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屈:委屈 |
B.取小亮以私其君私:偏袒,讨好 |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痛恨 |
D.存之于书,未尝掩焉不能掩:掩盖 |
【小题2】以下全表明对“诤谏”持肯定态度的一项是( )
①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大公至正之道,非来灭人言以掩已过
③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
⑤近世取区区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已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谏诤书存的重要意义,赞扬魏郑公以诚信待已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 |
B.文章写伊尹、周公和魏郑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唐太宗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魏征之忆。 |
C.文章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
D.文章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全文浑然一体。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2)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