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   )
A.中国古代纪年采用“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成化二年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C.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存《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所写的。
D.古代大夫之死为“卒”,帝王之死为“驾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设法最终予以解决;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进行了大力裁减,但是没有成功。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3:4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建业”,史上曾是西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通海遭逢乱世,投靠明主。元末世乱,他与父亲等建立水军,在太祖急需船只时受父命归顺太祖。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伤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成祖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洪武三年,封燕王。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留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王遂称疾笃。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甲寅,都指挥潘忠、杨松自郑州来援,伏兵擒之,遂据郑州,还驻白沟。九月戊辰,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戊寅,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王语诸将曰:“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制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必成擒矣。”丙戌,燕师援永平。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节选自《明史·明成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B.王自北平人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C.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D.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去的君主、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B.崩:君主时代称君主的死为崩,类似称君主死亡的词还有驾崩、崩殂、不禄等。
C.国,旧时可以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文中的“国”指的是各自的封国封地。
D.壬子,古代采用天干和地支进行组合来记录年月日,文中的“壬子”用来纪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勇猛有谋略。洪武二十三年,在讨伐乃儿不花的战役中大获金胜,明太祖十分高兴。此后,朱棣经常率军出征,并受令指挥管辖沿边兵马,使他威名大振。
B.建文帝即位后,针对众藩王中许多人不守法纪的情况,采纳谋臣的建议,希望大量削藩,但因害怕燕王强大,没敢动手,于是先废除周王朱橚,想以此牵制燕王。
C.建文帝大量削藩,湘王、代王、齐王、岷王先后因罪被废除,燕王内心感到危险;加上燕山百户倪谅宣告政变,部下于谅、周铎被杀,燕王更是病重了。
D.朱棣设计杀掉谢贵、张昺,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是奸臣,并援引《祖训》,发动军队,自设官吏,组成“靖难”军,接连攻克居庸关、怀来等地,二十日内拥兵数万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王遂称疾笃。
(2)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制其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肤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情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B.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C.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D.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母忧,文中是指遭遇继母的丧事,表达同样意思的词语还有“丁内艰”。
B.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开始做官。也指进士及第授予官职。
C.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光禄寺是和“大理寺”等并列的五寺主要掌管祭祀朝会宴席酒醴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刚正不阿。他并没有因为皇上信任李贤而阿谀奉承反而与他直言争辩,有时甚至变了脸色。
B.彭时唯才是用。在选拔官吏时,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土,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C.彭时心系百姓。京城附近、山东、河南遭遇旱灾,京城米价昂贵他请求打开粮仓平价卖粮。
D.彭时持正修身。他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2)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五事,帝不能尽用。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知县陈尔铭等守桐不下。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十二月,诸城并全。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属郡受伤,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岁大旱,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畿辅,国维檄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国维连复富阳、于潜等地,树木城缘江要害,联合方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诸营,为持久计,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六月国维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节选自《明史·张国维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
B.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
C.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
D.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崇祯都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
B.擢、罢、改、迁都是古代任免官员的手段,其中“擢”指提升,“迁”指平级调动,职务不升也不降。
C.漕运,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地方的运输方式。
D.檄,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的文书,是古代文书、文告的一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国维不畏强权、心系国事。在刑科给事中任上,弹劾魏忠贤的同党,还陈奏了五件关乎国家的政事,虽然没有被皇上全部采用,但其忠诚为国之心可鉴。
B.张国维忧患国事、善于用兵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流贼侵犯桐城,官兵覆没,国维一夜之间须发变白;流贼围攻多地,国维调度有方,最终保全诸城。
C.张国维治灾有功、心系灾民。下辖之地有灾情,他为民请命,还筑城、建塘、修堤、浚渠,因这些举措,山东闹饥荒时,救活了不计其数的灾民。
D.张国维全力抗清、宁死不降。他联合多位将领,打算与清军打持久战,顺治三年,诸军溃败,张国维看局势难支,就作词赴水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
(2)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主事。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芧李鐩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从之。

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于缘河树杙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霾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

世宗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等皆以直谏得罪。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举朝愕不敢言。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土,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靡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明年,勋以罪瘐死。朝用诈伪觉,亦伏诛。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B.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C.会方士段刺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D.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徵”,在古代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徵”和“征”是两个字,但都有“征收赋税”的意思。在本文中指“征收赋税”。
B.“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在文中指的是户部部内的决定。
C.“方士”,即方术之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在周朝被赐予同名官职。后来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
D.“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最体恤百姓。他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他请求皇上改变浙东百姓交纳财物的方式,以适应百姓的需要。
B.杨最颇有见识。他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提出了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最后中策被釆纳。
C.杨最忠君直谏。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终得昭雪。在他死后,太子监国没有实行,郭勋畏罪自杀,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得到了惩罚。隆庆元年,杨最受到了朝廷的追封。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
(2)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