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武还,诉于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逮下狱,当徙。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明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贼平,班师。诏留来、珤镇抚。寻命来兼巡抚贵州。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明年,事平。召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来归。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级,参加的人是举人,有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由礼部主持,是考取贡士的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举行,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股肱之臣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C.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朝廷。
D.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奉太后之命出使江南,横行无道,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大败敌兵。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11:0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立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硃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

《明史•卷一六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B.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C.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D.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小题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纲运:从唐代起施行的成批运送大宗货物的办法,如花石纲、生辰纲等。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官员任免、考核、调动,科举考试等。
C.中使:原指皇帝从宫中派出的使者,后多只太监,又称中官、中监、中贵。
D.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所以古代官员一般任期为十年。
【小题3】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五年,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适逢苏州等地官员缺漏,况钟重用了蹇义、胡濙等人,升任苏州知府。
B.苏州、松江曾经赋税繁重,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
C.况钟虽然出身于武将,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
D.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之前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他死以后,百姓为其设立了祠堂。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属县逋赋四年,钟请量折以钞, 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
(2)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B.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C.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D.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2)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正统四年进士。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四年春,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帝纳之。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先是,吏部尚书何文渊以聪言下狱,致仕去。吏部除副使罗篪为按察使,参政李辂、佥事陈永为布政使。聪疏争之,并言山西布政使王瑛老,宜罢。篪等遂还故官,瑛致仕。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诸司惮聪风裁,聪所言,无敢不奉行者,吏部尤甚。英宗复辟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还进右副都御史,以便宜,擒戮渠魁数人,余悉解散。母忧起复,再辞,不许。天顺四年,曹钦反。将士妄杀,至割乞儿首报功,市人不敢出户。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成化七年代王越巡抚大同。岁余,遇疾致仕。再岁,以故官起掌南院。前掌院多不乐御史言事,聪独奖励之。或咎聪,聪曰:“己既不言,又禁他人言,可乎?”十三年秋,召拜刑部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十五年,偕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按辽东失事状。直庇巡抚陈钺,聪不能争,论者惜焉。十八年乞归不得,卒于位,年六十八。赠少保,谥庄敏。
聪为谏官,严重不可犯。实恂恂和易,以故不肖者畏之,而贤者多乐就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   /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B.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C.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D.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也可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夺情:又称夺情起复,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时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也指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
C.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也可意指恢复。明英宗曾亲征瓦刺被俘,京师别立代宗;英宗还朝,被尊为太上皇。后其发动政变,复位为帝。
D.致仕:意为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人“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聪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或贬官。林聪勇于发现单增家奴仆的罪行,并将奴仆关进诏狱;他极力上奏反对罗篪等人的升职,最终使之回到以前所居官职。
B.林聪体恤百姓。福建银税繁重,他屡次请减;山东发生饥荒,他赈救百姓。朝廷平定曹钦叛乱时,有将士滥杀无辜,屠戮乞儿,斩首报功,他予以坚决制止。
C.林聪刚正不阿。各部门官员都忌惮他;他所说的话,没有敢不执行的人,吏部尤其严重。为人不严而肃,担任谏官,从来不犯严重的错误,贤德之人喜欢接近他。
D.林聪宽厚平易。进升右副都御史后,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决断,只捕杀作乱之人的首领,其余人等全都放归生路;查究辽东事时,庇护巡抚陈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
(2)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裕,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政声大著。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浚白塔、孟渎二河以便漕。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裕与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利。淮、凤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在淮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父忧归,服除,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又坐累,调南京都察院。考绩赴都,留为工部尚书。

初,吏部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以持正不为万安所喜。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其铨叙(注)亦平。故事,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罢软,曰贪酷,曰不谨。裕言:“人材质不同。偏执类酷,迟钝类软。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爱惜人才之意。”帝善之,遂著为令。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裕不平,为《辨诬录》,连疏乞休去。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注)铨叙:考核结论。

(选自《明史·李裕传》卷一百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B.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C.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D.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长官为工部尚书,与“吏、户、礼、兵、刑”并称为六部。
B.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历史上隋朝首开进士科。
D.服除,即服阙。“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裕晚节有亏,名望受损。吏部尚书耿裕因坚持正义不被人喜爱,受宠专权的李孜省就和李裕共谋除去耿裕,让李裕代替耿裕。
B.李裕颇有才干,屡获升迁。他因才干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又提升为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务。
C.李裕关心民生,同情百姓。淮安、风阳一带闹饥荒时,太仆寺却要征用二万匹马,遭到李裕的抵制。
D.李裕秉性耿直,不畏强权。在奉诏查处石彪谎报战功一事时,他据实上报,不徇情枉法,因而获得好名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
(2)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又称春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年满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示印券,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