一般多是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是中国古代的丁忧之制,即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一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应考等。
D.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黄淮很受重用,成祖不仅让他参与国家机密重务,还让他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蹇义、金忠等人共同辅佐太子监国。
B.黄淮深得仁宗的敬重,黄淮入宫谢恩,仁宗诏令他乘轿子登万岁山;到他辞归时,仁宗为他饯行,还写了一首长诗送给他。
C.黄淮明辨果断,长沙妖人李法良造反,仁宗想派李彬讨伐,但遭到汉王的阻挠,在黄淮的劝说下派出李彬平叛,最终取得胜利。
D.黄淮见识高远,阿鲁台请求统治吐蕃各部,朝中众臣的意见想答应他,黄淮提出反对意见,指出吐蕃统一则朝廷难以图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
(2)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忠皆坐系十年。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佳胤,字肖甫,铜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知滑县。剧盗高章者,诈为缇骑,直入官署,劫佳胤索帑金。佳胤色不变,伪书券贷金,悉署游徼(注)名,召入立擒贼,由此知名。户部主事,改职方,迁礼部郎中,以风霾考察,谪陈州同知,迁按察使。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吏巡抚保定道闻丧归。万历七年,起故官,巡抚陕西。未上,改宣府。时青把都已服,其弟满五大犹桀骜,所部八赖掠塞外史、车二部,总兵官麻锦擒之。佳胤命锦缚八赖将斩,而身驰赦之,八赖叩头誓不敢犯边。后与总督郑洛计服满五大。入为兵部右侍郎。十年春,浙江巡抚吴善言奉诏减月饷。东、西二营兵马文英、刘廷用等构党大噪,缚殴善言。张居正以佳胤才,令兼右佥都御史代善言。甫入境,而杭民以行保甲故,亦乱。佳胤问告者日:“乱兵与乱民合乎?”曰:“未也。”佳胤喜曰:“速驱之,尚可离而二也。”既至,民剽益甚。佳胤从数卒佯问民所苦,下令除之。众益张,夜掠巨室,火光烛天。佳胤召游击徐景星谕二营兵,令讨乱民自赎。擒百五十人,斩其三之一。乃佯召文英、廷用,予冠带。而密属景星捕七人,并文英、廷用斩之。二乱悉定。帝优诏褒美。寻以左侍郎还部,录功,右都御史。未几,戎政尚书,寻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加太子少保。召还理部事。叙劳,予一品诰。御史许守恩劾佳胤,御史徐元复劾之,遂三疏谢病归。越二年卒。   
(节选自《明史·张佳胤传》)
(注)游徼:乡官。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
B.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
C.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
D.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是年号。明清两朝,大多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
B.古代官职的升迁任免大多由吏部掌管,有专门的词语表示。如文中的“擢”“加”“拜”是古代表示官职升或降的词语。
C.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春秋战国时期设有御史,秦以御史监郡,汉以后御史职衔类有变化,职责则专叫纠弹。
D.保甲是旧时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佳胤处变不惊。他被强盗劫持,一点也不慌乱,假装写票据取银两,实际上是写乡官的名字,最终捕获了强盗。
B.张佳胤有计谋。麻锦擒获八赖后,他让麻锦处斩八赖,自己又骑着快马赶去赦免了八赖,恩威并施,收服了八赖。
C.张佳胤有才能。他受张居正赏识,去浙江处理骚乱事宜,到达后,了解情况并果断采取措施。平息了骚乱,得到皇帝嘉奖。
D.张佳胤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他一生虽然多次升职,但也遭到过挫折,许守恩等人弹劾他。最后他被朝廷免职回家。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佳胤召游击徐景星谕二营兵,令讨乱民自赎。
(2)而密属景星捕七人,并文英、廷用斩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w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 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B.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C.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D.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邸,藩,是封建时代称附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藩邸,就是藩王的府邸,本文指燕王朱棣的府邸。
B.擢,提升官职,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的术语之一,常用的还有:拜,用一定的礼仅授于某种官职或名位;谪,请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免、夺、除”是免去官职。
C.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死亡的讳称还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D.践阼,临祭祀。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降阼行事,故云践阼也。也有“即位、登基”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深受明成祖重用。起初在明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府侍奉他。郑和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强大和国家富裕。
C.郑和深谙外交之道,对诸藩国君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都 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 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都纳贡称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2)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