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松
C.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   领:管辖
D.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遂:满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为“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5 10:1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安简平王高浚,字定乐,神武第三子也。初,神武纳浚母,当月而有孕,及产浚,疑非己类,不甚爱之。而浚早慧,后更被宠。年八岁,问博士卢景裕曰:“祭神如神在,为有神邪,无神邪?”对曰:“有。”浚曰:“有神,当云祭神神在,何烦‘如’字?”景裕不能答。及长,嬉戏不节,曾以属请受纳,大见杖罚,拘禁府狱,既而见原。后稍折节,颇以读书为务。元象中,封永安郡公。豪爽有气力,善骑射,为文襄所爱。文宣性雌懦,每参文襄,有时涕出。浚恒责帝左右:“何因不为二兄拭鼻?”由是见衔。累迁中书监、兼侍中。出为青州刺史,虽颇好畋猎,聪明矜怒,上下畏悦之。天保初,进爵为王。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今因酒败德,朝臣无敢谏者,大敌未灭,吾甚以为忧,欲乘驿至邺面谏,不知用吾不?”人有知,密以白帝,又见衔。八年,来朝,从幸东山。帝作狐掉尾戏。浚进言,此非人主所宜。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浚寻还州,又上书切谏。诏令征浚,浚惧祸,谢疾不朝。上怒,驰驿收浚,老幼泣送者数千人。至,盛以铁笼,置北城地牢下。明年,帝亲将左右,临穴歌讴,令浚和之。浚惶怖且悲,不觉声战。帝为怆然,因泣,将赦之。长广王高湛进曰:“猛兽安可出穴?”浚有雄略,为诸王所倾服,帝恐为害,乃自刺浚。每下,浚辄以手拉折之。于是薪火乱投笼,烧杀之。天下为之痛心。
(节选自《北齐书·高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
B.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
C.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
D.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在文中指官职名,一般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郡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北齐时郡公为仅次于郡王的封爵,有实封、虚封两种。
C.“驿”指专供古代官员、商旅等人在途中休息、换马的地方,也可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D.“槊”是中国古代骑兵使用的重型武器,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类似于红缨枪的攻击武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浚年幼聪慧,善于思考。小时候高浚因为聪明而改变了神武帝对他的态度:他提出的有关祭神有无的疑问,使博士卢景裕也无从回答。
B.高浚为人耿直,受到记恨。起初,因责备皇帝身边的人不替文宣帝擦鼻子而被记恨;后来直言劝谏皇帝不应嗜酒败坏德行,又遭文宜帝怀恨。
C.高浚为人宽厚,很得民心。在青州刺史任上,他宽厚而富有同情心,周围的人对他既敬畏又喜欢;后被朝廷拘捕,青州老老小小几千人哭泣着为他送行。
D.髙浚因才殒命,结局悲惨。他被关在地牢铁笼之中,文宣帝本有赦免之心,终因担心其雄才大略会危害到自己而将他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以属请受纳,大见杖罚,拘禁府狱,既而见原。
(2)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己后,识解顿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选自《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周旋:(与敌人)较量
B.曹公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禽:同“擒”,擒拿。
C.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之义:认为…仗义
D.于是权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阴:暗地里
【小题2】(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此患除耳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辽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樊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D.权遣使子索羽女后世必子孙忧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关羽忠义的一组是()
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②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③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④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
⑤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⑥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逃命到涿郡的关羽,遇到了在那里集合兵马的刘备,于是他投靠了刘备,并受到了刘备的信任与重用。
B.关羽杀了颜良以后,曹操让张辽探问关羽的想法,得知关羽想离开他,曹操便重加赏赐,希望关羽不要走。
