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屠狗为事 为事:作职业
B.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C.暴师霸上   暴师:使军队暴露
D.问其遗老   遗老:前朝的旧臣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项是( )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项羽本纪》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语也比《项羽本纪》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因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小题5】将文中画线句子及《史记选读》中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11:1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何栗,字文緽,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擢秘书省校书郎。逾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
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栗继上七章,黼及其党胡松年、胡益等皆罢,栗亦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
钦宗立,复以中丞召。阅月,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会王云使金帅斡离不军还,言金人怒割三镇缓,却礼币弗纳曰,兼旬使不至,则再举兵。于是百官议从其请。栗曰:“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宰相主割议,栗论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帝颇悟。栗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檄止之。
栗解政事,俄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金兵长驱傅城下,帝罢恪相,而拜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栗建议请以为元帅,密草诏稿上之。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充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充副元帅。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既而议立异姓,金人曰:“唯何栗、李若水毋得预议。”既陷朔庭,栗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
建炎初,诏以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其家。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议者指其误国,不行。秦桧自北还,具道其死时状,乃改赠大学士,官其家七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B.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C.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D.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是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术语,“提,陟,拔,迁”也表示官员职务提升,而“罢,谪,解,黜”表示官员免职降级。
B.“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C.“檄”,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D.“朔”,北(方)。朔庭,指北方异族政权,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权。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栗不畏奸佞强权。担任御史中丞时,他八次上章,最终王黼及其党羽胡松年、胡益等都被罢官,何栗本人也凭借徽猷阁待制的身份主管泰州。
B.何栗力主抗金保国。在百官商议金人要求时,面对宰相主张割地议和,何栗据理力争,让皇帝及时明白。并力请设立四道总管,让胡直孺等四人率兵入援。
C.何栗绝食以身殉国。年近不惑,面对国破君虏、生灵涂炭之局面,他自觉回天无力,悲愤至极,不屈于敌,乃绝食而死。
D.何栗任职经历丰富。他先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客员外郎、中书舍人兼侍讲、尚书右丞、开封尹、中书侍郎、大学士等。
【小题4】下列划线句子或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
(2)他日庭  穷睇于中天
(3)三径荒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晋,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却。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惟恭结大将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注) ①排笮:排挤。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B.唐初设翰林院,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分为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机构。
C.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
D.“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D.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③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ěi):歪曲,枉曲。③灊 (qián)皖:今安徽省潜山县的潜山。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读书数过辄诵 ②舅李常过其家
B.①以为一日千里 ②以为超逸绝尘
C.①举进士,     ②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
D.①服除,为秘书丞 ②复除名,羁管宜州
【小题2】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B.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D.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幼时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就能背下来,舅舅对他检测之后惊讶不已,认为他才智出众。后来黄庭坚考中进士,他的文章才华深受文彦博、苏轼等人的赏识。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但他处之泰然。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陈举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D.该传记前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性格等方面,最后一段重点介绍他的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小题4】把第I卷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文言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安国,建宁崇安人。三试于礼部,绍圣四年中进士第。初,廷试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职以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哲宗命再读之,注听称善者数四,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党人范纯仁客,而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原官。政和元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傍,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再告。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颐浩大喜。乃上奏曰:“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落职。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安国辞。复提举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赙,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非常格也。

(选自《宋史·胡安国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B.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C.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D.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进士第”指古代参加科考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B.“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如文中“提举湖南学事”“提举成都学事”等。
C.“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D.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特指官员的父母死了官员回家守制。文中的“丁内艰”即丁父忧,指遭遇父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安国三考进士,哲宗钦点。第三次应试时,考官初定为第一。宰职认为他的策论中没有诋毁元祐之政的言语,便另定前三名。后被哲宗升选为第三名。
B.胡安国举荐人才,反被诬陷。提举湖南学事时,向朝廷推荐王绘、邓璋。蔡京指使主簿说此二人为范纯仁之客,又为流放之人邹浩所请托。因此受牵连。
C.胡安国为亲守孝,为君担忧。双亲去世,安国称病不再为官,并在双亲墓旁筑屋而居,屡召不就;金兵逼近都城,其子胡寅尚在城中,他却为皇帝担忧。
D.胡安国生得重用,死获哀荣。胡安国在世时,几位皇帝都屡屡召用他;胡安国去世之后,皇帝下诏赠官加赙,赐田恤孤,赠谥文定,礼遇规格不同寻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
(2)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
本州辟,不就。东宫初,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
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咸服焉。
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每日自尝药馔省:察看B.东宫初建:建造
C.讨苏峻功豫:参与D.为恶露彰:清楚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B.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C.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D.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颜含却放弃一切家务,辛勤服侍,十几年如一日,江南豪右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美味以表敬意。
B.颜含很有政治才能,见解切中时弊。他指出:在朝廷的军队年年出动,民力耗尽,而南北豪强竞相招募游民的情况下,令官员忧虑的是国家空虚而豪强充盈的情况。
C.颜含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有人想巴结王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附和;强权人物桓温请求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因为桓温的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
D.颜含儒雅质朴,品行敦厚,因此深受晋成帝的器重;为他办丧事期间邻居家失火,移动棺材时绳索又断了,火即将烧到棺材时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德行感动了神明。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5分)
(2)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