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0 11:0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也。祖昧,光禄大夫。父珪,正员外郎。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义熙初,为吴兴故鄣令,在县有绩。入为尚书祠部郎。
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曰:“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大者道勋光远,世所宗推;其次节行高妙,遗烈可纪。而自时厥后,其流弥多,预有臣吏,必为建立,勒铭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不加禁裁,其敝无已。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则义信于仰止,道孚于来叶。由是并断。
高祖北伐,领司州刺史,以松之为州主簿,既克洛阳,高祖敕之曰:“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尸边务,今召为世子洗马,可令知之。”征为国子博士。
太祖元嘉三年,分遣大使巡行天下。松之使湘州。反使。奏曰:“臣闻天道以下济光明,君德以广运为极。伏惟陛下神睿玄通,道契旷代,清问下民,哀此鳏寡,垂心八荒,周爰四达。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伏见癸卯诏书,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谨依事为书以系之后。”松之甚得奉使之议,论者美之。
转中书侍郎。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为不朽矣!”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子骃,南中郎参军。松之所著文论及《晋纪》,骃注司马迁《史记》,并行于世。
(取材自《宋书·列传·卷六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B.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C.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D.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B.“义熙初”,意思是“义熙”这个年号的第一年。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法之一,一般由皇帝发起,兼有祈福和改朝换代的含义。
C.“八荒”,古代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也指远古的洪荒时代,意思大致相当于“天下”。
D.“癸”,为十干之一,顺序排在第10; “卯”,为十二支之一,顺序排在第4。我国农历用干支配合来纪年,60年为一甲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松之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幼聪慧博学,曾从事考古,博览出土典籍。又曾担任故障县令,后又入朝担任了尚书祠部郎。
B.裴松之上表批评当时私自立碑的乱象,指出世人刊刻碑铭的内容多虚假不实,流弊甚重,并提出治理的建议,制止了此风。
C.裴松之曾作为钦差大使巡行湘州,在归来的奏章中援引太祖故事、表明自己只是效法,表现了对奉使职责的深刻理解。
D.高祖认为裴松之是朝堂之才,后他的史学著作果然流行于世,这既表现他的史学才华,也表现了高祖的学养与眼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
(2)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鲲,字幼舆,陈因阳夏人也。祖缵,典农中郎将。父衡,以儒索显,仕至国子祭酒。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以讨杜锼功封成亭侯。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鲲不徇功名,无砥砺行,居身于可否之间,虽自处若秽,而动不累高。敦有不臣之迹,显于朝野。鲲知不可以道匡弼,乃优游寄遏,不屑政事,从容讽议,卒岁而已。每与毕卓、王尼、阮放等纵酒,敦以其名高,雅相宾礼。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亲重。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日:“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温峤尝谓鲲子尚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诸葛瑾之喻孙权不过也。”
敦既诛害忠贤,而称疾不朝,将还武昌。鲲喻敦曰:“公大存社稷,建不世之勋,然天下之心实有未达。若能朝天子,使君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杖众望以顺群情,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侔一匡,名垂千载矣.,”敦曰:“君能保无变乎?”对曰:“鲲近日入觐,主上侧席,迟得见公,宫省穆然,必无虞矣。公若入朝,鲲请侍从。”敦勃然日:“正复杀君等数百人,亦复何损于时!”竟不朝而去。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敦既不能用,内亦不悦。军还,使之郡,莅政清肃,百姓爱之。寻卒官,时年四十三。敦死后,追赠太常,谥日康。
(节选自《晋书·谢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B.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C.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墩其为人所慕如此
D.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古代官职名称,古代专管宗庙祭祀飨宴时酹酒祭神的行政长官。
B.“东官”,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富的储君,在汉也代指太后。
C.“端”,古代礼服的名称,文中用法与“端章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意为“穿着礼服”。
D.“社稷”,古时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后就借指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鲲年少成名,多才多能。他年少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见识,不修饰威仪,爱好《老子》《易经》,能唱歌、善弹琴,王衍、嵇绍都认为他是奇才。
B.谢鲲高远畅达,不竞权势。他不求功名,居身于可否之间,虽然自居好像秽浊,而行事不求积功高升。后来悠闲自得地寄居,不致力于政事。
C.谢鲲敢于讽议,稳定朝野。王敦诛害忠贤后,称病不上朝,谢鲲不惧淫威,斥责他有狼子野心,并用自身作保,希望他人朝觐见天子请罪。
D.谢鲲清廉肃静,深受爱戴。他临政清廉肃敬,百姓爱戴他。不久他死在官署,享年四十三岁,后被迫赠为太常,谥号叫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忧去职,服阙,迁敦大将军长史。
(2)每与毕卓、王尼、阮放等纵酒,敦以其名高,雅相宾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上使者之阳周,令蒙括日:“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日:“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日:“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师于外十余年   暴:暴露
