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任瑰,字玮,庐州合肥人,陈镇东大将军蛮奴弟之子也。年十九,试守灵溪令。俄迁衡州司马,都督王勇甚敬异之,委以州府之务。属隋师灭陈,瑰劝勇据岭南,求陈氏子孙立以为帝;勇不能用,以岭外降隋,瑰乃弃官而去。仁寿①中,为韩城尉,俄又罢职。
  及高祖讨捕②于汾、晋,瑰谒高祖于辕门,承制为河东县户曹。高祖将之晋阳,留隐太子建成以托于瑰。义师起,瑰至龙门谒见。高祖谓之曰:“隋氏失,天下沸腾。晋阳是用武之地,士马精强,今率骁雄以匡国难。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将为济否?”瑰曰:“后主残酷无道,征役不息,天下忷忷,思闻拯乱。公天纵神武,亲举义师,所下城邑,秋毫无犯,军令严明,将士用命。关中所在蜂起,惟待义兵。仗大顺,从众欲,何忧不济?鼓行整众,入据永丰,虽未得京城,关中固已定矣。”高祖曰:“是吾心也。”乃授银青光禄大夫,遣陈演寿、史大奈领步骑六千,趋梁山渡河,使瑰及薛献为招慰大使。高祖谓演寿曰:“阃外③之事,宜与任瑰筹之。”孙华、白玄度等闻兵且至,果竞来降,并具舟于河,师遂利涉。瑰下韩城县,与诸将进击饮马泉,破之,拜左光禄大夫,留守永丰仓。
高祖即位,改授谷州刺史。王世充数率众攻新安,瑰拒战破之,以功累封管国公。太宗率师讨世充,瑰从至邙山,使检校水运以供饷馈。关东初定,持节为河南道安抚大使。世充弟辩为徐州行台尚书令,率所部诣瑰降。瑰至宋州,属徐圆朗据兖州反,曹、戴诸州咸之。圆朗俄又攻陷楚丘,引兵将围虞城,瑰遣崔枢、张公谨自鄢陵领诸州豪右质子④百余人守虞城以拒贼。副使柳浚谏曰:“枢与公谨并世充之将,又诸州质子父兄皆反,此必为变。”瑰不答。枢至,则分配质子,并与土人合队居守。贼既稍近,质子有叛者,枢因斩其队帅。城中人惧曰:“质子父兄悉来为贼,贼之子弟安可守城?”枢因纵诸队各杀质子,枭首于门外,遣使报瑰。瑰阳怒曰:“遣将去者,欲招慰耳,何罪而杀之?”退谓浚曰:“固知崔枢办之。既遣县人杀贼质子,冤隙已大,吾何患焉?”枢果拒却圆朗。事平,迁徐州总管,仍为大使。贞观三年卒。
[注]①仁寿:隋文帝年号。  ②高祖:指唐高祖。讨捕:搜捕。 ③阃外:指朝廷之外,或是边关。④质子:唐朝通过把藩镇首领的儿子作为人质来加强对藩镇势力的制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氏失驭:统治
B.天下忷忷忷忷:喧扰不安的样子
C.瑰下韩城县说:劝说
D.曹、戴诸州咸之应:答应
【小题2】下列各组最能表现出任瑰谋略的一项是
①瑰劝勇据岭南,求陈氏子孙立以为帝 ②仗大顺,从众欲,何忧不济
③阃外之事,宜与任瑰筹之   ④瑰说下韩城县
⑤王世充数率众攻新安,瑰拒战破之   ⑥既遣县人杀贼质子,冤隙已大,吾何患焉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瑰年轻时就被任用为南朝陈国之官,后来陈国被隋朝军队灭掉。任瑰请求陈国子孙拥立王勇为帝,这个建议未被采纳,王勇降隋后,任瑰也就弃官离开。
B.各地反隋义兵纷起,任瑰到龙门拜见李渊时,分析了天下形势,也劝谏李渊也跟着率领义兵,顺应天命。
C.任瑰很受李渊重视,与薛献一同被李渊任命为招慰大使,而且李渊告诉带兵的陈演寿要与任瑰商讨行事。
D.任瑰大胆派遣王世充的旧将崔枢和张公谨,并使用鄢陵各州的豪门大族的质子来防守虞城,最后果然退却了叛兵。
【小题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城中人惧曰:“质子父兄悉来为贼,贼之子弟安可守城?”(5分)
(2)瑰阳怒曰:“遣将去者,欲招慰耳,何罪而杀之?”(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2 04:5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国祥,字仲若,上元人。举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确山、光山二县,有清名。迁南京吏部主事,乞养归。服阕,起礼部主事。天启四年,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可任,调为己属,更历四司。发御史杨玉珂请属,玉珂被谪,国祥亦引疾归。其冬,魏忠贤既逐南星,御史张讷劾国祥为南星邪党,遂除名。

