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子崇
①杨子崇,高祖族弟也。父盆生,赠荆州刺史。子崇少好学,涉猎书记,有风仪,爱贤好士。开皇初,拜仪同,以车骑将军恒典宿卫,后为司门侍郎。炀帝嗣位,累迁候卫将军,坐事免。未几,复令检校将军事。从帝幸汾阳宫,子崇知突厥必为寇患,屡请早还京师,帝不纳。寻有雁门之围。及贼退,帝怒之曰:“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出为离石郡太守,治有能名。
②自是突厥屡寇边塞,胡贼刘六儿复拥众劫掠郡境,子崇上表请兵镇遏。帝复大怒,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子崇出百余里,四面路绝,不得进而归。时百姓饥馑,相聚为盗,子崇前后捕斩数千人。岁余,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等各称兵作乱,郡中诸胡复相啸聚。子崇患之,言欲朝集,遂与心腹数百人自孟门关将还京师。辎重半济,遇河西诸县各杀长吏,叛归师都,道路隔绝,子崇退归离石。所将左右,既闻太原有兵起,不复入城,遂各叛去。子崇悉收叛者父兄斩之。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坐事免(_______)
(2)子崇患之(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开皇初,拜仪同
A.拜见
B.表示敬意的礼节
C.拜谢
D.(被)授予官职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累迁候卫将军
A.聚集
B.屡次
C.连累
D.劳累
【小题4】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B.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C.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D.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小题6】第②段隋炀帝“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的原因是( )
A.杨子崇自己主动请缨,希望能去把守边境要塞。
B.隋炀帝希望杨子崇给边境的入侵犯者有力还击。
C.隋炀帝惩治子崇,认为他无中生有,扰乱人心。
D.杨子崇作离石郡的太守时治理有方,远近闻名。
【小题7】“屡请早还京师”和“上表请兵镇遏”两件事反映了杨子崇_____和_____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8 11: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胡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小题2】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将,有“飞将军”的美称,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里有王昌龄对李广的赞誉。
B.先秦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即对北方匈奴等非华夏部族的统称。
C.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此指童年或年轻为结发。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以示正式结为夫妇。文中“广结发”是用前义。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跟从李广训练士兵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结果宦官被匈奴人放箭射伤,逃回到李广那里。
B.面对匈奴的几千名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要逃跑,李广却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匈奴果然中计领兵撤离了。
C.李广宽厚爱人,也为士兵爱戴,士兵乐于为他所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D.作者引用谚语,是以桃李比喻李广,李广忠诚信实的品德,得到人们的敬仰,借此表达出作者对李广深深的敬佩之情。
【小题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白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于是顼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倍:通“背”,背叛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   罪:过错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如善遇之    ②击沛公于坐
B.①吾还也 ②人居远未来
C.①其无礼于晋    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D.①乃夜驰沛公军  ②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小题3】下列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三)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七音。其中变徴是徴音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小题4】翻译文中划橫横线的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 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 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 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与秦璧。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秦王   奏:进献
B.请指示王 指示:指点
C.相如广成传 舍:安置
D.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将有为也B.使其从者衣褐 度我至军中公
C.秦王与群臣相视嬉  夜缒D.不如而厚遇之  则思无喜谬赏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
A.越国以B.道芷阳C.人皆得以使之D.下江陵,顺流而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献璧,取璧,归璧,机智果断。
B.蔺相如献璧后,立马觉察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假托“璧有瑕”将璧收回;然后将赵王的“修敬”与秦王的“甚倨”进行对比,委婉讥讽秦王的无理无信。
C.“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先写动作,后写神态,表现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 快而不慌,退而有意。
D.蔺相如在秦廷上对秦王说的话,或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或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或坚决表态, 分析利害;或怒不可遏,以死抗争。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珏,唐宰相綮之诸孙也。其父徽,为河南尹张全义判官。珏少依全义居河南,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有司,乃得及第。昭宗时,为监察御史。梁太祖即位,拜左补阙。梁诸大臣以全义故数荐之,累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末帝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庄宗自郓州入汴,末帝闻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为,与李振、敬翔等相持恸哭,因召珏问计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能行否?”末帝问其策如何,珏曰:“愿得陛下传国宝驰入唐军,以缓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俯首徐思曰:“但恐不易了。”于是左右皆大笑。

庄宗入汴,珏率百官迎谒道左。贬莱州司户参军,量移曹州司马。张全义为言于郭崇韬,复召为太子宾客。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明宗汴州,六军家属自洛迁汴,而明宗又欲幸邺都,军士愁怨,大臣颇以为言。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赵凤极言于安重诲,重诲惊惧,入见明宗切谏,乃诏罢其行。而珏又称赞之,以为宜罢。珏在相位既碌碌无所为,又病聋,孔循罢枢密使,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职。明宗数留之,珏章四上,乃拜左仆射致仕,赐郑州庄一区。,赠司空。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B.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C.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D.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古代臣子上奏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殿前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B.幸,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叫做“幸”,臣子受到皇帝的宠信也叫“幸”,妃、嫔等受皇帝宠爱也叫“得幸”。
C.卒,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后来,“卒”成为死亡的通称。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交还官职叫作“致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郑珏的仕途之路与张全义有极大的关系。梁时他考取进士,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都因张全义的举荐帮助,到唐时“复召为太子宾客”、任平章事也是张全义举荐的。
B.郑珏是个政治小丑。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束手无策,诏郑珏献策,郑珏说计策时表现得信心十足,然而面对皇帝有多大把握的追问,却说“但恐不易了”,说了等于白说,只能让人笑话而已。
C.在唐军到来时,梁末帝早已丧失人心。从“闻唐兵且至”时的“君臣恸哭”到郑珏说了“但恐不易了”,后“左右皆笑”,可以看出左右大臣只不过“助哭”而已,并非为梁的江山社稷而哭。
D.郑珏是个不问是否曲折只知点头称是的“点头虫”。皇帝要幸邺都,虽然大家反对,但他站在皇帝一边,说皇帝的做法好;但安重诲反对幸邺都进谏成功后,他又说安重诲做得好。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栖编,宇贞一,世为赵人。幼弧。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徒。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延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贵金币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候墨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魏宝致十万响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待部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依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所唐书列传》
注:①候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宋/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
B.诸生,意思是许多儒生,也泛指在学的弟子,明清时期指入学的生员。
C.京兆,汉朝京战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D.赠,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礁,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礁,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一并弹劾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几人都因罪被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