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离合懑,景祖第八子也。健捷善战。年十八,腊醅、麻产起兵据暮棱水,乌春、窝谋罕以姑里甸兵助之。世祖擒腊醅,暮棱水人尚反侧,不自安,使阿离合懑往抚差之,与斜钵合兵攻窝谋罕。乌春已死,窝谋罕弃城遁去。后从完颜撒改讨平留可,阿离合懑功居多。
太祖擒萧海里,使阿离合懑献馘于辽。辽都统耶律讹里朵以二十余万戍边,太祖谋伐辽。阿离合懑奏日“辽主失德,中外离心,今乘其衅,可袭取之。”及举兵,阿离合懑在行间屡战有功。太宗等劝进,太祖未之许也。阿离合懑、宗翰等曰:“今大功已集,若不以时建号,无以系天下心。”太祖日:“吾将思之。”收国元年,太祖即位。阿离合懑与宗翰以耕具九为献,祝日:“使陛下毋忘稼穑之艰难。”太祖敬而受之。顷之,为国论乙室勃极烈。
为人聪敏辨给,凡一闻见,终身不忘。始未有文字,祖宗族属时事并能默记,与斜葛同修本朝谱牒。见人旧未尝识者,闻其祖父名,即能道其部族世次所出。或积年旧事偶因他及之人或遗忘辄一一辨析言之有质疑者皆释其意义世祖尝称其强记人不可及也。
天辅三年,寝疾,宗翰日往问之,尽得祖宗旧俗法度。疾病,上幸其家问疾,问以国家事,对日:“马者甲兵之用,今四方未平,而国俗多以良马殉葬,可禁止之。”乃献平生所乘战马。及以马献太宗,使其子蒲里迭代为奏,奏有误语,即哂之,宗翰从傍为改定。进奏讫,薨,年四十九。
上闻阿离合懑临薨有奏事,日:“临终不乱,念及国家事,真贤臣也。”哭之恸。及葬,上亲临。熙宗时,追封隋国王。天德中,改赠开府仪同三司、隋国公。大定间,配飨太祖庙廷,谥日刚宪。
(节选自《金史·阿离合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积年/旧事偶因他及之/人或遗忘/辄一一辨析/言之有质/疑者皆释/其意义世祖尝称其强/记人不可及也
B.或积年旧事/偶因他及之/人或遗忘/辄一一辨析言之/有质疑者皆释其意义/世祖尝称其强记/人不可及也
C.或积年旧事/偶因他及之/人或遗忘/辄一一辨析言之/有质疑者皆释/其意义世祖尝称其强/记人不可及也
D.或积年/旧事偶因他及之/人或遗忘/辄一一辨析/言之有质/疑者皆释其意义/世祖尝称其强记/人不可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馘(guó),古时出战杀敌,割取其左耳,以献上论功,亦泛指奏凯报捷。馘,被杀者之左耳。
B.幸,指君主驾临某地,“上幸其家”是指皇上亲到阿离合懑的家中。后也泛指皇族亲临。
C.赠,古代朝廷的一种嘉奖,对功臣先人或对在职功臣授予爵位官职,多在原官衔上加一级。
D.配飨,古代功臣、贤人或有功于国家文化的人,经许可附祭在帝王庙、孔庙或其他祠庙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离合懑勇猛善战,屡建战功。曾经与斜钵联合进攻窝谋罕,后跟随完颜撒改讨伐平定A留可,立下汗马功劳。
B.阿离合懑审时度势,善于劝谏。当初他劝说太祖及时登位建号,后来又敬献耕具委婉提醒太祖勿忘农事艰辛。
C.阿离合懑思维敏捷,博闻强识。氏族世系的事都能默记在心,而且陈年往事他也能迅速予以详尽明晰的解说。
D.阿离合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病重之时还给皇帝献计献马;临终之际,还让宗翰帮他修改奏折并代为上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阿离合懑奏日:“辽主失德,中外离心,今乘其衅,可袭取之。
(2)天辅三年,寝疾,宗翰日往问之,尽得祖宗旧俗法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1 06:0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孙策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表坐谈客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B.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C.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D.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而男子20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行笄礼时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B.敬称,也叫“尊称”,是尊敬对方的称谓。例如,对君主称“大王”“陛下”,对去世的皇帝称“太宗”“太祖”等谥号,对官员或尊长称“公”“君”“子”,对平辈或朋友称字、号,对老师称“夫子”“先生”,都是敬称。
C.九州,中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对于九州的具体分布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九州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文中的冀州、荆州,都属于这种行政区划。后来九州又有泛指全中国的意思。
D.“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这四部史书都是纪传体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渴望得遇一位能用人、善用人的贤主,曹操渴望得到一位助自己成就伟大功业的贤才。两人相见后,互相欣赏,成就一段佳话。可见,郭嘉、曹操都有识人之才。
B.郭嘉的军事才能非同凡响,他能准确地判断形势,扭转战局,例如,征讨吕布时,他面对士兵疲惫主上有退兵之意的不利情势,力劝主上急攻,最后擒住了吕布。
C.郭嘉认为曹操不必惧怕孙策乘火打劫。他认为孙策新并江东后,诛杀了江东的英雄豪杰,必遭这些人的手下反扑。孙策最后死于许贡的宾客之手,就印证了郭嘉的判断。
D.郭嘉认为袁绍没有决断力,很难成大事。文章提到,袁绍对袁谭、袁尚都喜爱,对继承人的确立迟疑不决,导致后来袁谭、袁尚互相争斗,不能团结御敌,就说明了这一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2)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师说(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也明:明智
B.士大夫之族:类
C.圣人无师 常:经常的
D.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师不必贤弟子②不拘
B.①今智乃反不能及②贤不及孔子
C.①于其身也,耻师焉 ②问之,曰:彼与彼年相若
D.①小学大遗 ②群聚笑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韩愈否定的不好做法的一组是(    )
①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或师焉,或不焉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B.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那童子的启蒙教师,又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C.选文在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时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比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选文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 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 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 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 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 不纳。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 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 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 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共断疑狱 狱:案件
B.臣等敢冒陈闻 闻:听说
C.以豫诛骏功  豫:参与
D.更称疾笃  笃:(病)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何攀“居心平允”的一组是
①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②攀善于将命,帝善之
③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  ④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
⑤攀不得已,扶疾赴召    ⑥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皇帝又召见何攀,命 令他与张华筹划讨伐事宜。
B.何攀与石崇的奏章提出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秦始初及平吴时 的封赏旧制的建议,皇帝没有采纳。
C.何攀在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的时候,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就职,皇 帝也下诏催促,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
D.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名士,被乡里诽谤,何攀任梁州、益州中正的时候,为 他们辨明曲直,引荐他们担任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2)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
(3)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孟业,字敬业,臣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