崇祯二年,起稽勋员外郎。考功郎中,主外计,时称公慎。御史龚守忠诋国祥通贿,国祥疏辩。帝褒以清执,下都察院核奏,事得白,守忠坐褫官。寻迁大理右寺丞。历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就迁工部侍郎,复调户部。

九年冬,召拜户部尚书。杨嗣昌议增饷,国祥不敢违。而是时度支益匮,四方奏报灾伤者相继。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帝遂行之。勋戚阉竖悉隐匿不奏,所得仅十三万,而怨声载途。然帝由是眷国祥。

十一年六月,帝将增置阁臣,出御中极殿,召廷臣七十余人亲试之。发策言:“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嫌怨。有司举劾,情贿关其心。克期平贼无功,而剿兵难撤。外敌生心,边饷日绌。民贫既甚,正供犹艰。有司侵削百方,如火益热。若何处置得宜,禁戢有法,卿等悉心以对。”会天大雨,诸臣面对后,漏已深,终考者止三十七人。顾帝意已前定,特假是为名耳。居数日,改国祥礼部尚书,与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俱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刘宇亮为首辅,傅冠、薛国观次之,又骤增国祥等五人。国观、嗣昌最用事,国祥委蛇其间,自守而已。明年四月召对,无一言。帝传谕责国祥缄默,大负委任,国祥遂乞休去。

国祥始受业于焦竑,历任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素。与其子上俱撰有诗集。

国祥殁后,家贫,不能举火。上营葬毕,感疾卒,无嗣。

(《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嫌怨
B.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嫌怨
C.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嫌怨
D.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嫌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阙: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谓之“五服”。
B.迁:改官。在古代指变动官职。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进”“迁受”表示升迁,“迁调”“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除”指降职。
C.蠲减,即“蠲免”,指免除租税、罚款、劳役等。它是中央政府发布的蠲免政令和蠲免管理的一系列法令法规,是政府的一项经济政策。
D.有司,文中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也泛指官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国祥为赵南星器重。赵南星把程国祥调为自己的部下,在赵南星的授意下,程国祥揭发杨玉珂私通关节的问题,使杨玉珂被贬谪。
B.程国祥力求做个好官。在最初担任知县的时候以及后来担任考功郎中的时候,都曾获得舆论的称赞,皇帝也对他非常信任看重。
C.程国祥身居高位后,做事力不从心。他采用借京城租赁房舍一季租税的方法来增加粮饷,但由于勋臣国戚宦官从中作梗,并不如意。
D.程国祥儒雅质朴。他做官多年,并未因此谋求富贵。还是过着家贫如洗的生活。他和儿子都钟情诗文,父子都撰写了诗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褒以清执,下都察院核奏,事得白,守忠坐褫官。
(2)帝传谕责国祥缄默,大负委任,国祥遂乞休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传(节选)

范百禄字子功,锴之子也。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熙宁中,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水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样,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旱,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贿,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元祐元年,改吏部侍郎。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不听。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熙河范育言:“阿里骨酷暴且病,温溪心八族皆思内附,可以计纳。”百禄曰:“中国以信抚四夷,阿里骨未有过,溪心虚实木可知,无衅而动,非策也。”又请进筑纳迷等三城,百禄曰是皆良因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
B.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
C.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
D.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即檄文,是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的“檄”有“晓谕部下”之意。
B.“流配”,也称流放,是古代刑罚名,是给犯人刺字并将其驱逐到边远地区的一种刑罚。
C.“侍郎”,官名,本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长官。
D.“中国”,在古代一般指的是中原地区或是在中原地区由华夏族建立起来的政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百禄心地善良,力阻杀害降民。他管辖边事时,贾昌言想杀害已经投降的夷人来向朝廷邀功请赏,被他想方法阻止。
B.范百禄拾遗补阙,完善相关法令。大旱之年,他奏请收回对百姓不利的法令;司马光想流配受贿的官吏,在他的反对下才打消念头。
C.范百禄恪尽职守,不愿宜扬功绩。任翰林学士时,他为皇帝列举区别公正和奸邪的方法;有人想把在他治理下没有囚犯一事汇报给朝廷,被他阻止。
D.范百禄思虑周全,有眼光。有人提议接纳想要归附朝廷的温溪心八族,并推进构筑三座城,全都被范百禄否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更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2)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