C.关羽率领军队在樊城攻打曹仁,威震中原地区,曹操为避开关羽的威胁,提议迁离许都。
D.司马宣王、蒋济建议曹操利用孙权与关羽的矛盾,借助孙权的力量解除樊城之围,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小题5】(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应骢,字肃卿,鄞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偕同官谏南巡,杖三十。嘉靖初,历郎中。伏阙争“大礼”,再下狱廷杖。给事中潮阳陈洸素无赖。家居与知县宋元翰不相能,令其子柱讦元翰谪戍。元翰摭洸罪及帷薄事刊布之:义《辨冤录》。洸由是不齿于清议,尚书乔宇出之为湖广佥事。给事中赵汉、御史硃衣等交章劾洸,而御史张日韬、戴金、蓝田又特疏论之。田并劾席书,且封上元翰《辨冤录》。都御史王时中请罢洸听勘。洸奏:“群奸恨臣抗议大礼,将令抚按杀臣,请遣一锦衣往”。洸意,锦衣可利诱也。得旨遣应骢及令锦衣千户李经。应骢与焚香誓天,会御史熊兰、涂相等杂治,具上洸罪状至百七十二条。帝不得已,始命覆核。郎中黄绾力持应骢议。席书、桂萼为居间不能得,要张璁共奏,谓洸议礼臣,为法官所中。帝入其言,命免罪为民。应骢寻迁吉安知府,母丧归。六年,萼益用事。而萼方掌刑部,廷臣马录等以劾郭勋下狱。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九卿及锦衣卫廷讯,应骢对曰:“某所持者王章耳,必欲直洸,惟诸公命。会是日黄雾四塞,狱弗竟。次日,又大风拔木。有诏修省,不用刑。乃当应骢按事不实律,为民,元翰、绾及田等贬斥有差,洸授冠带。逾数年,更令人奏应骢勘狱时,酷杀无辜二十六人,下巡按李美覆勘。美言死者皆有状,非故杀。刑部尚书许赞白应骢无罪。帝特谪应骢戍辽东。是狱也,始终八载。凡攻洸与治洸狱者无不得罪,逮捕至百数十人。十六年救归。应骢敦行谊,好著书,数更患难气不挫。

(节选自《明史·叶应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聰/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B.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C.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D.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朝廷主持的考试——殿试并及第者获得的称号。
B.给事中,为加官,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C.锦衣,即明朝锦衣卫,从事侦察、逮捕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D.知府,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从唐代开始作为正式的官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应骢忠义刚正。他极力劝阻皇上南巡,又伏在朝门争辩“大礼”,被杖责三十,甚至被投下狱当廷杖击气。
B.叶应骢直言敢谏。他和锦衣千户李经连同御史熊兰、涂相等人,陈述上奏陈洸的罪状,皇帝采纳他们建议,将陈洸免罪贬为平民。
C.叶应骢蒙受冤狱。他因桂萼替陈洸申诉,最终被判按事不实律罪,被削为平民,宋元翰、黄绾和蓝田等人别各有不同的贬斥。
D.文叶应骢秉公执法。他因此被陈洸怀恨在心,并让人诬告叶应骢曾经在勘察官司时残害无辜,巡按李美复核勘查上奏说叶应骢无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席书、桂萼为居间不能得,要张骢共奏,谓洸议礼臣,为法官所中。
(2)应骢对曰:“某所持者王章耳,必欲直洸,惟诸公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太祖大喜,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B.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C.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D.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吏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B.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C.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D.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但国学的性质和作用基本没有变化。
B.宣德,是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前后共十年。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继位沿用。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位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时,由他人代理朝政。
D.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信民有仁孝之心。母亲去世,他亲自抬安葬的土石;他不愿因为自己安葬母亲而使他人过于劳累;他守完丧期才赴任。
B.杨信民嫉恶如仇。他曾在乡间探访利弊之事;按察使郭智、佥事韦广不遵守法律,他坚决弹劾,并把他们关进监狱。
C.杨信民办事有谋略。广州被困时百姓出入被阻绝,他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他操练招抚两手抓,贼人纷纷归降。
D.杨信民深得人心。他受诬被捕时,军民到京城请求;广州军情紧急时,军民听说他来了便相互庆祝;他去世时,军民为之哭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
(2)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