②业唯有一马,因瘦死。韶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名人也。”对曰:“业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

③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廪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其眇小,笑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④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选自《北齐书·孟业传》卷四六)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家本寒微(2)卿名人也(3)唯知自修(4)其眇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韶业家贫   ②业细微 ③因瘦死 ④笑不言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2)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小题4】第②段反映孟业 (四字词语)的品性。
【小题5】孟业为何如此得到信任,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孚,宇秀和,少有令誉。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聪、司徒崔光等见孚,咸曰:“此子当准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见耳。”累迁兼尚书右丞。灵太后临朝,宦者干政,孚乃总括古今名妃贤后,凡为四卷,奏之。迁左丞

后拜冀州刺史。孚劝课农桑,境内称慈父,邻州号曰神君。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①所陷,为荣所执。兄祐为防城都督,兄子礼为录事参军。荣欲先害子礼,孚请先死以赎子礼,叩头流血,荣乃舍之。又大集将士,议其死事。孚兄弟各诬已引过,争相为死,孟都等数百人皆叩头就法,请活使君。荣曰:“此魏之诚臣义士也。”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颢平,封孚万年乡男。

永安末,乐器残缺,庄帝命孚监仪注。孚上曰:“昔太和中,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太常卿刘芳请别营造,久而方就。复召公卿量校合否,论者莫有适从,登被旨敕,并见施用。往岁大军入洛,戎马交驰,所有乐器,亡失垂尽。臣至太乐署,问太乐令张乾龟等,云承前以来,器象差位,调律不和。臣今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奏可。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太傅、录尚书长孙承业妙解声律,特复称善。

孚性机辩,好酒,貌短而秃。周文帝偏所眷顾,尝于室内置酒十瓨②,瓨余一斛,上皆加帽,欲戏孚。孚适入室,见即惊喜,曰:“吾兄弟辈甚无礼,何为窃入王家,匡坐相对?宜早还宅也。”因持酒归。周文帝抚手大笑。后迁太傅。薨,帝亲临,百官赴吊。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

注①葛荣:北魏时期河北起义军领袖。②瓨:长颈的瓮坛类容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B.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C.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D.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丞”和“右丞”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从文中看,尚书左丞官职应高于尚书右丞,与古代以右为尊位不同。
B.“农桑”指耕种和种桑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表”和章、奏、议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但功用略有区别:表以陈情,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议以执异。
D.文中“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石学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孚享有美名,深受他人赞赏。他年少时,游肇、高聪、崔光等人就夸奖他会成为榜样人物,他的敌人也称赞他是魏国的诚臣义士。
B.元孚关心时局,治政赢得民心。朝政混乱时,他通过献书想匡救时政;担任冀州刺史时,一些原先对抗官府的人也都主动为他效命。
C.元孚履职尽责,工作得到肯定。任职监仪注,他实地调查,亲自校验,解决了乐器缺损的问题,连通晓音乐的官员也称赞他做得好。
D.元孚机敏善辩,妙语解除窘境。他身材矮小且秃头,喜欢喝酒,在周文帝想借此戏弄他的时候,他巧妙避免了兄弟无礼带来的尴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孚兄弟各诬己引过,争相为死,盂都等数百人皆叩头就法,请活使君。
(2)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