同类题3

   萧引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颜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颜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 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就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两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多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B.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崩殂”即为此意。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 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这不是选择君主的时机,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C.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萧引不附权贵,受到连坐。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对萧引不满,萧引因为他人牵连被免职。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臧熹义和,武敬皇后弟也。与兄焘并好经籍。隆安初,兵革屡起,熹乃习骑射,志在立功。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高祖入京城,熹族子穆斩桓修。进至京邑,桓玄奔走,高祖使熹入宫收图书器物,封闭府库。有金饰乐器,高祖问熹:“卿得无欲此乎?”熹正色日“皇上幽逼,播越非所。将军首建大义,劬劳王家。虽复不肖,无情于乐。”高祖笑日:“聊以戏卿尔。”行参高祖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重参镇军军事,领东海太守。以建义功封始兴县五等。又参高祖车骑、中军军事。高祖将征广固,议者多不同。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高祖日:“卿言是也。”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郡经兵寇,百不存一,熹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蜀主谯纵遣大将谯抚之万余人屯牛脾,又遣谯小苟重兵塞打鼻。熹至牛脾,抚之战败退走,迫斩之。小苟闻抚之死,即便奔散。成都既平,熹遇疾。义熙九年,卒于蜀郡牛脾县,时年三十九。追赠光禄勋。

(节选自《宋书·臧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B.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C.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D.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叫表字,是18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B.侯,我国古代五个爵位中的第二个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不尽相同。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丁忧期限为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并且需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D.追赠,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在因公殉职的官员身上,或特别表扬对朝廷有贡献的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熹本好经籍,后来改行从军。由于隆安年间战事不断,于是就转而练习骑射,想要凭借军事立下功勋,后来如愿以偿。
B.臧熹为人正直,不愿贪图享乐。臧熹到皇宫收取图书和各种器物,高祖问臧熹想不想要黄金装潢的乐器,他没有接受。
C.臧熹体恤百姓,为官治理有方。临海郡历经战乱破坏严重,人民死亡众多,臧熹用心安抚百姓,重整法度,招集流民。.
D.臧熹英勇善战,深得高祖赏识。臧熹曾随高祖讨伐桓玄,征伐广固,领兵伐蜀,攻破成都,后因功被高祖拜为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
(2)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
【小题5】臧熹为何会受到皇帝喜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永,字天锡,迁安人。生而魁岸,骁果有谋。习兵法,好《左氏春秋》。嗣世职为金吾左卫指挥使。守备遵化,寇入马兰峪,参将陈乾被,擢永代。镇守蓟州。尽汰诸营老弱,听其农贾,取佣直给健卒,由是永所将独雄于诸镇。武宗至喜峰口,欲出塞,永叩马谏。帝注视久之,笑而止。中路擦崖当敌冲,无城堡,耕牧者辄被掠。永令人持一月粮,营崖表,版筑其内。城廨如期立,乃迁军守之。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永上书为陆完请恤典,且乞宥议礼获罪诸臣。帝大怒,夺永官。巡按御史丘养浩言:“永 仁 以 恤 军 廉以 律 已 固 边 防 却 强 敌 军 民 安 堵 资 彼 长 城 闻 永 去 遮 道 乞 留 且 携 子 女 欲 遂 逃移永徒感国士知,欲效区区之报。祈曲赐优容,俾还镇。”永竟废不用。永杜门读书,清约如寒士。久之,用荐佥韦南京前府。

辽东兵变。中官王永战败,辽东自军变后,首恶虽诛,漏网者众。悍卒无所惮,结党叫呼,动怀不逞。广宁卒佟伏、张镒等乘旱饥,倡众为乱,诸营军惮永无应者。伏等登谯楼,鸣鼓大噪,永率家众仰攻。千户张斌被杀,永战益力,尽歼之。

永畜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辽东变初定,帝问将于李时。时荐永,且曰:“其家众足用也。”帝曰:“将须文武兼,宁专恃勇乎?”时曰:“辽土新定,须有威力者镇之。”至是,竞得其力。都御史王廷相言:“永善用兵,且廉洁,宜仍用之蓟镇,作京师藩屏。”未及调,卒。辽人为罢市。丧过蓟州,州人亦洒泣。两镇并立

永为将,厚抚间谍,得敌人情伪,故战辄胜。雅知人,所拔卒校,后多至大帅。尚书郑晓称永与梁震有古良将风。

(选自《明史·马永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B.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C.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D.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劾,即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
C.中官是古代官名,自唐以后,掌天文历法之官,也以春、夏、中、秋、冬官分称,各设正一人。文中的“中官”是宦官的意思。
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永治军有方,足智多谋。他淘汰军中老弱者,扶持健壮者,所带部队称雄各军镇;他面对特殊地理位置,采取针对性防御措施,立下功劳。
B.马永敢于进谏,善于用人。他劝谏皇帝不要出塞,被皇帝接受;他替陆完说话触怒皇帝;他善于识人,所提拔的人后来大多有出息。
C.马永拥有威力,奋力平叛。辽东兵变被平定后,形势复杂,佟伏等人趁机作乱,军队因害怕马永而无人响应,马永率家兵平定叛乱。
D.马永文武兼备,被人称赞;他养了一百多个西北勇士,李时认为他文武兼备,有威力,应镇守辽地;王廷相认为他善于用兵,而且廉洁,应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徒感国士知,欲效区区之报。祈曲赐优容,俾还镇。
(2)永为将,厚抚间谍,得敌人情伪,故战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