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其乏困  共:供给
C.夫晋,何之有    厌:厌烦
D.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小题2】下列“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 ②臣壮也 ③是寡人过也 ④许 ⑤邻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往来   ⑦君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有   ⑨将焉取   ⑩唯君图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
【小题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小题4】对“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C.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D.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05 01:2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B.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C.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D.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屠,亦作浮图,有二种不同解释:一同佛陀,指佛教徒;二指,佛塔,文中指佛教徒。
B.理问,元代设置行中书省所属机构叫理问所,掌管勘核刑名案件。理问所设理问、副理问、知事、提控案牍若干官员。明清沿置,属布政司。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士死叫“不禄”。
D.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唐代始设此职,此后演变为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志。奥鲁赤把政事全交给他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拜他为师。
B.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以妖术惑众之人。
C.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
D.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
⑵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孙征君传
(清)方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魏忠贤执柄,目东林诸君子为党。杨涟、左光斗、周顺昌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友。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于人无町畦②,虽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亦无忌嫉者。
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属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注】①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又称“征士”。 ② 町畦(tīng qí):田界。比喻界限、规矩、约束等。引申为威仪。“无町畦”意为不摆架子。 ③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欲著功烈 功烈:功业显赫
B.有司敦趣,卒固辞 敦趣:敦请督促
C.其后畿内盗贼数骇 畿内:京城地区
D.何故必令与吾属一辙乎    吾属:我们这些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B.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C.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D.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为明清科举考试中级别最低的一级。科举取士共分四个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乡试、院试、会试、殿试。
B.弦歌,古人读诗时,用琴瑟伴奏而歌诵称“弦歌”。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代指礼乐教化、文化教育。
C.祭酒,古代学官名,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名,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
D.朱子,即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生万物”,强调“格物致知”,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奇逢少年时风流倜傥,虽然有治世的经略又有志向抱负,但是他又不愿意勉强出来做官,而且后来也是坚持不做官,因而被称为“征君”。
B.在宦官魏忠贤残害东林党人时,孙奇逢能够不畏强权,挺身而出,尽全力去救助被世人称为“范阳三烈士”的杨涟、左光斗、周顺昌。
C.孙承宗想请孙奇逢做官,而孙奇逢并未答应;后来为避免受到盗贼的骚扰,孙奇逢就带着家人和门生亲故到了易州。
D.本文颂扬了孙奇逢坚持陆、王、朱子之学,坚守孝义的品节,而且无论什么资质的人向他求教,他都会启发开导,使他们做好日常的事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周祖,得隶帐下。广顺初,累迁亲卫都虞候。从世宗征晋阳,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师还,迁铁骑左右都校。从征淮南,为先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遂领嘉州防御使,充铁骑、控鶴四厢都指挥使。从征关南,为陆路副都部署,以功迁殿前都虞候,转都指挥使。

太祖即位,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获伪河阳节度范守图,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李重进反扬州,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帝亟赴之,果克其城。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并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

九年,卒,年五十七,追封威武郡王,武烈。

(选自《宋史·石守信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乾德初/帝因晩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B.乾德初/帝因晩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C.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D.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在神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
B.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其作为帝王专用衣着的规定始于唐朝。
C.散官,是古代官员的一种,指那些不在编制之内不拿朝廷俸禄的官员。
D.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由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溢两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守信作战奋勇,善于征战。他在跟随周世宗时就攻城略地,屡立战功,因而多次被升迁官职。
B.石守信战功赫赫,颇得皇帝信任。他在跟随太祖后,又因为战功得到升官,皇帝也听从其建议。
C.石守信颇有谋咯,善于抓住战机。在皇帝亲征大仪顿时,他奏请皇帝亲临城下,从而攻下城池。
D.石守信迷信天命,愚不可及。当宋太祖施行杯酒释兵权计谋时,他愚昧地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
(2)守信谢日:“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B.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C.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D.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广家世世受射 受射:传习射箭之术
B.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 为:对、向
C.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徙:调任
D.皆惊,上山陈。 陈:军阵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的将领,曾因追逐捉拿燕太子丹而立下功劳。
B.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作战取得胜利,因为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封赏。
C.典属国公孙昆邪因为妒忌李广的才华,又讨厌李广自逞武力,请求皇上调任李广做上郡太守。
D.李广带着一百骑兵去追击匈奴的三个射雕者,亲自射杀了两个,活捉了一个。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③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再婚。②游夏: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两人都有非凡的才能。③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B.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C.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D.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时间视亲疏而定。本文中“服阕”特指李密为祖母守丧期满除服。
B.迁,古代多指调动官职,包括升、降、调三种情况。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如“迁谪”。本文“乃迁汉中太守中的“迁”指升迁。
C.安乐公,三国时的蜀汉汉怀帝刘禅蜀国为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D.太子洗马,官名,太子属官,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官居三品,秦汉起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母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其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隶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⑵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