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原吉,字维哲,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太祖即位转左侍郎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帝欲斩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宣宗)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日:“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倾原吉。震为子请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日:“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尝夜阅爰书(注),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奏也。”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是。

(选自《明史》)

(注释)爰书: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太祖即位/转左侍郎/
B.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太祖即位/转左侍郎/
C.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太祖即位/转左侍郎/
D.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太祖即位/转左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一般不能衣锦绣,故称布衣。此处指穿着粗布衣裳。
B.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司法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C.廪,官家供应的粮食,这里指俸禄。“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廪稍”与此相似。
D.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原吉勤于政务,不辞劳苦。到浙西治理洪水时,他日夜谋划治水之事,与人民同甘共苦,不忍独自享受舒适环境。
B.夏原吉尽职尽责,秉公执法。在代理皇帝所到之地的礼部、兵部、都察院政事期间,直言劝谏皇帝应按法律处置犯罪的禁卫军官。
C.夏原吉心有雅量,待人宽厚。同事偶有小错,原吉为其掩盖不张扬;陈瑄厌恶原吉,原吉却实事求是地称赞他的才能。
D.夏原吉处事谨慎,严于律己。他审阅案卷时慎之又慎;一次外出饮酒归途中遇雪,同行者过宫门没下马,他立即劝诫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
(2)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
(3)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1:0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士晋,字式莪。宜兴人。父其孝,得士晋晚。族予利其资,结党致之死。继母吴氏匿士晋外家。读书稍懈,母辄示以父血衣。士晋感厉,与人言,未尝有笑容。万历二十六年举进士。持血农诉之官,罪人皆抵法。初授宁波推官,擢工科给事中。首疏请通章奏、缓聚敛。无何,劾左都督王之桢久掌锦衣,为内阁爪牙,中枢心腹。又劾大学士王锡爵逢君贼善,召命宜停;户部尚书赵世卿误国,无大臣体。初,皇长孙生,有诏起废,列上二百余人。阅三年,止用顾完成等四人。士晋请大起废籍。瑞王将婚,诏典礼视福王,费当十九万。初,帝弟潞王婚费不及其半,士晋请视潞王。帝将崇奉太后,诏建灵应宫,士晋以非礼力争,且日:“圣母所注念者东宫出讲,诸王早婚,与逮贤之登进也,乃诸臣屡请不应。而不时内降者,非中贵之营求.即鬼神之香火,何也?”帝皆不省。未几,有张差梃击之事。王之宋钩得差供,帝迁延不决,士晋三上疏趣之。当是时,变起非常,中外成疑谋出郑国泰,然无敢直犯其锋者。士晋乃抗疏。疏入,帝大怒,欲罪之,念事已有迹,恐益致人言。而吏部先以士晋为东林党,拟出为浙江佥事,候命三年未下。至是帝急简部疏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已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士置积资已深秩当参议帝怒,切责尚书,夺郎中以下俸。士晋之官四年,移广西参议。光宗立,擢尚宝少卿,迁太仆。天启五年,魏忠贤大炽,争梃击者率荻罪。御史田景新希旨,诬叛臣安邦彦贿士晋十万金,阻援兵。遂除士晋名,征贿助饷。士晋愤郁而卒。有司征赃急,家人但输数百金,产已罄。会庄烈帝立,获免,复官赐恤。
(选自《明史·何士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域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是帝/急简部疏/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已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士晋积资已深/秩当参议/
B.至是/帝急简部疏/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已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士置积资已深/秩当参议/
C.至是帝/急简部疏/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已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士置积资/已深秩当参议/
D.至是/帝急简部疏/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已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士置积资已深/秩当参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明清时,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B.锦衣,即锦衣卫,明朝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C.东官,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在西汉,因皇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官东,故也用“东官”指称皇太后。
D.吏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设有尚书、侍郎等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士晋身世凄苦,他的父亲何其孝的同族子弟贪图他家的财物,勾绪在一起害死了何其孝,继母把何士晋藏匿到外祖父家养育。
B.何士晋疾恶如仇。他被提拔为工科给事中后。先弹劾左都督王之桢成为内阁的帮凶,后弹劾大学士王锡爵逢迎君主,没有大臣的风度。
C.何士晋抗疏力争。瑞王结婚,皇上下诏典礼比照福王规格,何士晋认为皇上的做法不妥,请求依照潞王的规格操办。
D.何士晋蒙受冤屈。御史田景新诬陷何士晋收受贿赂,阻止援军,朝廷除去了何士晋的官籍,何士晋最后愤懑忧郁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时内降者,非中贵之营求,即鬼神之香火,何也?
(2)有司征赃急,家人但输数百金,产已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肤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情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B.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C.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D.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母忧,文中是指遭遇继母的丧事,表达同样意思的词语还有“丁内艰”。
B.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开始做官。也指进士及第授予官职。
C.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光禄寺是和“大理寺”等并列的五寺主要掌管祭祀朝会宴席酒醴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刚正不阿。他并没有因为皇上信任李贤而阿谀奉承反而与他直言争辩,有时甚至变了脸色。
B.彭时唯才是用。在选拔官吏时,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土,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C.彭时心系百姓。京城附近、山东、河南遭遇旱灾,京城米价昂贵他请求打开粮仓平价卖粮。
D.彭时持正修身。他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2)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注:弓韣:弓袋《明史·列传第四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     寇:侵犯
B.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 委:舍弃
C.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 乘:登上
D.斩敬,责贵立功  责:要求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 醉则更相枕以卧
B.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C.贵帅轻骑败之于儿狼山,追抵石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D.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
B.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
C.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
D.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明清时科举考试中通过省试及第者之称。及第者共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明初撤销行中书省,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C.畿指国都附近的地区,南畿,犹南都。明朝迁都北京后,南北两京各设两套朝廷高官,南畿在南京,与京畿相对。
D.宣德是年号,是由皇帝发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遇到重大事件时一般会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强悍,靖江王也难以抵御。与其劳烦靖江王,不如自己戒严。最终贼寇果然没有来。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
(2)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成祖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洪武三年,封燕王。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留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王遂称疾笃。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甲寅,都指挥潘忠、杨松自郑州来援,伏兵擒之,遂据郑州,还驻白沟。九月戊辰,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戊寅,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王语诸将曰:“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制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必成擒矣。”丙戌,燕师援永平。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节选自《明史·明成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B.王自北平人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C.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D.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去的君主、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B.崩:君主时代称君主的死为崩,类似称君主死亡的词还有驾崩、崩殂、不禄等。
C.国,旧时可以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文中的“国”指的是各自的封国封地。
D.壬子,古代采用天干和地支进行组合来记录年月日,文中的“壬子”用来纪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勇猛有谋略。洪武二十三年,在讨伐乃儿不花的战役中大获金胜,明太祖十分高兴。此后,朱棣经常率军出征,并受令指挥管辖沿边兵马,使他威名大振。
B.建文帝即位后,针对众藩王中许多人不守法纪的情况,采纳谋臣的建议,希望大量削藩,但因害怕燕王强大,没敢动手,于是先废除周王朱橚,想以此牵制燕王。
C.建文帝大量削藩,湘王、代王、齐王、岷王先后因罪被废除,燕王内心感到危险;加上燕山百户倪谅宣告政变,部下于谅、周铎被杀,燕王更是病重了。
D.朱棣设计杀掉谢贵、张昺,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是奸臣,并援引《祖训》,发动军队,自设官吏,组成“靖难”军,接连攻克居庸关、怀来等地,二十日内拥兵数万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王遂称疾笃。
(2)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制其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