B.高雅幸于公子胡亥   雅:向来
C.起临洮属之辽东   属:属于
D.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 绝:阻断
【小题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
B.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
C.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
D.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
B.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他被除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权。
C.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胡亥为太子,他就是秦二世,在此即位后遂赐公子扶苏、蒙恬死罪。
D.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真实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将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2)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殷仲文,南蛮校尉觊之弟也。少有才藻,美容貌。从兄仲堪荐之于会稽王道子,即引为骠骑参军,甚相赏待。俄转谘议参军,后为元显征虏长史。桓玄与朝廷有隙,玄之姊,仲文之妻,疑而间之,左迁新安太守。仲文于玄虽为姻亲,而素不交密,及闻玄平京师,便弃郡投焉。玄甚悦之,以为谘议参军。玄将为乱,使总领诏命,以为侍中,领左卫将军。玄九锡,仲文之辞也。
玄篡位入宫,其床忽陷,群下失色,仲文曰:“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以佐命亲贵,厚自封崇,舆马器服,穷极绮丽。性贪吝,多纳货贿,家累千金,常若不足。玄为刘裕所败,随玄西走,其珍宝玩好悉藏地中,皆变为土。
帝初反正,抗表自解,诏不许。仲文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仲文有名望,自谓必当朝政。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忽迁为东阳太守,意弥不平。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游宴弥日。何无忌甚慕之。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令府中命文人殷阐、孔宁子之徒撰义构文,以其至。仲文失志恍惚,遂不过府。无忌疑其己,大怒,思中伤之。时属慕容超南侵,无忌言于刘裕曰:“桓胤、殷仲文并乃腹心之疾,北虏不足为忧。”义熙三年,又以仲文与骆球等谋反,及其弟南蛮校尉叔文伏诛,仲文时照镜不见其面,数日而遇祸。
仲文善属文,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
(《晋书·殷仲文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玄与朝廷有隙    会:适逢
B.仲文有名望 素:一向
C.以其至   俟:等待
D.无忌疑其己 薄:迫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B.左迁: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九锡:诸侯、大臣给自己加封的最高官职。
D.月朔:每月的朔日。指旧历初一。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
⑵仲文善属文,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殷仲文遇祸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也。清少以勇力端厚称于乡里。后唐明宗领行台,置步直军,清预其募,渐升为小校。明宗即位,历严卫、宁卫指挥使,加检校右散骑常侍。

天福三年,从杨光远平范延光于邺,改奉国军都虞候。六年,襄州安从进叛,从高行周讨之,逾年不下。一日,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有诏褒慰。八年,诏遣以所部兵屯于邺。九年春,契丹南牧,围其城,清与张从恩守之,契丹退,以干城功,继迁军额。

开运二年春三月,从杜重威北征,解阳城之围,加检校司徒。是岁秋七月,诏遣与皇甫遇援粮入易州。十一月,从杜重威收瀛州,闻契丹大至,重威率诸军沿滹水而西,将保常山,及至中渡桥,契丹已屯于北岸。自其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五日,军不能解。时戎王至,留骑之精者以御我,分其弱者,自故灵都城缘其山足,涉滹沱之浅处,引众而南,至赵郡,凡百余里,断我飞挽,且扼归路。清知势蹙,谓重威曰:“军去常山五里,守株于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请以步兵二千为前锋,夺桥开路,公可率诸军继之,期入常山,必济矣。”重威可之,遣宋彦筠俱行。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 ,密已贰于国矣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时年五十三。契丹寻于所战之地,筑一京观。及汉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赠清太傅。是岁,清子守钧于本邑义化别业,招魂以葬之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B.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C.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D.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台,官职名,只设置在外州的尚书省。原本专门主持军事事宜,后来开始兼理民事、财政等地方事务。
B.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的“虞候”指官僚雇佣的侍从。
C.南牧,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放牧,语出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的《过秦论》中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D.京观,亦称“京丘”。指古代战争中,胜利者为炫耀武功,收集敌军的尸首,堆积起来封土而筑成的高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清年少时勇敢力大,品性温厚,为乡邻称道。从军后从一个普通士兵被逐步提拔,先后担任指挥使,奉国军都虞侯等职务。
B.天福年间,王清参与平定范延光,安从进等人的叛乱与张从恩固守邺城,成功抵御契丹的进攻,功勋卓著。
C.在危急之时,王清分析战争形势,认为不可守株待兔,坐视军队孤立无援,于是,他主动请缨担任先锋,也得到了杜重威的认可。
D.瀛洲之战中,契丹屯兵滹水北岸,留精兵与王清的军队对抗,杜重威率军苦战多日,并分兵渡过滹水,结果粮道与归路均被契丹阻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有诏褒慰。
⑵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密已贰于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